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地区闽宁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研究
2020-12-13于晨光
一、研究目标和内容
移民地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研究,是通过以某个移民地区为例,以该地区特殊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开发的资源包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丰富学生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普及传统文化的目标,最终形成校本教材。笔者选择闽宁镇作为课题研究地区,确定永宁县闽宁第二中学为研究单位。
(一)研究目标
通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放与建设,使移民地区的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课程,受到如下影响:1.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深深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愿意主动学习和探究;2.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3.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4.增加对传统礼仪的认识;5.提升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
(二)研究内容
移民地区闽宁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研究。
(三)创新之处
在移民地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其他地区不同。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政治、历史的热情,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
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过程
首先需要选定一个实验班,然后对该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关注度和兴趣点。接下来结合调查问卷,设置课程,并结合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最后,教师通过总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课的前后变化,生成研究报告,并将教学内容开发为校本课程的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有效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学手段。比如教师一周开设一节书法课程,让学生学习书法,认识书法,体会中国书法的魅力。在书法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布置结课作业,并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行动研究法则是通过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的步骤,把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开设书法课程时,一边进行实践教学,一边进行经验总结。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课程也会越来越完善。学生们在学好书法课的同时,也会对其他课程如语文、历史、美术等产生兴趣。
2.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校本课程理论书籍、报刊及网络中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制定阶段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研究的方向。还可以用它作为培训老师的素材,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用。我们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会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本课程的模式、内容进行扩充。
3.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研究本课题开展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对师生理解情况以及研究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依据。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课题组会提前对闽宁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并深入研究。
4.理论联系实际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这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将会结合宁夏移民地区这一实际地点的特点,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对民情的分析,进行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5.討论法
课题组基于以上研究,会在校内召开课题研讨会。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的结果,总结出适合自己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
三、研究成果
首先,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根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由笔者主持编写的两册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传统文化读本》《闽宁镇传统文化集萃》,体现了本次研究的最佳成果。
其次,学术论文《移民地区闽宁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研究》《当前“国学”教育述略》《闽宁镇传统文化概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在研究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过程性材料,如调查问卷、图片资料、学生作品等。
最后,在本次研究中确定的实验班,已于2019年6月毕业。该班的中考成绩、上线人数均为学校2019届十二个班的第一名,语文成绩也是第一名。该班在校期间,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这得益于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
四、研究结论
在宁夏,由于生态、扶贫等原因,产生了大量的移民学校。但是这些移民学校由于建校时间较短,很少会考虑开发适合移民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所以,在移民地区闽宁镇,进行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是一项重大的举措。移民地区学校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研究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永宁县闽宁第二中学是一所移民地区的新创办的初级中学,正需要建设校园文化,所以应及时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我在开展研究之初,认真学习了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理论联系实际法)。选定了我所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师的班级为研究对象。接下来,我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开始制作调查问卷、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答卷。根据问卷的结果,我初步设计了经典诵读、软笔书法、古代文化常识等课程,利用每周的自习课进行教学,并将教学的内容编写成《传统文化读本》。后来,在银川市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我又以闽宁镇当地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经过多次走访,编写了《闽宁镇传统文化集萃》。随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我的学生逐渐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对于学习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成绩不断提升。
在我研究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班里的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做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并愿意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也有所提高;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丰富;学生对于传统礼仪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能够促进移民地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对于现行教育在内容、形式上的积极补充。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学习者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本课题在笔者和课题组成员的认真研究下,成果不断。但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移民地区文化较为落后,存在家长不理解老师教学方式的情况。我相信,这个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解决。
其次,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比较差,素质不够高,导致研究的结果并没有预期那么好。
第三,缺乏教学课时。因为怕耽误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因此每周的校本教学只有1课时,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我认为要打消因开发校本课程而影响升学率的顾虑。
第四,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期待教材可以正式出版,并且可以作为教学成果进行展示、赠送等。
第五,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水平不足、专注度不够。
最后,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阻碍了课程开发科学、规范、完善地进行。希望以后如果有机会研究课题,能够得到更多专家的指导。
六、今后的研究设想
大多数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高不可攀,其实不然。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教师对如何开发并无思路。因此,可以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今后,笔者还要开发、建设更深入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比如将《传统文化读本》中的经典诵读、软笔书法、道德故事、传统文化常识独立出来,让它们成为一门门活生生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从而进一步对移民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做出贡献。
(本文系2016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移民地区闽宁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YJKG16—114)阶段性研究成果。于晨光,1989年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参编有关文言文教学、公文写作、国学、爱国主义的教材6册,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市级课题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