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薅羊毛”,其实被收割
2020-12-14汪学通
文 本刊见习记者 汪学通
“3双袜子,用上优惠券只要1 块钱!”深夜,“线报群”里却并未沉寂,一条又一条的优惠信息不断弹出来,刺激着群里每一个人的神经。
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越来越便利,平台和商家的优惠促销活动也越来越多,当普通消费者还在为“双11”网购平台推出的满减活动和特价商品兴奋不已时,“羊毛党”早已通过各种手段,把触角延伸到了互联网上每一个可以占便宜的角落。
“‘羊毛头’的‘薅羊毛’生意,经过多年发展,甚至形成了一条黑灰产业链。”
哪里有福利,哪里就有羊毛党
“薅羊毛”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加入各种各样的群组,按照群内发布的信息去“薅羊毛”。
记者随机加入了几个“薅羊毛”群组,发现群内一般全员禁言,只有管理员可以发言,管理员会在群内不定时发布一些优惠信息,这些优惠信息包括一些知名网购平台的特价产品、大额红包、优惠券等。在与群内成员交流后,有人告诉记者,他入群几个月来的确买到过便宜货,不过在倒卖后,单件物品最多赚几十块钱。
作为优惠信息的发布者和群组管理者,他们为何要费尽心力去搜集优惠信息,帮助他人“薅羊毛”呢?事实上,这些人不是简单的“羊毛党”,而是“羊毛党”的组织者——“羊毛头”。“羊毛头”赚的钱也极少来自“薅羊毛”,大部分是商家给予的佣金。
有名“羊毛头”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平时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在微博、贴吧、知乎等各类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薅羊毛”的“战绩”,留下联系方式,吸引用户入群;另一件事就是在自己的“羊毛群”里发布各电商平台的优惠券,引导用户消费获取佣金。
相比以上普通的“羊毛党”,职业“羊毛党”的获利方式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例如,在电商平台上存在许多高仿商品或是描述与实际不符的商品。他们在这些店铺下单后,抓住商品缺陷,向平台投诉商家,便能达到“退款不退货”的目的。“那我再把这个商品转手,不就赚了吗?”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业“羊毛党”告诉记者。
“羊毛党”活跃的身影不仅出现在电商平台,近年来对航空延误险等较为小众的“市场”也不放过。可见的惯用操作是,“羊毛党”提前预判天气信息,利用信用卡等渠道,对延误可能性较大的航班进行大批量下单,以此获得保险理赔。
江苏南京警方曾破获一起骗保案例,嫌疑人李某某从2015 年到2020 年的5 年间,利用身边亲友的个人信息购买机票、虚构行程,在累计近900 次延误航班中获得高达300多万元的理赔金。
“薅羊毛”背后的黑色链条
“充得多返得多,你进群赚一点就退出来,肯定没事。”小美来自江苏,今年22岁,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平时热衷于网购。今年初,小美男友告诉她,自己加入了一个兼职的“薅羊毛”网络群,只要充少量钱作为启动资金,完成相应的任务,就可得到现金返利奖励。
在男友的游说下,小美动心了。进群第一天,“羊毛头”发布的任务就要求充值现金以赚取返利,在“充得多返得多”的引诱下,小美进群第一天就充值了2000元。然而,当小美第二天打开手机时发现,不仅“羊毛头”声称的高额返利没有到账,“薅羊毛”群组也被解散了,“羊毛头”更是音讯全无。
本想“薅羊毛”的小美,没成想却被人“薅了羊毛”。
不过,骗取钱财只是部分打着“薅羊毛”旗号,从事违法勾当者的手段之一。一些非法“羊毛头”还专门紧盯各大电商平台、网络平台推出的优惠券、秒杀、返利等活动,第一时间获取“薅羊毛”信息、将“薅羊毛”收益最大化。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各种互联网业务活动中,缺乏安全防控的红包、优惠券促销活动,会被“羊毛头”以机器、小号等各种手段抢到手,70%至80%的促销优惠会被“羊毛头”薅走。一些“羊毛头”在电商促销期间,还会抓住商家的活动漏洞,疯狂下单购买商品,然后在商家无力发货的基础上进行勒索。
“‘羊毛头’的‘薅羊毛’生意,经过多年发展,甚至形成了一条黑灰产业链。”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羊毛头”不仅大肆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敲诈勒索商家,甚至还建造了自己的“基础设施”。
“羊毛头”最依赖的基础设施之一就是接码平台和虚拟手机号。接码平台的作用就是接收来自各大平台网站注册账号时的验证码,再通过技术手段,瞬间生成成千上万个虚拟账号;虚拟手机号则有着零月租、监管较为宽松的便利。利用这些虚拟账号和虚拟手机号,“羊毛头”就可以创造出无数的“新用户”“独立用户”,领取平台给予的大量福利,把本该属于消费者的利益收入囊中。
流量背后的虚假繁荣
既然“薅羊毛”现象普遍,平台和商家为何不针对“羊毛党”的惯用伎俩,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尽可能减少“薅羊毛”现象?
“应该说,‘羊毛党’的大肆兴起,与平台和商家在一定程度上的默许甚至纵容是分不开的。”业内相关人士表示,在当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拥有更多的人气、更多的流量方能保证自己的商业业绩节节攀升。然而,随着互联网产品的层出不穷,如今获取新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
有专业机构计算,如今平台和商家获取新客户的广告成本从过去的几元、十几元上升到了上百元。这时候,出台优惠促销活动甚至通过“羊毛党”引导流量也就顺理成章。可以说,没有“羊毛党”,很多优惠促销活动也不会有那么高的人气和关注度。因此,一些平台和商家特别是新成立的商家对于“羊毛党”是欢迎的,甚至还会给予“羊毛头”佣金,通过“羊毛头”向市场释放优惠信息,从而提升人气和销量。
以银行业为例,面对移动支付模式和花呗等新型信贷模式的大举进攻,传统银行业一直面临着如何争取信用卡新客户、如何培养信用卡用户消费习惯的问题。“他们传统的线下推广模式费时费力,效果还不见得有多好。这时候,我们就派上了用场。”一名职业“羊毛党”说。
有的“羊毛党”在朋友圈晒出截图,声称自己在5天的信用卡活动期间挣了数十万元。除了吸引人气、增加信用卡业务规模,银行推出的优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消费贷、分期贷等银行新业务的增长。
“事实上,‘薅羊毛’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精打细算的消费习惯,并不需要大加指摘。”相关法律界人士认为,一些平台、商家推出优惠活动的初衷,就是让利给消费者,提升自己的销量和影响力。一些“羊毛党”靠着攒积分、参加活动,不仅得到了实惠,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值得警惕的是借助非法手段,打着‘薅羊毛’旗号攫取非法利益的人群。”
也有业内人士呼吁,过分“薅羊毛”会对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作为连接买家和卖家间的“桥梁”,电商平台不能对过分“薅羊毛”的行为视而不见,更不能贪图“羊毛党”和套路营销带来的流量背后的虚假繁荣,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规范“薅羊毛”行为,真正实现商家和消费者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