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脱贫攻坚十年结硕果
2020-12-11毕树军李晓金
毕树军 李晓金
“党和政府叫我们种芒果,如今,种芒果不仅让我们脱了贫,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2020年9月29日,家住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黑谷田彝族村的蒋启军驾驶着小货车,拉着为国庆中秋双节购置的鸡、鱼、月饼和饮料往家赶,车里放着欢快的音乐。
蒋启军曾是黑谷田有名的贫困户。2013年,蒋启军开始种植芒果,但由于疏于管理与缺乏技术,没有多少收益。2014年,蒋启军在米易县扶贫部门和科技局专家的帮助下,扩大规模,开展科学种植,总面积达30亩,历经3年努力,2017年他家彻底脱了贫。
黑谷田村全村贫困户于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其关键就得益于芒果产业。到2020年,全村总共种植芒果5000亩,产值达近5000万元。
……
2010年以来,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通过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整合各类行业资金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扶贫工作。据统计,2010—2013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累计受益人口62万人次,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出行、用水、用电、上学、看病、增收“六难”问题,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85732人减少到2013年的35190人。
截至2018年底,全市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底,累计脱贫10181户4141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56%。剩余589户2921人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于2020年按期脱贫。
锁定70个贫困村
攀枝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地区的面积是394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4%;有42个少数民族,人口17.5万;有省定贫困村7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70户44335人。2013年,全市有1万余户、3.5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主要分布在36个乡镇、70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7%。部分边远民族贫困群众甚至无厕、无厨、无家具、无电器、无存款,可谓家徒四壁,而精神文化生活就更是极度贫困。
富裕与贫穷有一个分水岭,尤其是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富裕的家庭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手机,甚至小汽车,应有尽有,而贫穷的家庭却没有这些东西,甚至都还没有听说过。贫穷的家庭会为吃穿犯愁,就更谈不上发展和精神生活了。
攀枝花市脱贫攻坚的重点在边远民族地区。
扶贫大军云集边困穷地区
2010年至2013年,攀枝花市先后采取了“两免一补”、横板房改造、村村通电、村村通路、校舍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等举措,开展扶贫活动。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一些群众“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
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贫困户吃不愁穿不愁。“两不愁”解决后,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为具体内容的“三保障”也就有了基础。
2013年至2019年,攀枝花的脱贫攻坚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展开。市委、市政府结合攀枝花实际情况,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立足攀枝花“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实际,综合考虑各贫困地区的资源、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等因素,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明确在河谷地区重点发展蔬菜、芒果、枇杷等产业,在中高山区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核桃、林下资源等产业,引导贫困群众科学解决了“种什么、养什么”的选择性问题,构建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发展格局。
攀枝花市进一步抓好贫困村党支部的阵地建设,攀枝花市对全市所有贫困村派出第一书记加强党的工作。
以集结号为令,93名驻村书记入村,攀枝花各路脱贫攻坚大军开始行动。
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北京市西城区、三峡集团公司、西部战区、武警黄金部队、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十九冶有限公司、安宁铁钛股份有限公司、龙蟒矿冶公司等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捐资出钱、出力捐物,主动踊跃承担社会扶贫责任和义务,及时为贫困村排忧解难,为贫困群众雪中送炭,急贫困群众之所急,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脱贫一个不能少
在仁和区福田镇金龟村梅子箐组移民安置点,48户自发从凉山迁居来的彝族群众按统一规划自建的新房已基本完工,有的已搬进了建好的新房。走进吉克阿洛家时,他跟妻子正在院坝打扫卫生。他家的轻钢别墅装饰一新,家具家电齐全。“全靠党的政策好,让我们在这里安了家,还给我们分了土地,通过政府的引导,我家种植了芒果,家庭收入逐年增加,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吉克阿洛说,他家种植芒果近几年来平均每年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
精准扶贫开始前,攀枝花山区与全国其他贫困山区一样,耕地少并且荒芜严重、贫困家庭多、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或没有文化,一些少数民族无法用汉语与外界交流。存在快速解决乡土人才难、创建产业难、就业难,以及解决留守问题难等系列难题。
面对这些,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始终牢固树立“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的思想意识,在组织实施、政策支撑、资源整合、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了党政全力推动,贫困群众积极作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征战格局;达成了“敢向贫困亮剑”的共识,充分及时地解决了贫困地区“行路难”“用水难”“住房难”“增收难”等问题。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二字,攀枝花不搞锦上添花,而是开展雪中送炭,全市为此而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准贫困靶心,持续、精准发力。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粗中有细,持续下足6年的“绣花”功夫,攀枝花市没有落下一位贫困户。少數民族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其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科技铺出致富路
攀枝花是中国阳光城,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全国以花命名的城市只此一个,这里水果的味道是“阳光的味道”,蔬菜也充满“阳光的味道”。
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以打造阳光农业,扶贫解困为中心的产业链开始铺设。首先是围绕“产区变景区”发展观光农业,持续打造提升早春枇杷和蔬菜、晚熟芒果、优质蚕桑等特色产业基地,推进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建成农业景区17个、产业基地景区16个。其次是围绕“田园变公园”发展体验农业,创建开发新山梯田体验游、海塔赏花品果体验游等精品线路,形成了融休闲度假、康体健身、赏花摘果、乡村美食、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康养+农业”新型业态。然后围绕“产品变商品”发展精致农业,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功能农产品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芒果、枇杷、石榴、松露、桑葚干等行销国内外。最后围绕“农舍变旅舍”发展乡村旅游。
为挖掘脱贫增收潜力。攀枝花市围绕创新利益联结模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发展产业上的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以订单、租赁、务工、股份合作等方式把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结起来,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有效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确保贫困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目前,全市有28家龙头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带动户均增收近1.6万元,培育农民合作社25个、家庭农场18个。利用创新资源,鼓励贫困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土地资源。统筹运用贫困地区科技、人力、土地等资源,确保特色产业扶贫得实效。
近年来,攀枝花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重点打造“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一早一晚”的特色品牌体系。“线上线下并行、国际国内联动”,建成攀枝花特色农产品直营店10个,逐步形成的良好产业链,让每年攀枝花瓜果蔬菜进入热销期,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成都、北京、上海,乃至更远更多地方的人,都能够品尝到颜值高、品质好的攀枝花水果蔬菜。
十年风雨科技持久战
在扶贫攻坚战中,攀枝花市所有市级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全市70个贫困村进行一对一联系帮扶。带头深入联系贫困村蹲点调研指导,督促县(区)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协调项目资金,发挥优势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脱贫发展难题。
为搞好脱贫工作,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改进工作作风,对照中央反馈全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工作,主动自我“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举一反三查不足,主动亮短找差距,通过对问题进行分类,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落实整改,坚决杜绝了“假整改”“不整改”。
10年来,攀枝花市坚持以“四好村”创建为载体,以“农民夜校”为平台,以文化院坝为阵地,广泛开展“扶智”培训和“扶志”教育,着力提升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的动力和能力。70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100余场,通过手把手教技术、面对面谈发展、户带户做引领,培养“土专家”“田秀才”350余人,引进、推广新品种170个、新技术142项、提供科技成果200余项,整体提升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技术能力。先后拍摄贫困户自力更生脱贫发展公益广告宣传片《李安先》、微电影《母亲树》等,用身边典型推动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盐边县大窝凼村,联合帮扶单位,持续开展贫困户“致富能手”、村民“养成好习惯示范户”、学生“好成绩”等评选表扬活动,并制作“光荣榜”在村内广泛宣传,引导村民争先进、当能手,营造比学竞争浓厚氛围。
十年艱辛付出,十年收获硕果累累,如今的攀枝花脱贫攻坚战已经告一段落,但他们依然没有停止脚步,依然在向着更加富裕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