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颅窝髓系肉瘤MRI表现一例
2020-12-13王如华张焱程敬亮
王如华,张焱,程敬亮
病例资料患者,女,31岁,以“左侧面部疼痛、麻木4月余”为主诉就诊。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部疼痛,左上肢前臂麻木,左侧肢体感觉减退,至当地医院就诊,按“面神经炎”治疗后稍好转,2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即来我院。既往史: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1三年,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年,期间多次输注B型血细胞,于2个月前在本院行“左侧乳腺恶性肿瘤微创切除术”。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颅神经检查:面神经:左侧额纹变浅,左侧眼裂消失,左侧闭目乏力,双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侧偏斜,鼓腮漏气,粗测舌前2/3味觉正常。MRI检查:左侧中颅窝、桥前池左份内可见斑片状等T1、等T2信号,病变经左侧卵圆孔向颅外生长,左侧咽旁间隙内有团片状T1、稍长T2信号,左侧咽隐窝消失,鼻咽腔稍窄,相邻左侧颈内动脉受累包绕,增强扫描示左侧中颅窝、咽旁间隙内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4)。手术所见:全麻下行耳前颞部切口颅中窝底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颅中窝底,红褐色,质地韧,边界尚清,血运丰富,肿瘤侵蚀透过颅中窝底硬膜内外沟通。病理检查:肉眼观肿瘤呈灰黄、灰红组织;镜下示肿瘤细胞弥漫增生浸润生长,细胞核欠规则,染色质细颗粒状,核分裂像可见(图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20(-),CD3(-),CD23(-),CD5(-),TdT(+),Cyclin D1(-),Bcl-2(+),CD10(-),Bcl-6(-),AE/AE3(-),MPO (+),Ki-67(约80%+)。结合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参考既往史,符合髓系肉瘤伴T淋巴母细胞分化。
讨论髓系肉瘤(myeloidsarcoma,MS)又称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因肿瘤髓过氧化物酶(myeloid peroxidase,MPO)含量高致使肿瘤切面易氧化呈绿色,故又称绿色瘤(chloroma),是由髓系来源的原始或不成熟细胞在髓外增生和浸润形成的肿瘤,包括孤立性GS和白血病性GS。临床上罕见,发病率约为2/100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青少年更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本病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两年生存率仅为6%,预后极差[1],常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同时或继发出现,此时也称为白血病性GS,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约有1.4%的患者可发生GS[2]。病变可累及全身,如骨骼、皮肤、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等[3]。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密切相关,多表现为局部肿块的压迫症状,伴或不伴有疼痛,病情进展迅速。
影像学表现也与发病部位相关联[4],且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为其它肿瘤。颅内髓系肉瘤的MRI信号特点多变,与肿瘤的组织成分和分化类型不一致有关。在T1WI上多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有学者认为当肿瘤蛋白含量高时T1WI表现为稍高信号[5]。在T2WI或FLAIR图像上多呈等或稍高信号,或肿瘤周边的信号略高于中央;DWI显示病灶呈高信号,提示有明显扩散受限;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多呈明显均匀强化。肿瘤的信号较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肿瘤较大时可出现囊变坏死、周围伴有水肿或对周围组织的推压。在本例患者中病灶在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等或稍高信号,DWI上呈轻度不均匀扩散受限,增强扫描显示有明显强化但欠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与既往文献报道的典型表现不完全一致,考虑可能与本例患者肿瘤发病部位特殊、内部成分混杂且伴有T淋巴母细胞分化有关。
颅内髓系肉瘤临床罕见,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5],易被误诊为淋巴瘤、脑膜瘤和血管外皮瘤等。①颅内淋巴瘤多位于深部脑实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的结节状、团块状肿块,DWI明显高信号,ADC图上信号明显减低,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尖角征”、“脐凹征”和“握拳征”为其强化特征[6]。②脑膜瘤常为偶然发现的幕上脑外肿瘤,多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均匀强化且与瘤体相连的脑膜也强化,即脑膜尾征,为其特征性表现。③颅内血管外皮瘤常分叶状与脑膜相连,T2WI上多呈等/高混杂信号影,内部及边缘有流空血管影[7],血管异常丰富,呈恶性生长行为,增强扫描强化更显著。
因此,当在有髓系白血病病史的患者颅内发现与灰质相似的T1WI等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8]、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的肿块时,应考虑髓系肉瘤的可能[9]。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MPO是髓系分化最敏感的标志,髓系细胞表达MPO而淋巴系细胞不表达,MPO阳性可提示本病诊断[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