APP下载

基于需求耦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以四川旅游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2020-12-14四川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物流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冷链应用型

王 喆 (四川旅游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610100)

WANG Z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0, China)

人才培养过程本质上是社会、专业、人才三方需求叠加实现过程[1]。通过分析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环境场域中社会经济发展、学科专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发展的需求,研究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人才培养方案、办学条件、产教融合、成果导向教育等与环境场域中社会、专业、人才需求耦合关联作用机制,以四川旅游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为例,阐述其基于需求耦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应用实践。希冀基于需求耦合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有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输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和人才需求

1.1 社会需求

物流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被定位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四川省将物流业确定为五大先导型服务业,成都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从国家到四川及成都市,无论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还是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支柱型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2 专业需求

四川旅游学院在坚持贯彻育人立校、科研强校、服务社会兴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荣校的思想观念,坚持走特色、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办学之路中物流类专业作为旅游学科专业群有机组成,是四川旅游学院围绕旅游新老要素,研判“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业态”变化趋势,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布局和扎实建强旅游学科专业群,建强的学科专业群是彰显特色、吸引学子、享誉社会的重要抓手。物流工程专业定位应用型+冷链物流特色化,一方面是根据四川省“十三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两个跨越”的关键阶段,“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四川) 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四川省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关于一系列促进物流发展的重大规划和措施出台,冷链物流作为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重要环节,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冷链物流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而另一方面是为了学科专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差异化和特色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1.3 人才需求

结合四川省现代物流人才分类及评定标准,结合学校层次,四川旅游学院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企业实战型人员即个人工作经历主要在物流企业或其他相关企业从事物流具体业务工作,包括企业内的管理、营销、业务、技术岗位人员;以及咨询研究型人员即个人主要工作经历为从事物流培训、教育、规划、研究、教学的人员。一方面,随着年龄和从业经验的增长,物流学子由青年人才向中青年和资深人才演进过程中,不断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鼓励人才创新,使得物流学子在川内的优秀人才、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推动本地区物流行业整体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严控人才品德,要求物流学子遵纪守法、爱国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业操守、个人品行。

2 基于需求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耦合原本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系统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而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即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需从所处的环境场域出发,与环境场域中的社会经济发展、学科专业发展、人才需求发展相适应,反过来,合格人才的输出将对环境场域的社会经济、学科专业、人才需求发展态势和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环境场域中检视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 所示。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了人才培养方案、办学条件、产教融合、成果导向教育,这也是影响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环境场域耦合的重要方面。将上述四个方面与社会需求、专业需求、人才需求两两关联,形成互为耦合的12 对影响整体耦合度的要素,并逐一对其进行语言描述,形成耦合矩阵见表1。

图1 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耦合关联作用机制

表1 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专业、人才需求耦合矩阵

3 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四川旅游学院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从人才需求调研开始,结合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和人才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规划应用型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定期根据内外部发展及人才市场变化,对专业的培养情况进行评估,建立专业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在办学过程中不断配备和完善软硬件教学条件;并结合OBE理念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实施教学过程控制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基于产教融合开展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集中实践,最终通过学生就业达成培养目标[2-3]。

3.1 人才需求调研

首先是基于专家指导。物流工程专业聘请了教育部物流教指委副主任张锦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为四川旅游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参谋、咨询、指导和推动作用。其次,物流工程教研室积极开展校际互访与培训交流。包括物流工程专业教师赴珠三角地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和广州大学进行冷链物流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考察调研;积极参加教育部物流教指委、中国物流学会、中物联主办的物流领域产学研工作会及相关培训;与川内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等兄弟院校交流互动,学习借鉴专业发展、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经验。第三,参考相关高校物流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珠三角物流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调研报告、《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应用型冷链物流专业建设特色模式与实践》调研报告,并参考双一流、普通高等院校物流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等。在前面基础上,物流工程教研室多次对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修订,并通过召开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邀请政校企专家“问诊把脉”,提出宝贵意见。此外,物流工程专业还积极开展与物流领域头部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

3.2 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结合社会需求下基础支撑+融合现代服务业物流要求;专业需求下应用型和特色化差异竞争要求;人才需求下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要求。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立足四川,面向农产品及食品冷链、制造业供应链、商贸流通产业链等现代物流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系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方法,具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物流运营与管理,及供应链分析与设计的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事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分析、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作,并拥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据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全面落实教育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四川旅游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之路,制定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的稳定性与延续性的基础上[4-5],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培养平台,及“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实践+第二课堂”七大课程模块,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育人培养理念。并结合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形成“物流+会计统计”;结合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数据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形成“物流+大数据”;与四川省制冷学会合作人才培养,形成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冷链”;与四川省(现代) 物流协会合作人才培养,形成基于行业认证“物流+国际物流(供应链) 职业认证”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1+3+X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培养现代物流经理和供应链工程师,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3.3 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四川旅游学院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力争三到五年把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以冷链物流为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物流实验实训基地、学术科研水平、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对外交流合作与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在全国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品牌专业,成为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有力支撑学校大旅游学科专业群建设,为社会培养物流管理与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面向冷链物流产业现实需求,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形成基于6PsT 的钻石型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产教融合通过办学理念(Philosophy)、培养方案(Plan)、培养平台(Platform)、课外实践(Practice)、全员参与(Participate) 和教学模式(Pattern) 体现出来,六个环节之间互相衔接并形成良性互动,以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Talent) 培养为目标(具体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6PsT 的钻石型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3.4 办学软硬件条件

师资队伍。从学历层次上来看,物流工程教研室现有专业教师10 人中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4 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 人,硕士学历教师2 人,本科学历1 人。教师就读高校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东华大学等。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从职称层次上来看,教授职称2 人,副教授职称4 人,讲师职称2 人,助教职称2 人。近一半的教师具有行业背景或工程实践经历,一半教师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图书资料。物流工程专业馆藏图书文献资料7 259 种,29 676 册,涵盖物流经济、综合运输体制与结构、货物运输技术与设备等33 个类名。拥有CNKI 中国知网等26 个各类数据库,拥有3 个自建特色数据库。物流工程专业期刊种类齐全,包括:经济、管理、物流等各类期刊。2016~2019 年,物流工程专业投入40 万元,新增图书5 358 种,16 332 册。构建了实体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三位一体、互为支撑”的服务与保障体系,结合经济管理学院自己的专业图书角,学校和学院图书资料能够满足师生教学科研与学习需要。

实验室。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专业实验实训室771 平米,实验设备价值538 万元,包括ERP 实训室(C407) 和冷链物流智慧化实训基地。其中,冷链物流智慧化实训基地面积645 平方米作为冷链物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大实践基地之一,现有设备(含软件) 总价值231 万余元,主要仪器设备(含软件) 共159 台(套),是四川省内第一个同时具有冷冻库、气调库、冷藏集装箱的,设备齐全且最先进的冷链物流实训基地,主要服务于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和科研。

在专业软件配置方面,经济管理学院在原有ERP 软件的基础上,采购了针对于物流工程专业的FlexSim 系统仿真软件。此外,经济管理学院作为LLamasoft&长风供应链建模工程创新基地项目首批11 所高校之一,拥有集网络优化、库存优化、运输优化和模拟仿真功能于同一平台的供应链规划与优化软件供应链优化大师(SCG X) 使用权,为培养供应链建模工程师(管理师) 和培训竞赛及学术活动提供助益。结合实验实训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教学软件和网络开源软件,能够满足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

3.5 课程建设与评估

物流工程专业的《冷链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获批2017 年度校级质量工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统计学》获批2018 年度旅院金课建设课程。《物流工程学》获批2019 年度四川旅游学院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20 年度四川旅游学院双语课程立项;《经济法》获批2019 年度旅院混合式金课。其中,基于学银在线平台《冷链物流》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第一批物流专业精品课程等网络开放资源。经统计包括上海海洋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全国共有23 所高校选修了学银在线平台的《冷链物流》在线开放课程,并获得良好的评价,为川旅冷链打响了品牌。2020 年四川旅游学院首轮课程评估,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全部合格。

基于OBE 理念进行课程设计[6]。根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针对专业课程定位,明确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助益相关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对于专业综合能力、专业认证能力和专业素养等起到支撑的作用。立足OBE理念,明确学生通过该课程取得学习成果,实施成果导向教育改革,通过设置课程目标,加强课程内容设计,合理构建课程考核标准体系,科学开展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有效取得学习成果。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专业认证及相关竞赛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适应社会需求、专业需求、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采取多样化、多层次考核评价方法,充分体现全面性、过程性和综合性要求,希冀客观评价、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材选用与编著。以2016 级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为例,截至2019 年底,物流工程面向2016 级共选用教材37 本。其中专业必修课教材为19 本,专业选修课教材为16 本。所选的教材皆为面向本科生专业教材,其中60%以上为规划教材、优秀教材或重点教材。与此同时,物流工程专业积极撰写教材和专著,已主编出版2 本物流专业教材《生产过程管理》、《物流系统工程》及1 本专著《食品安全治理新思维》。

3.6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物流工程专业建立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

适应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发展的趋势,冷链物流智慧化实训基地作为四川旅游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特色化校内实训基地,基于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冷链物流特色)、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数据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四川省2018~2020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Logis & LLamasoft 共建供应链建模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四川旅游学院冷链物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物流创新与跨学科融合,面向新时代物流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平台支撑作用。

目前,物流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有: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苏宁物流、德邦物流(快递)、京东物流(西南)、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公司、一汽物流(成都) 等。涵盖国家级自贸区(四川省)、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国企、央企等,通过建立校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满足专业实践教学要求。

3.7 专业实践教学

以培养物流工程应用能力为导向,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性、技能性、综合性以及研究性四个阶段,构建“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 所示。该体系遵循了学生的实践认知特点[7],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训技能、操作规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内容分模块、分阶段、分层次的实施。

图3 “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大一学习后进入大二,大部分学生对于行业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该阶段的实践教学侧重在让学生对行业有一个直观而全面的认知,该阶段的实践教学以“看、听”为主,包括行业(企业) 参观与调研等,为此,经济管理学院邀请物流专业学术专家、企业物流或物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物流(门店) 经理、供应链管理人员等为学生做专业解读系列讲座。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物流部门参观实习。通过专业见习要求学生认识本专业对于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性,了解物流工程专业的知识构架、层次以及专业必备知识和技能;与专家、行业从业人员互动、提问、交流,倾听专业人士从业体会,感性认知物流工程专业。

而从大二到大三,在学生对物流工程专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认识基础上,开始强调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结合课程实验实训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物流运营与管理、供应链分析与设计三个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内实训,配合了课程理论教学来设置,以使学生达到既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具体要求的目的。与此同时,学院也联系了一些行业头部物流企业,安排学生到这些物流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以此来磨练学生,培养其职业意识和工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安排有专业软件实习和企业物流系统综合模拟与优化等专业集中实践,一方面,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具体问题抽象思维、数学建模、计算求解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在企业物流、物流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大三到大四,重点培养学生高级综合技能。在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为背景,针对仓—干—配一体化体系中物流中心设计与设备配置来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特别是进入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因此该阶段的实践教学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科研活动、科技竞赛、双创实践与竞赛结合课程设计亦是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这其实也贯穿于大二至大四的整个理论与实践教学全过程中。

3.8 毕业实习与就业

毕业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增强其从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8]。

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形式以顶岗实习为主。包括了依据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不同业务特点,开展物流运输/仓储/采购/贸易/生产管理/运营类等工作内容;以及物流+复合型岗位锻炼物流装备制造、加工制造业、电子商务、相关服务行业、快速消费品/服装/农食医药/烟草行业、计算机IT 行业、建筑/交通/能源行业等与物流相关岗位的业务能力。

从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单位和组织来看:一是,与签订《校企合作及教学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的物流企业合作开展集中实习(学生与企业双向自愿选择);二是,经严格审查后,其他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以及符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物流+复合型岗位设置的自找实习单位,不做集中实习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分散进行毕业实习。

在合作就业等方面,与四川省物流协会、四川省制冷学会达成人才推荐合作。与此同时,与京东物流(西南公司) 合作推荐优秀学生进入“新锐之星”等计划,与苏宁物流合作推荐优秀学生进入“物流经理工程”计划,与德邦物流合作推荐优秀学生进入“新莘计划”等,结合经济管理学院专场毕业生招聘双选会,为学生就业提供助力。

4 结束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切实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9],结合学科专业建设,输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需要结合专业需求,明确自身专业定位,减少高校之间的无序竞争,充分发挥地方应用型普通院校优势和特色;二是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加强与社会需求的联系,通过行业认证[10],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获得社会认可;三是需要结合人才需求,立足物流工程,培养“物流+”宽口径、复合型人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川旅游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基于社会、专业和人才需求耦合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在四年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中,加强了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实施教学改革,逐步凸现“理实一体、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特色,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冷链应用型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