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发展中医药
2020-12-11徐水源
徐水源
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也是我国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健康保障的政治高度,就中医药的历史地位、重大作用和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加强新时代中医药服务管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绵绵不断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至今在我国现代医疗体系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醫药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最具文化自信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几千年来,每当中华民族遭遇重大疾病侵袭、面临危难关头,都是中医药挺身而出,及时有效消灭瘟疫等各种传染性疾病,化解重大疾病风险,使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取得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胜利的一个法宝,就是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在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中,中医药再次彰显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起到了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重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彻底扭转了中医药弱化和边缘化的窘境,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统计,我国中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2012年底的39317个增加到2019年底的65809个,增长幅度为67.38%,占当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比例由4.14%提升为6.53%;中医类医院数由2012年底的3397个增加到2019年底的5232个,增长幅度为54.02%,占当年全国医院数的比例由14.66%提升为15.23%;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12年底的35.7万人增加到2019年底的62.5万人,增长幅度为75.07%,占当年全国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由13.65%提升为16.16%。
第一,把发展中医药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二,把发展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规划层面。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振兴中医药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和举措;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对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
第三,加大了中医药走出国门的步伐。201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出台的《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国内政策支撑体系和国际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中医药医疗与养生保健的价值被沿线民众广泛认可,更多沿线国家承认中医药的法律地位,中医药与沿线合作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
第四,中医药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12月25日,习近平主席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十九号主席令,公布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法律,该法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并就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规定,对于依法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在传承创新中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这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中医药快速参与应对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不够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科研攻关机制和中医药服务体系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发展不平衡,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中医药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根本原因是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一些地方没有把中医药发展作为一项影响国家整体发展重大战略来抓,没有把国家层面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重视中医药发展更多地体现在文件上纸面上口头上,投入资金不足、实际行动不多、推动力度不大。迫切需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贯彻实施《中医药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补齐中医药发展短板,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振兴发展中医药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预防为主、实现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重要推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此,振兴发展中医药要遵循中医药规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放,在开放中发展。
第一,加大中医药传承工作力度,加快加紧深入挖掘应用中医药古籍宝库。我国大量中医药古籍藏于民间,这是由中医药起源与发展的特殊历史原因决定的。如何鼓励民间高质量中医药藏书投入开发应用,防止古籍孤本、珍本流失甚至灭失,是当下中医药古籍开发应用和保护的一个重大课题。据了解,多年来不少国家对中医药古籍及中医药人才极其关注,特别是美、日等发达国家,更是高价收买秘方,高薪招聘甚至无条件发放绿卡招募中医药人才,中医药资源外流问题已很严重。如果国内没有更加鼓励开发应用民间中医药古籍的具体政策措施,甚至对中医药资源和人才流失放任自流,势必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并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比如,一代名医大家张福海先生,年轻时就誉满乡里,名扬直隶、津京,30岁出头在光绪年间受命担任宫廷御医,古稀之年在保定开办中医讲习所,一生著有《中医脉象转解》《福海妙方实见》《张氏祖传秘方》《中医炮制与配伍》《中药外治》等巨制,并收集保存了大量中醫药书籍药方,为后人留下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据笔者现场了解和实地观察,张福海先生的嫡孙、唯一传承人张占宗先生家传中医古籍5万余册、12782种,其中单本18000余册(套),珍本1500余册套,孤本92册(套),《几希录良方合璧》《痧胀玉衡全书》《千金方衍义》《医门法律》《冯氏锦囊秘录》《本草求真》等,属极为珍贵版本,另有古医方、经验方、单方2000余个,远远多于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和中医院古籍藏书量,大致是国内各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医药古籍藏书总量的2~3倍。由于力量有限,张占宗先生经过多年努力,对其中的2782种古籍初步整理了目录,仅占其拥有中医药古籍种类的五分之一。目前,这些古籍年代已久,纸张普遍泛黄、老化,有的边角残缺,有的脆不可触。很大部分古籍存放在张占宗先生创办的一家北京民营医院,少部分仍在河北老宅大缸中封存,在医院存放的古籍受场所空间限制,还有相当数量的古籍存放在办公室和普通书房的书柜、书箱里,除经常参阅使用的外,都成捆挤压存放,这种存放方式和环境很不利于古籍的保护,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古籍自然灭失的风险将逐渐演变为现实。
中医药继承古典医籍中的精华是创新发展的根本,这次疫情防控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就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古为今用,加强中医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整理,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为此,要结合现代技术,切实加大中医药古籍保护力度,加快中医药古籍的抢救性和系统梳理挖掘,充分开发珍贵的中医药古籍宝库,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到创新性发展。一是创建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研究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中医药古籍挖掘开发传承创新中心,县级以上政府部门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具体承担中医药古籍挖掘开发传承创新工作。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中医药古籍、经典药方的深度整理,编撰《中华医藏》。另一方面,向社会和民间广泛公开征集收集中医药古籍、经典药方,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二是加强中医药规律研究,完善传承制度。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三是结合国民体质、生活环境和现代病症,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基地,深化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推进中医药古方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
第二,完善中医药创新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疾病观和防治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健全中医药服务管理体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建成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进一步充实发展壮大中医药服务机构,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建设,建设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提升各级各类中医药实体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据《中医药法》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省市县都要明确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力量。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政府财政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和商业保险机构投资中医药服务,改善中医医院办院条件,扩大中医药优质服务供给。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学科专科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等,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支持组建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推动各地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发展中医药的工作合力。
二是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中医药创新发展离不开科研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设立国家中医药科技研发专项、关键技术装备重大专项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化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和诠释,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加快中药新药创制研究,研发一批先进的中医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
三是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促进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推动中医中药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一批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服务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