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题材影片主题呈现方式探析
——以《井冈山》和《红色恋歌》为例

2020-12-13曲德煊吴依芸

关键词:恋歌井冈山革命

曲德煊,吴依芸

(江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南昌 330027)

井冈山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亲手培育而成的,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富强的精神支撑。”[1]我国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拍摄的井冈山题材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正是井冈山精神的写照,1993 年拍摄的《井冈山》、2011 年拍摄的《红色恋歌》,一改以往革命历史题材的形式化和模式化,在主题的表达方式上逐渐情感化,不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富有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艺术手法也更加多样化,以此来弘扬井冈山精神。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井冈山精神,仍然要以井冈山精神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力。“2006 年、2008 年和2016 年春节,习近平先后三次上井冈山,三次谈及井冈山精神。一上井冈,论浙江经济发展需结合井冈山精神,敢闯新路,强化前列意识;二上井冈,论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力量,要把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三上井冈,提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2]

我们重新评价井冈山题材电影的成败得失,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为进一步通过电影弘扬井冈山精神奠定基础。井冈山精神与弘扬井冈山精神的电影艺术二者齐进共创新,使井冈山精神永葆生命力。

一、情感化叙事策略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电影艺术的高度发展,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不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时代的进步、人民对于艺术要求的提高,使得影片在主题的表达方式上日益多样化、情感化。比如对电影艺术化的处理、爱情因素的加入,让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绽放新的生命力,使得影片的主题精神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生命的温度。

“1993 年的电影《井冈山》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江西电影制片厂为纪念毛泽东100 周年诞辰而合拍的一部红色题材电影”[3],由导演过著名电视剧《新星》的李新执导。“电影《井冈山》还原了1928 年4 月28 日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前后历史境况,星星之火必将燎原。”[4](251)影片的整体风格是悲壮而昂扬的,把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充分表达出来,正是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攻难关”的体现。导演力求真实地还原革命斗争场景,画面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战士们的呼喊响彻整个大地,士兵们勇往直前、英勇抗争;宏大壮阔的场面制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视觉冲击感强烈,直击观众内心。这些战争场面的重塑,更加直接地展现出革命者们在战火年代的不易,为了国家安危牺牲自我,拥有着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精神,导演通过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力,将井冈山精神直接地传递于观众内心深处。片中类似的地方还有多处,导演借助场景重现,将井冈山精神的内核从侧面鲜明地烘托出来;影片不再是单一地通过讲述人物历史事迹来反映井冈山精神,将重心更多的从“讲什么”逐而转变为“怎么讲”的方式上。影片注重环境的渲染,以环境来烘托精神。这一系列的艺术化手法,使得井冈山精神充满更加真实的情感、充满生命的味道,让井冈山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同时,影片中还开始触及到毛泽东的个人情感。贺子珍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也是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在影片中,导演虽未大篇幅地拍摄二人的爱情故事,但是为二人的爱情埋下了一定的伏笔。贺子珍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就满怀敬佩,被毛泽东的才智所吸引,在日后总是很贴心地照顾毛泽东,准备美食、整理房间等等,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为日后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爱情故事打下基础。导演借助爱情,赋予了毛泽东这位伟人形象更具人情、人性的一面,栩栩如生。

2011 年由江西电视台、江西电影制片厂、北京东方全景文化传媒联合拍摄的《红色恋歌》,讲述了少女卓玛和男友阿旺从川藏地区来到井冈山,寻找70 年前红军阿哥山虎子恋人竹妹子的故事。整部电影以井冈山红色文化为主线,穿插叙述两段不同时期的爱情故事,以此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宣扬红色文化。《红色恋歌》中爱情元素的加入,使影片更具有情感的温度。影片通过讲述井冈山时期爱情的坎坷以及现代人的爱情所面临的挑战,将两段不同时空的爱情故事相串联,不仅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当时红军斗争环境的艰苦,抛弃个人情感利益为国献身;而且通过讲述当代这对青年人的爱情波折,并最终在竹妹子的指点下重归于好;而竹妹子象征着井冈山精神执着的一面,对理想的执着体现在对一个红军战士爱情的执着上,她在影片中不再是以个体而存在,而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一个整体的隐喻。

导演以此来表达“井冈山精神是饱含时代价值、教育价值、思想价值的,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都起着引导作用”[5]。《红色恋歌》的创新在于突破了以往革命精神不能通过爱情表达而只能通过战争的英雄塑造直接传达革命思想的模式;爱情重新成为革命精神的载体。而且爱情因素的插入,使得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充满情感的温度、充满人情味。井冈山精神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展现出井冈山精神的当代价值。

二、人物形象的立体化

革命精神的宣扬可借助艺术的形式来完成。1993 年由李新导演拍摄的电影《井冈山》,就将革命精神通过人物形象的艺术刻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影片成功地突破了以往艺术创作原则的限制,使得领袖人物开始走下神坛,富有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更佳贴近大众的审美接受中。“人物开始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只有阶级性的一面,还应该有一些共同人性、人情。”[6]比如有对美好事情的喜爱、向往,也有对恶劣行为的厌恶等等。电影《井冈山》中毛泽东领袖人物的塑造不再是完美无缺的性格,导演“以平民的视角塑造传奇人物,即伟人也是人”[4](253)。他在具有伟人的光辉形象同时,也开始流露出普通人的真情实感。由于身处遥远偏僻的井冈山中,无法获得新闻报纸的毛泽东同志,在面对女同志告之他为其准备了泥鳅和田螺之后,带着不开心的情绪说道:“没有胃口,吃的再好光长肉也没有用,眼睛都瞎了。”女同志不解为其毛泽东为何说自己眼睛看不见,便询问老班长,老班长说道:“这是他的老毛病了,五天不看报纸就发脾气,十天不看报纸就骂人。”这一细小的刻画,使得人物富有了普通人的真实感情,毛泽东不再是无可挑剔的性格。面对同志准备的美食,毛泽东却因为自己无法取得报纸阅读新闻而失去胃口,开始变得烦躁、不满,将这种负面情绪展于表面。导演展现毛泽东同志性格上的缺点这一环节设计,可谓是恰当好处的。这一设计使得毛泽东这位伟人形象更加真实可靠,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同时也使得影片的中心情感更加集中。通过这一情节的设计,一方面使得人物更加多面化,真实化;另一方面也展现出毛泽东同志对于国家、对于革命的尽心尽力,他害怕因为没有看到新闻,而错失一些重要消息,耽误革命进程。这一情节的设置,让观众细腻地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心系百姓、心系国家安危,对于他来说,国家的安定与人民的幸福大于一切,彰显了为理想而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观众从中感受到“井冈山军民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不懈奋斗、顽强抗争,最终渡过了种种难关,迎来革命胜利的曙光”[7]。

影片中同样的塑造方式不止这一处,子珍同志为送文稿来到毛泽东房间时,说道:“这么乱,大英雄不清理自己的房间,怎么治理天下?”毛泽东同志回答到:“大英雄忙着治理天下,没有时间打理自己的房间。”导演没有将毛泽东同志刻画为事业和生活上都无欠缺的人物,毛泽东同志在生活上由于治理天下过于繁忙,没有空闲时间整理自己的生活空间,这处细节的安排,是符合人们生活真实情况的;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并不是伟人就是完美无缺的,伟人由于在时间上大量的投入到国家政治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会忽视到生活中的一些细小情况。真实的细节设计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能深入地触碰到观众的内心情感,使得伟人的精神世界和普通观众发生共鸣,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一方面,毛泽东的形象开始走下完美无缺的类型化形象,观众开始全面的了解到毛泽东同志的真实性格;此外,再一次让观众感受到了,伟人在创业过程中的不易,孕育井冈山精神的艰难;毛泽东同志将自己的大把时间奉献于国家,为了民族的胜利、人民的解放而舍弃自己,“高、大、全”的艺术形象被真实细腻的人物形象所代替。

电影《井冈山》对于井冈山精神的弘扬,不仅在内容上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相应发展。毛泽东性格的刻画从多角度展开,有作为伟人英勇无畏、足智多谋的一面;也有作为普通人,生活化的一面。井冈山精神蕴藏在伟人形象的艺术化创造之中,以人物来传递精神,震撼人心。

三、艺术手法的新颖化

电影《井冈山》在艺术手法上顺应电影语言革新的时代风潮,追求视听语言的完美运用,取得了极富冲击力的视听效果。影片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追求诗意境界,使得本片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诗意来自革命的强烈激情,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熟练掌握,二者的结合成就了影片的艺术创新。”[8]当毛委员得知自己被开除党籍的错误信息时,内心是难过又气愤;影片借助夜晚明月的空镜头,蒙太奇的自然连接,与此同时配上悠扬舒缓的小提琴,这些视听语言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毛委员第一时间担心的不是他的身份,而是在为中国的前途担忧,他从未停歇,一直在为中国的出路寻找答案;他害怕因为失去党员身份而无法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诗一般的环境氛围将毛泽东内心的迷茫与担忧更加强烈地冲击观众的心灵,感受到毛泽东信念的坚定、英勇无畏的精神。电影的艺术形式在不断地创新,但井冈山精神的意义与价值从未改变,重新分析电影《井冈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在传递井冈山精神的艺术手法上独具匠心,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为传递井冈山精神的凝聚力与感染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红色通常象征着对事物充满热情、激情,代表着人物形象的情绪高昂;贺子珍同志身着红色,不仅仅暗示着她对于革命的热情,把百姓的安居与幸福置于心中首位,不惜参加到艰苦的战斗事业中,成为井冈山地区第一个女党员,充满了执着于理想的革命精神;同时也为她与毛泽东日后的情感埋下了伏笔,红色的衣服间接地为观众传递了她内心的情感,她敬佩毛泽东的才华与勇敢,被毛泽东的优秀品格以及超出常人的胆量所深深吸引,并于此产生了爱慕之情。红色的运用完美地衬托了贺子珍同志的内心情感,将人物展现得栩栩如生。

2011 年拍摄的《红色恋歌》在艺术手法上新颖化、贴近观众的审美认知。整部电影以红歌为链条,通过主人公参与当地的歌曲比赛反映了“井冈山精神的内核——坚定信念、艰苦奋斗”[9]。《红色恋歌》中大量贯穿着歌曲,一方面让观众了解到红歌赛是井冈山地区独特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将红色歌曲与通俗歌曲融合,通过红色歌曲的传播,赋予了历史事件更加鲜艳的色彩,歌手们用自己美妙的嗓音传唱着井冈山精神。“在井冈山革命期间,就流传着一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的精光’,以传达部队与百姓之间相亲相爱,军民一家、鱼水深情。”[10]这首歌曲在《红色恋歌》中经过现代化的处理,借助唱歌比赛再一次出现于荧幕上。这首歌曲的传唱,将红军们在抗战时期,即使面临着无数艰难险阻,但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断的适应自然、征服自然,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环绕于音符之中。“《红军哥哥你慢慢走》也是一首在革命老区被传唱几十年的经典民歌,这首歌词是于1927 年由井冈山红军宣传队的江治华搜集并整理。”[11]《红色恋歌》中也同样再次出现,歌词中唱出了井冈山妹子朝朝暮暮空守闺房的痛楚,以及那代年轻人青涩、纯真又悲壮的爱情。红军阿哥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的幸福,义无反顾地选择放弃自身利益谋大家幸福,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在歌声中传递万家万户。《红色恋歌》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独特创新,整部影片借助歌唱比赛活动,展现了主人公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不忘初心。《红色恋歌》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借助主人公的个人精神来表达井冈山革命精神;可以说,主人公的个人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影片中所反映的主题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井冈山精神相适应——“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12]。除此之外,《红色恋歌》在叙述故事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远景将井冈山的风光尽收眼底,展现井冈山风景的壮丽,观众不禁为这片孕育了井冈山精神的土地而赞叹,创造出一种独特浓郁的意境美,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结 语

井冈山精神作为革命精神之源,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三上井冈山,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高度重视井冈山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井冈山精神内容为依托,重新审视1993 年拍摄的电影《井冈山》与2011 年拍摄的电影《红色恋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影片创作中的很多宝贵经验依然值得我们去挖掘与借鉴。这两部电影将艺术性与历史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将井冈山精神生动形象地传递给观众,为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深深地感染了观众,让观众铭记于心。近几年井冈山题材电视剧非常多,但是电影依然寥若晨星,此一现象跟创新思路没有完全放开,艺术目标不太明确有直接关系,也跟革命题材电影的市场化程度有关。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更具史诗性的大电影来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电影艺术与井冈山精神共同发展,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永葆生命力,星火相传。

猜你喜欢

恋歌井冈山革命
中国恋歌
祖国恋歌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红梅赞》,永生的恋歌
生活的恋歌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