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闪亮了夏夜的星
2020-12-11毛连锋
毛连锋
【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作文天津卷)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素材支持】
◎素材一:1月18日,84岁高龄的钟南山一路生死逆行,赶赴武汉防疫第一线。当天航班已经买不到机票,钟南山和助手紧急挤上傍晚5点开往武汉的高铁,临时无票上车的他被安顿在餐车一角,刚一落座就拿出文件研究……上午还在深圳抢救相关病例,此刻,累到满脸倦容的他依靠在座位上闭目凝思。被媒体拍到的这张照片,尽管构图取景十分普通,却成为2020年开年以来最令人感动的画面。(详见《作文与考试》2020年第11期第12页《钟南山:“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素材二:李兰娟是我国传染病学的第一位女院士,地位举足轻重。临危受命,是她第一个提出武汉封城,阻止病毒大规模传播。73岁的她,自2月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达武汉,每天行程满档,“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连续多日凌晨2点睡觉”。2月20日,结束重症监护室查房之后,护目镜和口罩在李兰娟院士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道印痕深深打动了网友,让人直呼心疼。“国家的大事,我义不容辞。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降低病死率,病人能康复,社会就不会恐慌。”她如是说。(详见《作文与考试》2020年第14期第4页《素材好声音》)
【运用提点】
作文核心概念是“中国面孔”,明确其内涵是写作的关键。材料主体借杜甫、屠呦呦、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对“中国面孔”做了具体阐释,分别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与造福人类的世界贡献,坚毅勇敢、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勤于职守、默默奉献的责任担当。考生可以从“是什么”角度,从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对“中国面孔”进行阐释。材料最后一句“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启示我们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阐释你我如何才能形塑“中国面孔”。另外,还要注意题目提供的情境“走过2020年的春天”,要体现疫情背景之下;还要注意“新的思考和感悟”的提示,要对“中国面孔”有深刻的阐释,体现“我”的思考。
素材中钟南山疲惫的面孔、李兰娟印痕深深的面孔,是抗疫过程中最令人动容的“中国面孔”,它代表着奉献、担当,带给人们信心与力量。
【活用语段】
每一张中国面孔都洋溢出中国精神,每一张中国面孔都彰显着中国气质。忘不了钟南山坐在高铁餐车闭目凝思时布满疲惫的脸,上午还在病房抢救病人,晚上听从国家召唤逆行赶赴武汉抗疫一线,发出“新冠病毒绝对存在人传人的现象”的自信话语,吹响全国抗疫的第一声号角;忘不了李兰娟走出重症监护病房后,那张被护目镜和口罩勒下深深印痕的脸,第一个提出武汉封城,七十多岁高龄连续奋战在抗疫病房,只因为“国家大事,我义不容辭”。这些面孔,写满的是责任,流出的是爱国,露出的是奉献,彰显的是担当,而带给人民的是自信与安定。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这一张张英雄的面孔,才一次次战胜苦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奇迹。
【教师精评】
文段在叙例时以“忘不了”领起对人物事迹的概述,增强论述的感染力;然后对事例进行分析,阐述中国面孔的深层内涵,发掘人物的精神品质,回扣文段观点,增强了文段的论证深度。
【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素材支持】
2019年4月18日,一件不大的事情在朋友圈转发,居然引起人民日报的注意: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工作六年后,朱骏(化名)报考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以省统考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被该校录取,将在学校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朱骏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业都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硕士以及博士专业是金融工程,2013年毕业后先后在银行和科技公司上班。“对医学感兴趣主要是受我的岳父和爱人的影响,他们都是口腔医生。”朱骏说,自己的兴趣一直比较广泛,在见识了妻子对牙齿“正畸”后,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萌生了学习口腔医学的想法。他说,中国科技大学教给我的除了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世界观、学习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能力。他希望经过这三年的专科学习,未来能将自己在中国科技大学学到的知识与安徽医专学习到的医学知识融合,开辟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另一条职业道路。(详见《作文与考试》2019年第23期第22页《“博士考专科”,不走寻常路》)
【运用提点】
作文材料的前一句陈述普遍现象,即事物发展的重要转折往往意外发生,强调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后一句提出问题,明确让考生探讨的主题是人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此题延续了上海卷命题的思辨性特色,涉及“个别与普遍”“偶然与必然”“主观与客观”“人的能动性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等论题。写作时必须要抓住这一特色,展开思辨分析,以增加文章的深度。具体写作时,可以在肯定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强调事先准备、提前设计的重要性。
素材中朱骏博士生考专科,是其人生的重大转折,这一转折与其兴趣、学习经历有关,可以作为人的努力能够影响事物发展进程的例证。
【活用语段】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万事万物皆有所自,一些看似偶然发生的重大转折,其实都有其必然发生的蛛丝马迹。还记得那个工作了六年又考医学专科的博士朱骏吗?谁能想到一个本科学的是数学、硕博读的是金融工程的人,又会去读一个医学专科呢?谁会理解一个曾在银行、高科技公司工作了六年的博士,怎么会再次进入校园进行三年的专科学习呢?这看似猛然的转折,其实都在朱骏自我的设计之中。正因为他兴趣广泛,才会受妻子、岳父的影响,萌生学医的想法;正因为中国科技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他拥有了学习能力,拥有了自我选择的底气。谁又不会相信朱骏这次博士考专科的人生转折,不正孕育着将来他职业发展中的再一次巨变呢?人永远是自我命运的主宰,人生的一切转折,其实都在自我的努力之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将来人生成功的转折,请从今天开始奋斗吧!
【教师精评】
文段在叙例时先以问句引出人物,然后用两个反问句概述人物事迹,突出人们对朱骏选择的意外,最后分析其行为的原因。作为一个完整的例证,较好地论证了文段的中心。
【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素材支持】
巫漪丽,6岁学琴,9岁起师从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梅百器,与傅聪同门学艺。18岁,在上海兰心大剧院首次公演,即轰动全城;24岁,任北京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32岁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一级钢琴演奏家,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并被誉为“中国最好的钢琴伴奏”。1959年,她熬了三天三夜创作出《梁祝》钢琴伴奏缩谱,并以首演者身份登台演绎,向国庆10周年献礼。闻名世界的《梁祝》有了钢琴和小提琴的完美结合,巫漪丽的事业走向巅峰。1983年赴美深造,后定居新加坡。曾经的辉煌归于平静,以教琴为生几十年踽踽独行,窘迫到房子都是租的,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架钢琴,便是所有。2017年,87岁的巫漪丽获得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大奖。2018年初,受邀参加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组问她有什么要求,她的要求只有一个:找个练琴的地方。来北京两天,她每天在钢琴房反复磨练《梁祝》这首她已经弹了近60年的曲子,反复寻找其中每一次艺术的表达。“每一个音符都深深刻进了我的生命。它就是我心中的经典。”有人问她:钢琴对你来说是什么?已经耄耋之年的她,眼中依然透着激动:“钢琴和音乐就是我的人生啊!”(详见《作文与考试》2019年第19-21期(7月合刊)第77页《巫漪丽:一生只守一架琴,一曲《梁祝》伴一生)
【运用提点】
此题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为总领,暗示此作文的核心话题是如何看待自我认同;第二句话,点出人会被自己认同的人事所影响,即人受自我认知的影响;第三句话,将学生思维引入现实社会,引导学生思考在智能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自我认同的影响;第四句话,将学生思维引向未来,从未来成长的角度思考自我认同的重要影响,指出现在认同什么会影响到将来的自己,因此一定要关注现在自我的成长,端正认识,系好人生的扣子。作文要求“自选角度”,在具体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切入,将“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具体化,谈其对自我的影响;也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切入,谈人生成长过程中认同的人事的重要性;也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切入,谈如何才能塑造未来的自己。本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在写作中还应该特别关注“自我认知与外部信息”“现在选择与未来成长”等辩题,以写出深度与高度。
素材中巫漪丽一生喜爱钢琴,一生弹奏《梁祝》,人生也深受音乐的影响,可以作为例证论述喜爱的事物对人生的影响。
【活用语段】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其实,此言未必正确。成之抑或毁之,取决于热爱什么东西。如果热爱正向的东西,遵从自己的兴趣,那么也许人生就会因你的热爱而有所成就。巫漪丽六岁就开始学琴,首次公演即轰动全城,定居海外生活再窘迫也与钢琴相伴,将钢琴视作自己的一生;熬三天三夜创作出《梁祝》钢琴伴奏缩谱,让《梁祝》有了钢琴和小提琴的完美结合,一弹就弹了六十年,把每一个音符镌刻进自己的生命。一生就守着一架钢琴,一曲《梁祝》陪伴走完一生。正是因为这份对音乐的深深热爱,她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最好的钢琴伴奏”,获得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大奖。我们完全可以说,是巫漪丽成就了《梁祝》,但音乐也成就了巫漪丽。事物是相互成就的,热爱你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并努力去追求,生命会因之多一份明媚。
【教师精评】
文段借助名言,提出观点,切合作文要求;叙例突出人物对钢琴与音乐的热爱,强调音乐与人物的相互成就,从而较好地论述了观点。
【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作文浙江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素材支持】
谈方琳,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其父母都是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受爸爸影响,她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初一时便跟着爸爸引荐的研究数论的教授做数论方面的研究。2018年3月,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她的研究课题“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获得一等奖和主席奖(初中生唯一奖)。她的研究项目第一次建立了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联系,作为应用,解决了贝祖数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计问题。2019年10月29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上海开幕,大会邀请了许多青少年科学家参加。当天,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15岁女生参加顶尖科学家大会”为题,报道她是现场最年轻的科学家。不过,对于少年科学家的说法,谈方琳和其家长都纷纷说“不”,认为言过其实。当日下午,谈方琳婉拒了包括“央视新媒体直播半小时专访”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她的口头禅是“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她说:“我喜欢数学研究,华为让我看到了数学研究的重要性,国家要强大,基础研究必须先要强大。”她表示,“我更喜欢追科学巨星,而科学巨星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脚踏实地、淡泊名利。”(详见《作文与考试》2020年第1-3期(1月合刊)第68页《谈方琳:对“少年科学家”说“不”的高中生》)
【运用提点】
此题属于典型的材料作文。第一句话的关键词是“人生坐标”“美好期望”,启发考生要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与理想追求;第二句话将考生思维引入到对“家庭”“社会”的思考;第三句话明确写作的核心论题“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界定了写作内容。综上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如何处理个人定位、个人追求与家庭预期、社会需求的落差或错位。写作时必须紧扣这一核心,不能只谈“人生定位”“个人理想”等。具体写作,可以谈“我”如何看待这种落差或错位;也可以谈“我”如何解决这种落差或错位;也可以写“我”如何与家庭、社会同频共振,承担责任,赋能新时代。
素材中谈方琳面对社会对她“少年科学家”的人生定位,没有沉浸在虚荣之中,而是淡然处之,坚守自己的追求,给我们处理人生落差做出了表率 。
【活用语段】
自我定位与社会评价,往往会产生落差,只有正确对待这种落差,才会让人生步入正轨,实现更大价值。谈方琳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初一时便跟着爸爸引荐的教授做数论方面的研究,初中未毕业研究的课题就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和主席奖,刚步入高中便受邀参加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谈方琳取得的成绩不可谓不高,但是当媒体称她为“少年科学家”时,她却坚定地说“不”。这一切源于她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有更高的人生追求。面对外界的赞誉,不骄;对待他人的批评,不躁。坚守内心的追求,怀揣梦想前行,一定会让人生一路芳香弥漫,一定会收获人生的累累硕果。
【教师精评】
文段以谈方琳正确对待社会对其的过高评价为例证,阐述了要正确对待人生落差,坚守自我梦想的观点;叙例善于抓取人物典型事迹,突出人物的成就以强化其做法的典型意义。(全文完)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