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0-12-13刘峰
刘 峰
(徐州澳洋华安康复医院,江苏 徐州221005)
颅内肿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动脉血管压力增加、血管壁向外突出形成瘤性突起所导致[1]。患者多表现为昏迷、疼痛等症状,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出现动脉瘤破裂的情况,导致患者蛛网膜下出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且治疗后亦有较大概率出现严重后遗症,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2]。本文针对40 例颅内肿瘤患者,分别采用血管内介入术进行治疗,分析患者的手术用时、住院用时、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效果,总结并归纳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将40例颅内肿瘤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颅内肿瘤的诊断标准,无其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心肝肾功能障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均具有完整临床研究资料,其中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龄最小47 岁,最大76 岁,平均年龄(51.37±4.41)岁。
1.2 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40 例颅内肿瘤患者分别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方式确定患者肿瘤位置以及大小等情况后,给予全身麻醉,并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使用肝素对患者进行抗凝处理,并于右股动脉处插入微导管,将其尖端置入瘤腔中,选取合适的弹簧圈进行栓塞救治,至动脉瘤消失后再进行微导管的拔除,并对患者进行加压包扎处理。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优良率。预后效果判断(1)优秀:患者肿瘤消失,无神经损伤情况,病情显著好转。(2)一般: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出现轻度神行损伤。(3)较差:患者病情无好转,神经损伤严重。
2 结果
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67±0.71)h,住院用时为(14.09±1.02)d;其中1 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情况,1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25 例患者预后效果优秀,14 例患者预后效果一般,1 例患者预后效果较差,预后优良率为97.50%(39/40)。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开颅手术以及血管介入术两种方式对颅内肿瘤患者进行治疗,但常规开颅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易出现感染等不良反应,后遗症风险较高[3]。而血管介入术对患者的创口较小,且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较短,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预后效果较好,应用价值较高[4]。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纳入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67±0.71)h,住院用时为(14.09±1.02)d;其中1 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情况,1 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25 例患者预后效果优秀,14 例患者预后效果一般,1 例患者预后效果较差,预后优良率为97.50%(39/40),说明血管介入术的应用安全性较好,预后效果显著,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综上所述,对颅内肿瘤患者进行血管介入术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显著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用价值显著,为后续相关临床实践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