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2020-12-11顾建丰

教育界·A 2020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初中

顾建丰

【摘要】现阶段的初中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力度显然不足。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进入社会的沟通表达能力、人文素质、信息化适应能力,要将信息化教育融入初中日常教学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在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初中人文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初中;人文素养教育

当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全面型人才即具有卓越的文化知识并且拥有良好素养的人才。当代科技的发展为培养全面型人才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持,最显著的就是信息化教育。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将信息化教育完全融入教学中,既能够合理展开整个教育思路,又能加速教育改革,用新技术让现有教育体系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还能通过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在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正确了解其所包含的内容。人文素养教育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知识认知,也就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认知世界;另一部分是精神认知。精神认知与知识认知相辅相成,精神认知是通过知识认知的累积加上自身的不断理解才得以实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人文素养教育比较重要的内容,通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孝道——当代家庭教育的“根”。中国家庭大都是血脉相传,维系家庭良好关系的关键是父慈子孝。孝道是中国家庭中最重要的品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衍都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这里所说的“孝”不仅是对父母、对长辈的尊敬,还包括对周围甚至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情怀,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孝”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连尊敬父母、赡养父母都做不到,那也不指望他会对社会、对国家有所奉献。所以无论我们的社会怎样发展,“孝”始终是伦理道德的根本,是最基本的文化文明,只有做到“孝”,家庭才会和睦。中华民族和睦发展正是由每一个小家庭的和睦共同构成的,所以“孝”应该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要让孩子从小明白孝道,将这个观念植根于血液中,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优良美德。都说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所以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其次要善于利用当今电化教育技术共同学习,一起渗透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感恩——当代家庭教育的“魂”。对生活抱有感恩的心,对帮助过我们的人抱有感恩和回报的心,这是一个人在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准则。例如家长遇到需要让座的老人或者孕妇要以身作则,遇到摔倒的老人要伸出援手,这种行为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感恩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孩子培养社会责任心,在社会交往中铭记他人的帮助,将感动延续。如此我们的世界会闪现出更多人性的光辉,会呈现出更加温暖的力量。感恩教育关乎家庭、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灵魂,关乎孩子对未来生活的热爱。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友善——当代家庭教育的“本 ”。在社会生活中,友善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交往中最珍贵的品质,它维持着人际交往中的平等,让人们在合作中不断寻求相同点,用善意看待每个人。家庭教育中,善意教育会帮助孩子建立真诚地与人交往的原则,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在家庭教育中,友善教育主要是让孩子懂得与人相处的原则,抓住在差异中寻求和平共处的契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被人们重视,并且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成为教育的重点和基础内容。在古代,“孟母三迁”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当前社会,父母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学习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在我国传统精神文明中,“诚信”“友善”“孝义”“谦卑”等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对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孩子们对自我负责、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具有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的精神。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家庭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重要作用。

二、信息化教育的优势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

1.信息化教育的优势

信息化教育采用的是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教育;其次,存储量大,存储内容丰富,可以选择性地教育;再次,内容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容易深入脑海。这些也是信息化教育的优势。这些优势可用于方方面面,可以用在学校课堂授课中,亦可用在家庭教育中。下面将详细介绍信息化教育的具体应用。

2.信息化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应用的案例

信息化教育的具体应用举例,比如在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可以动态展现立体图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短片的形式展现诗的意境;在外语教学中,可以播放地道的本土教学案例。比如在家庭幼儿教育中,因为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欠缺,所以可以用动画片来演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家庭大童教育中,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富有深意的耐人寻味的短片,大童更喜欢更容易接受有意思的内容。

大家是否还记得前几年总出现在电视中的两个经典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公益片?一个是小男孩看见自己的母亲给长辈端水洗脚,小男孩也学母亲的样子给自己的母亲端一盆洗脚水给母亲洗脚。这个片断深深地刻在笔者的脑海中,这是电化教育对孝道的展现形式。另一个是围绕筷子进行的公益宣传,短短5分钟的公益视频展现了八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守望和感恩。目前为止,这是笔者见过的最完美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方式,也是一种电化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形式,直观的表达,生动的展现,触动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

三、信息化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用信息化教育来实现预设教学

在现阶段的初中教育体系中,教师在上课之前要通过备课的方式预设好在课堂中需要传授的知识,充分考虑应该利用什么方法来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考虑到初中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将信息化教育的方式巧妙地融入备课当中,對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多使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更加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

2.用信息化教育来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现阶段初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已经有一部分教师可以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实际教学当中,能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能让学生在信息化教育下有效提升学习质量,这证明了信息化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主动学习信息化教育的方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感兴趣,并在学习中享受到知识的快乐,才会主动地学习知识。

3.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这些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降低学习动力,并且会让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局限,甚至会培养出一些只会课堂知识却缺乏基本常识的书呆子。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利用好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拓展更多的知识,如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更加新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素材,懂得更多的道理。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影视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知识,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4.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来提升效率

微课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教学方式,它的具体含义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的张一春教授提出的:“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在本质上属于对传统的课堂教育进行补充和拓展,但是微课绝对不是简单地制作一段微视频,它包含教案、课件、练习、任务等传统课件所包含的所有内容。相比传统课件,微课制作简单,使用便利,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提炼,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即时反馈教学效果。

四、开展初中人文素养教育对国家的意义

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终阶段,是一個孩子走向社会前学校能够影响到的最重要的一环。中国历史悠久并且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决定了我国走人才强国的道路。这里的人才是全面型人才,是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专业技能于一身的人才。全面型人才是推动我国迈向小康社会的基础,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国家十分注重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将为国家培育全面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雄辉,马宗兵,覃以凤,等.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功能[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8):109-114.

刘中敏.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初中学生学习指导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许国梅.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化、生活化、信息化、探究化[A].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C].重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684-686.

杨丽荔.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探索核心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9(13):445.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育初中
微课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