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的艺术技巧

2020-12-11叶浅予

老年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篇幅墨色山水画

□叶浅予

中国画称“肖像”为“传神”。顾名思义,替人画像不能满足于“形似”,一定要做到“神似”。即使是山水画,也不能满足于对一座山或一片水的表面模仿,必须要以诗人般的感情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达到“画中有诗”的境界;至于花鸟画,那就要使人感到“活泼天机”和“鸟语花香”,标本模型式的刻画是被反对的。由此可见,中国画家对于造型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

为了达到“形神兼备”,中国画家在观察生活和锻炼技法的时候是极其刻苦认真的。五代山水画家荆浩,谈他自己“写松万本方得其真”;齐白石从小画草虫,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还在变革画法,有一幅《虾》题着“白石衰年变法”,的确变得形神更加逼真。画家对造型的要求如此高,而一生的精力却是有限的,所以中国画家有专工一门的传统:有的长于花鸟,有的长于山水,有的长于人物,有的偏长于几种花或几种鸟,有的甚至只专长于一种东西,比如韩干的“马”、韩的“牛”、易元吉的“猿”。中国画依题材不同来分科由来已久,各人发挥所长,专工一门,形成了中国画题材内容的百花齐放;又由于各人表现手法不同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风格,便成为中国画的百家争鸣。

《印度舞》 叶浅予

中国画造型的骨干是“线”。画家通过线的强弱、曲直、长短、粗细、浓淡、虚实、转折等变化来表现物象的体形、质感和动势等复杂的关系,以此构成完整的形态。在人物画里有所谓“十八描”,是历代画家所创造的线型,如“高古游丝描”“铁线描”“兰叶描”“蚯蚓描”等。这不过是指有实物可以比拟的部分而已,线型的变化何止十八描。

严格地讲,中国画的每一条线,应该同时表达“形、质、动”三种感觉综合的效果,而没有高度的艺术技巧是很难做到的。唐代画家吴道子所创造的人物有“吴带当风”之称,是说吴氏所画的人物衣带有临风飘举的感觉,又说吴氏画山水“行笔纵放,如风雨骤至,雷雨之交作”。可以想见,吴道子笔下的线条已达到变化万状和气势磅礴之境地。

中国画的造型技法讲究有笔有墨,笔法和墨法是连在一起的。在用笔的变化中,即用线、皴、擦、点、染等笔法之中,一定要运用墨色的正确变化,才能完整地表现形象。笔墨的关系,在某一方面犹如骨肉的关系,有笔无墨好像一个瘦骨嶙峋之人;有墨无笔,便像一个大胖子,都是不健康的。

山水画多以墨为骨,很少用浓墨重彩,而水墨画则纯用墨色的变化来表达色彩。花鸟画到了写意特别发达的近代,画家也都喜欢单用墨色来表现,即使运用色彩,他们也认为通篇用色等于无色,在需要的地方染上需要的颜色才能发挥色彩的最佳效果。

中国画的篇幅和样式的变化很多,最普通的大幅有立轴和横批,小幅有册页和手卷。此外还有通景、屏条、镜心、扇面等样式。古代的大幅作品除了画在庙堂宫殿的墙壁上,也画在可以移动的围屏上。中国画家不但能在指定的篇幅里经营指定的题材,而且还能够将同一题材安排在不同的篇幅里。因此,中国画家在“经营位置”即构图方面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

中国画的构图方法,在运用“透视”原理上有极大的灵活性。如果只限于应用固定视界的照相式焦点透视法,便无法表现山水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等不同的远近法,因为人的高度只有一米多,视平线很低,只要眼前有东西挡住,无论什么远景都无法看得周全。可是优美的风景往往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美景只有人在里面走动,或从高处观看,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因此,中国画家创造了运动透视法(或称散点透视法)和“以大观小”法(或称鸟瞰法)的构图来处理这类题材。而人物绘画是用艺术的手腕将现实的景物完美地表现出来,如果不能突破照相式的处理,是不会令人满意的。

《延边长鼓》 叶浅予

《丰年多鼠图》 齐白石

猜你喜欢

篇幅墨色山水画
Britain's“Shark House”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书签
观音送子图
每一个人的努力, 都不会被辜负
渴望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