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蚕桑产业的现状、问题与高质量发展建议

2020-12-12靳月琴张改萍

北方蚕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蚕业桑园蚕桑

靳月琴 张改萍 刘 力 沈 琦

(1.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山西运城 044000;2.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山西阳城 048100)

“十二五”以来,山西省蚕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蚕桑产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在蚕桑基地县形成了规模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基本格局,蚕桑产业由传统的单一茧丝生产向一业为主、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现代蚕业转变[1-2]。 2020年9月25日工业和信息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十四五”以及今后蚕桑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奋力推动山西省蚕桑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1 山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

“十二五”以来,受世界经济、自然灾害以及丝绸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山西省的桑园面积大幅度减少,农民的养蚕积极性大大受挫。以阳城县为例,桑园面积由2015年的0.33万hm2(5万亩)下降为目前的0.2万hm2(3万亩),年发种量由2015年的6.5万张减少为目前的2.5万张,年产茧量由2015年的2 935 t减少为目前的610 t,蚕茧生产产值由2015年的1.07亿元下降为5 723万元。

1.2 科技推广

“十二五”以来,山西省引进了“野三元”、“野三元(抗)”、“华康二号”、“苏豪×钟晔”家蚕新品种,育成家蚕新品种“晋蚕三号”,进行了区域对比试验;引进了强桑一号、特桑一号、特桑二号等叶用型桑树新品种和25个果桑品种,建成 1个优良果桑品种资源圃,培育出桑树新品种“晋桑一号”;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方格蔟上蔟、大棚养蚕、“一棚两用”蚕菌复合经营、自动化机器烘茧和新型电动消毒机桑园病虫害防治等技术。2019年山西晋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建53.33 hm2桑园、400 m2小蚕共育室和3个672 m2工厂化养蚕车间,并配套轨道养蚕、方格蔟自动上蔟、机械采茧等设施设备,工厂化养蚕初具雏形。

1.3 综合利用

“十二五”以来,山西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加强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在原有桑园套种(养)、蚕丝被、蚕沙枕加工、桑皮纸、桑枝木板等开发基础上,构建了“桑—蚕—茧—丝—绸—附属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开展桑果酒、桑椹汁、桑果干的加工应用,引进蛋白桑新品种,开展桑叶菜、桑叶茶、饲料桑的研发加工,制定了桑叶茶加工技术规程,桑园立体种植和桑园套养及“桑枝生产食用菌技术”成果推广效果显著。

1.4 蚕桑文化

近年来,夏县积极打造“嫘祖文化产业园建设”,投资8亿元,流转土地133.33 hm2(2 000亩),建设植桑养蚕基地、科研培训基地、嫘祖文化展示区、桑蚕文化魅力乡村等,带动当地农旅发展和农民致富;阳城县深入挖掘蚕桑生态、绿色、文化功能,将蚕桑产业融入全域旅游[3],通过首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旅游发展论坛会、农业嘉年华、邀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活动,向全国各地展示阳城蚕桑,推动了阳城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2 发展瓶颈与问题

2.1 蚕桑属农业小产业,受重视程度不高

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同时又是全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而蚕桑产业在山西农业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有限,主产区集中分布在晋南及晋东南地区,与国内养蚕大省相比,其规模小,受政府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全省从宏观层面上缺乏统筹规划和产业指导计划,在蚕桑科研项目方面支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对产业的宣传力度也不到位,社会影响力弱。

2.2 蚕桑生产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

近年来,随着全球大气候变化,霜冻、大雪、干旱、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还有人为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蚕区频频发生桑树冻害、蚕儿中毒、蚕儿不结茧等现象,不仅影响蚕桑产业的发展,更给蚕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3 蚕桑科技队伍青黄不接

我省的蚕桑技术骨干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毕业生,年龄老化,而年轻的同志大都不是蚕桑专业院校毕业生,以致蚕桑专业人才的存量不足,科技队伍结构老龄化严重,加之人才引进不足,队伍建设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

2.4 规模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老龄化,生产技术落后

山西蚕茧主产区集中在东南部的阳城、沁水一带。阳城县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养蚕方式还是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农村目前主要留守人员为“3860部队”,加之思想落后、技术装备落后,劳动效率较低,与现代蚕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模式相差较远。

3 高质量发展建议

3.1 加大政府重视,增加产业的资金支持

蚕桑产业具有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建议省主管部门、各市县蚕桑主产区政府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对新建桑园、蚕桑基础建设、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新型农民培训纳入政府的补贴范围,增加资金的投入,提高蚕业生产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设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增加农民栽桑养蚕的保险措施,抵御蚕桑生产自然风险,提高蚕农生产的积极性。

3.2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

蚕桑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才,建议各单位勇于发现人才,加快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同时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去,到专业院校参加继续教育或者加强与国内先进省份的协作交流,提高科技水平。

3.3 实现规模化经营,建设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山西的蚕桑主产区在晋城,继续抓好蚕桑大县、蚕桑乡镇基地的建设。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协商、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鼓励桑园向有能力、有技术的养蚕农户合理流转,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建设成山西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3.4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蚕业高效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山西省蚕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研发培育优质蚕品种和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桑树品种,继续抓好高丝量、强健性优良蚕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筛选适合蚕桑基地县气候条件的优良蚕品种,为蚕农增收和蚕业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继续开展散卵工艺的改进和研究,加强蚕种质量监管,确保蚕种质量安全和蚕农稳定增收。三是继续探索实施桑园有机旱作技术、机械化管理、无人机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方格蔟上蔟等优质蚕茧标准化生产的新技术,解决困扰蚕桑生产的技术难题,为工厂化养蚕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四是继续研发和引进繁育蛋白桑品种,研制出高质量的蛋白桑茶,做好“山西药茶”品牌建设工作,同时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联合探索桑叶饲料的研究。

3.5 加大蚕旅融合,推动功能蚕业升级

树立蚕旅结合的新理念,整合县域旅游、中国农业公园建设,深度挖掘蚕桑历史文化,打造“夏县嫘祖文化”、“悠然阳城”蚕旅品牌,推进蚕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建立“互联网+旅游+特色产品+现场体验式营销”的发展销售新模式,把传统的蚕桑产业变成现代人的休闲娱乐康养项目,增添旅游乐趣。

3.6 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丰富产品种类

坚持立桑为业,加快桑叶、桑果、桑枝开发,培育一批种养加工企业,生产出更多种类的桑叶菜、桑叶茶、桑果酒、桑椹干、桑椹汁、桑枝食用菌、桑叶饲料等产品;开发蚕蛹蛋白、蚕丝面膜、蚕丝蛋白化妆品、蚕丝氨基酸等产品。

3.7 加强多方协作,打造工厂化养蚕基地

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和各基地县、合作社、产业联盟加强协作,争取项目资金,积极打造“产学研用”模式,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一批蚕桑副产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巩固建设现代蚕桑园区,努力把阳城打造成一个高标准工厂化养蚕示范基地,做大做强“阳城蚕茧”品牌,推动蚕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真正将蚕桑产业园打造成示范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先行区。

猜你喜欢

蚕业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