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0-12-13黄月霞
摘 要: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外宣翻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之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一直以来延用的是“跨越文化鸿沟”和“符合目标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的翻译原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过程中,跨文化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会造成诸多不良后果,譬如比较常见的“词不达意”,最终影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宣传、传播。故此,在本文中就将针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及对策”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宣翻译 跨文化因素 有效对策
事实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非常多,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外进行宣传广西的重要素材之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会受到跨文化因素的诸多影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需要做到的就是尽量减小或者消除这一影响。所以,笔者在本文中将针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及对策”进行详尽阐述,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主要原则
根据国务院公开消息,新闻办主任蔡武针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工作提出了“三贴近”原则;
一要贴近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
二要贴近国外受众群体对于中国信息的实际需求;
三要贴近国外受众群体的思维习惯。
专家黄反义先生则在“三贴近”原则的基础之上总结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两条重要原则,首先就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考虑到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运用翻译技巧来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其次,就是需要熟知目标国家的语文文化习惯,防止落入不同类型的文字陷阱当中。
目前来说,我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在文化、历史以及其他多个方面存在差异,而语言是其中主要一项,这使得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于相同类型事物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此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工作人员,首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及时分辨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而且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最终受众对象是国外人群,译者需要对目标国家的语言文化具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得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影响分析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已经进入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当中,世界各国的文化开始互相传播并产生影响,我国亦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更加需要重视跨文化因素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影响,避免因没有重视文化差异而给外宣翻译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优点呈现给外界,有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能够体现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良好风范。
1.跨文化因素中的思维模式差异
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与其思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二者不能脱离,这就使得不同语言的国家之间的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变得十分明显,而在我国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具象思维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简单来说,就是广西语言文化经常通过具象化的事物来对不同的抽象信息进行传达,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比较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但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和频繁的语言是“英语”,英语整体的思维模式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抽象性思维模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英语习惯性使用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进行具象事物的表达,由此能够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
2.跨文化因素中的认知模式差异
所谓的认知模式,其实就是外部客观世界在人类的脑海当中的反映,不同国家的人民群众在社会环境、历史渊源和文化习俗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使得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其中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各国的人民群众都在用着不同的语言来进行相同概念的表述。
例如,在广西的文化当中,称谓语言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般情况下会称年长于自己父母的男性为“伯父”,女性为“伯母”,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表达方式向目标读者靠近,这样才能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跨文化的方式进行表达。
3.文化缺省
所谓的文化缺省,就是指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当中,双方会对共享文化背景知识存在一定的忽略情况,这会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不能有效地理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文,自然而然也就很难以感受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优点了。
例如,在广西壮族的《壮族嘹歌》当中具有表称谓的文化词汇,譬如客人、楔子、蔗园等,面对这种情况,相关的译者就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并且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将具有廣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词汇和文化信息进行有效传达,这样才能使得目标受众更好地理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有效对策
事实上,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过程中,想要完全地消除跨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这就需要译者对跨文化影响因素有充分了解,并且遵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原则,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才能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进行完善和优化。
1.采用归化策略降低跨文化因素的影响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强调将目标语读者当作中心,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采用的也是目标语读者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一策略是符合外宣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目标语读者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在对归化策略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将具体事物的概念进行虚化处理,使其能够更好地符合受众群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
2.采用直译加注法降低跨文化因素的影响
直译加注法,就是直接按照字面含义进行翻译的方式,这种翻译策略的优点在于能够保留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原汁原味,这种做法符合国外一些学者和专家的要求。但是对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工作来说,如果强行使用直译加注法,会使得译文的质量有所下降,这就需要译者对直译加注法进行灵活应用,否则会使得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工作整体受到影响,也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3.采用意译法降低跨文化因素的影响
所谓意译,也被称为自由翻译,是与直译加注法相对的一种翻译方式,需要将源语文本的内容进行保留,而不保留源语的文本形式。简单来说,这种翻译方式注重的是译文的选词、用字和修辞手法要符合目标语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点,一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文,需要译者向英语的连贯性方向进行转变,突出译文的主谓宾结构,这样能够使得读者比较容易地获取原文的信息。
譬如,在进行一些民歌文化的翻译时,就需要采用意译法,将具有特色的词汇进行传达,符合“跨域文化鸿沟”的外宣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从本中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外宣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够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过程中,逐渐降低来自跨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样也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强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黄园园《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跨文化因素及对策分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2] 贺新乔《武汉地名的非物质文化特征及英译》,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20KY63016。黄月霞,1983年生,女,广西桂平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