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淡水池塘底排污技术水产养殖试验与分析

2020-12-11张连英戴媛媛

天津农林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环沟养殖池沉淀池

张连英,贾 磊,戴媛媛,钱 红

(1.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 300221;2.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0061)

目前,传统的淡水养殖池塘模式存在着养殖尾水排放可能污染环境、池塘底泥常年淤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鱼虾病害多等问题。底排污技术是指在池塘底部修建集污孔,池塘周边修建排污井和沉淀过滤池,可达到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养殖水体循环利用的良性循环效果,可有效解决当前的淡水池塘养殖困境。2019年对天津市永冠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淡水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应用底排污技术在改造的池塘内开展了大宗淡水鱼类的养殖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

1 试验条件与方法

1.1 养殖池塘条件及分布

试验于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天津市永冠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天津市宝坻区牛家牌镇)的6个淡水养殖池塘进行,总面积36.02万m2,均已完成底排污工程改造。每个池塘底部设3个排污孔(平均1个/ 2.0万m2),排污口改造成0.7%~2%的坡度锅底形状,并安装拦鱼网,池塘岸边建排污竖井,排污竖井中安装抽水泵,6个池塘集中建造1个三级过滤沉淀池,排污孔、排污竖井和沉淀过滤池之间均埋设直径300 mm PVC排水硬管相通。池塘配置足量增氧设备,保水水深1.5~1.9 m。池塘改造后平面如图1。

图1 改造鱼池平面图

1.2 鱼种放养密度和规格

养殖池塘投放鲤、鲫、草鱼、鲢、鳙鱼种,混养,每667 m2放养密度为1760尾,其中鲤800尾,鲫500尾,草鱼300尾,鲢100尾,鳙60尾。鲤放养规格50~100 g·尾-1,鲫放养规格30~50 g·尾-1,草鱼放养规格200~300 g·尾-1,鲢鳙放养规格150~200 g·尾-1。

1.3 养殖池塘日常管理

养殖期间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投饲管理,使用粗蛋白含量30%~32%的配合饲料,4月起每日投喂3次,早中晚各1次,每日投饲量按照鱼总重的2.5%~3%投喂,11月以后改为每日投饲2次,上下午各1次,以30~40 min摄食完为准调节饲喂量。增氧机正常使用,根据天气、水质情况调节开机时间和时长。水质调节以益水宝和底质改良剂为主。适时开启底排污系统进行排污,分别做好记录。

1.4 重点部位水质监测

底排污处理系统启动后,养殖池塘底部排污孔的水集中排入三级过滤沉淀池,经处理后排入生态环沟,再通过自然净化注入养殖池,形成水体封闭循环养殖模式。为跟踪该模式下底排污水质处理效果,分别对养殖池进水口、养殖池、生态环沟3个重点部位的水质进行检测,包括氨氮、总氮、总磷、CODmn等指标。

1.5 底排污系统的使用

养殖周期内,一般每14 d进行1次底排污,夏季闷热天气每7 d进行1次底排污。排污时拔开排污孔插管,打开抽水泵,每次排出2~3 m3(每667 m2下降1~2 mm水深),根据排出的污泥水情况调整排污时长。一般情况下排污5~6 min即可,伏季排污10 min左右。

1.6 三级过滤沉淀池结构与使用

沉淀过滤池为砖混结构,长5.6 m,宽4.5 m,池壁厚0.25 m,分为蓄水池和三级过滤池。蓄水池面积15.3 m2,深度2.5 m,排污管的出水口端与蓄水池底部连通,水泵抽水进入过滤池。三级过滤池深度均为1 m,面积分别为5.06 m2,2.42 m2和 2.42 m2,表面安装过滤栅板,上部有孔相连,水自下而上经过滤栅板再经过三级沉淀池,残饵粪便均被过滤栅板拦截在池底。最后一级池中上部设置有尾水上清液排水管,尾水上清液排水管通过管道与养鱼池边的环沟相连通,经过环沟生物净化后进入养殖池使用。每次排出养殖尾水后在一级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处理后二级、三级过滤池加入微生态制剂EM菌,培养有益细菌,分解水体有机物。养殖尾水经三级沉淀过滤,水质净化处理后排入生态环沟自然净化后注入养殖池使用。

1.7 生态环沟

生态环沟定期使用生物底质改良剂,可以更彻底降解环沟底部有毒有害物质,有利于维持环沟水体中藻相和菌相的平衡。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质监测结果

从养殖池进水口、养殖池、生态环沟重点部位水质监测数据可以得出,底排污处理技术可有效降低水体总氮、总磷和有机物含量,处理后的水质优于养殖池的水质,可以循环使用。表明养殖池塘进行底排污技术处理后,可有效解决养殖尾水排放污染环境问题,实现循环养殖。结果见表1。

表1 各点位水质检测结果 (mg·L-1)

2.2 养殖产量与效益分析

6个池塘鱼类养成出池平均单产1516.12 kg·667 m-2(其中每667 m2产出鲤839.88 kg,鲫193.28 kg,草鱼319.17 kg,鲢鳙163.79 kg),总产81.87万kg。出池单价为鲤9.20元·kg-1,鲫10.60元·kg-1,草鱼10元·kg-1,鲢鳙7.5元·kg-1,总产值766.57万元。6个池塘总投入488.78万元(表2),每667 m2平均利润5144元,总利润277.79万元(表3)。

表2 投入情况 (万元)

表3 产量及经济效益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3.1 底处理技术的效果

池塘底排污技术很好地改善了养殖水体底部环境,解决了传统养殖模式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为鱼类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养殖动物的成活率,减少了病害发生和用药成本,从而提高饲料转化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3.2 产量与经济效益

6个池塘总面积36.02万m2,2019年总投入488.7万元,当年鱼类平均单产1516.12 kg·667 m-2,总产81.87万kg,总产值766.57万元,总利润277.79万元。与2018年池塘未采取底排污技术改造相比,每667 m2平均利润增加428元,并且池塘改造当年已收回投资。改造后的循环水系统可以长期使用,三级过滤沉淀池所产生的尾泥可用作农作物肥料,生态环沟还可以种植莲藕,既增加经济效益又有观赏价值。

3.3 生态效益

传统养殖过程中鱼类排泄物、残饵、水生生物尸体等腐烂,分解释放氮、磷、钾、硫化氢等物质,造成池塘底部缺氧,水质恶化,尾水排放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底排污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收集并处理了残饵、粪便等污染物,实现了水产养殖水循环利用,解决了传统养殖尾水外排问题,可构建池塘尾水循环高效健康的养殖模式,生态效益良好。

猜你喜欢

环沟养殖池沉淀池
水体消毒防病用药称量分配的简捷方法
一种矿井沉淀池清理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苏南地区虾稻鳅综合种养模式初探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一种多级节能工厂化养殖池塘的建造技术
污泥沉淀池改造提高离心脱水机脱泥效率分析
水处理专利技术在水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圆弧角优化对单通道方形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
稻虾共生、连作生态高效模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