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
2020-12-13刘玉环
刘玉环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方课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各地也都加大力度,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水平,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程。本文针对山东省的中华优秀文化内容,对中华优秀文化教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课程 教学实践
山东省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鲁文化指的是先秦时期在齐鲁两国境内的文化,其覆盖面积大致上相当于我国今天的山东省,因其独特的地域人文特点,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山东省也加强研究,希望通过教学实践将这一地方性文化课程进一步完善。
一、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特色不足
以“齐鲁文化”为例,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涵盖的不仅是发源于齐鲁大地的观念和文化,也涵盖了齐鲁大地历史上特有的器物、艺术品、建筑甚至是服饰等,还包含了区域内独有的文化制度,以及凸显齐鲁文化特点的风俗甚至是民众习惯。然而,山东省内的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
2.教学理念落后,方法陈旧
这一类地方性课程是以地区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所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掌握。受限于课程设计者的水平和对地区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教学水平难以得到保证,教学方法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
3.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
许多小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并没有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进行相对系统的总结,对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没有进行讲解,导致一些学生以为儒学思想是孔子发明的,对传统文化造成了误解。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我国小学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教学的考核,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教师也在有意无意间降低了对这一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造成地方性传统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
二、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1.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
我国学界历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存在争议,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出发点,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比如,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和“传统”应该是两个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切入点。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德育工作开展,达到既定的德育工作目标,就相当于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
2.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时代的趋势,也是教育部的明确要求。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文件要求学校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史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明确其发展历程,知晓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我国的国情,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校要在教学中将这两者联系起来,通过当地特有的文献、故事等,将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
3.明确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地方教育的价值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要根据其学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理念和方法,还倡导各地要结合自身情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地课程体系中,并加大力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书籍进行编写,让文化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让文化教育在学校更加良好地落实。
三、构建更加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古人的生活习惯中,还是在诗词歌赋或者相关的古典文献中,都闪耀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要想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教学中依旧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就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的完善。
1.联系古代和当代,让传统文化在不同时空背景下体現价值
山东省作为儒学的发祥地,省内各小学对学生的儒学教育都非常重视。以某版本的传统文化教材为例,其中的一课就讲到了儒学中的“三纲八目”。如果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带领学生疏通文义,而没有进行深入探究的话,显然难以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也就很难达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所以,为了让学生对其有更加深入、准确的理解,教师要先为学生讲解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的文化背景。
2.重视体验和实践,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不光社会、文史方面的传统文化需要在教学中进行传承,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组成部分。拿我国的园林文化为例,教师就可以以我国的四大名园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认识我国的园林文化,并从园林文化进行升华,让学生对我国各朝各代的园林造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对我国古人的智慧和美学水平有所认知。为了让园林文化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园林参观,或者为学生播放纪录片等,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3.由浅入深,科学地构建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因此课程建设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首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尽可能将它们梳理成一个体系,然后对这一体系进行研究,定位文化元素,并对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进行价值评断,最后对其内容进行挖掘。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课程设计人员还要根据现行的课程设计规则,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合进来,制定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并根据课程内容研发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然后规划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定。
比如,山东省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在设计地方传统文化课程时,设计者可以以《论语》为蓝本,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进行现代解读,同时根据思想深度,对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逐渐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对其思想体系有相对完整的认识。
4.重视传统文化课程的实践
传统文化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应该让教学发生在课堂,让教学应用于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课程设计者不光将传统文化在教材中充分体现出来,还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切实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的存在。
仍然以山东为例,比如,姜太公在鲁地施行开明的文化政策,推动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而周公子伯禽到达鲁地之后,又开始推动重农抑商的文化。在这两种文化冲击和交融之下,形成了鲁地人文经济的两个不同发展方向,对后世山东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齐文化带有明显的工商业特点,而鲁文化则更倾向于农业文化。在进行课外实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切身感受这两种文化的发展过程,还可以带领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对当地文化的形成进行更深层的了解。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地方课程的建设要结合自身的地域特点,通过实践来完善课程,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传统文化教学体验,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计者和教师应该认识到,地方课程教学不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承担起传承地方文化的重任,让地方文化更好地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 于善敏《山东省小学地方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2] 王文雅《民间文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3] 陈旭远、吕健伟《论地方课程的文化认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4] 高亚娟《〈齐鲁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