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三门峡苹果产业如何发展
2020-12-11韩立新郝贝贝瞿振芳张建林张秋杰
韩立新,郝贝贝,瞿振芳,张建林,张秋杰
(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苹果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三门峡472000)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习近平在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水果产业结构性失衡导致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出现供需错位,产能过剩的同时也存在着“供给不足”问题。三门峡市为我国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之一,在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战略背景下,同样亟需推进优质苹果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苹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笔者长期从事苹果产业科技研发和生产推广工作,在研究分析三门峡苹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三门峡苹果产业发展技术和政策方面相关建议,以供政府、果业管理部门和产业用户决策和参考。
1 发展现状
三门峡市处于河南省西部,黄土高原东南边缘,苹果商业化种植起步于1921年,是西北地区最早种植苹果的地区,也是农业农村部划定的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之一。目前,全市苹果种植面积11.67 万hm2,产量186.6 万t,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值达73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全市培育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5家、企业品牌30 余个。全市建成果品批发、电子交易和期货市场21 处,扶持发展贮藏、加工、运销等关联企业100 余家,年果品机械冷库贮藏能力20 万t、加工能力40 万t,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体系。但是伴随着我国苹果“西移北扩”的产业大布局和云、贵、川、藏西南高海拔冷凉特色苹果产区的崛起,我市苹果产业开始受到持续性冲击,市场价格波动连年加大。优生区面积比例小、栽培模式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市场开拓和营销能力弱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必须加大产业供给侧改革。
2 存在的问题
2.1 优势产区空间有限,苹果树老龄化趋势加重
根据国际生产标准,苹果优势产区主要指海拔800~1 200 m,我市优势产区现有苹果面积5 266.7 hm2,仅占我市苹果总面积的4.51%,区域内现有可利用的发展空间很小(0.3 万hm2)。三门峡各区域内老龄果园占比30%~55%,其中优势产区占比最大,超过半数。果园老龄化趋势加重,不同程度降低果园收益,同时也滞缓果园更新换代速度。
2.2 新品种应用速度缓慢,品种结构失衡
在品种结构中,目前,富士系品种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各县(市、区)面积占比59.0%~69.2%;嘎拉系品种面积占比1.5%~13.3%,红星系品种面积占比4.7%~13.1%,其他品种面积占比14.8%~23.1%。品种总体性结构失衡,晚熟品种比例过大,中晚熟品种比例过小,导致晚熟品种‘富士’集中上市,价格波动性大。在新发展的品种中,‘富士’占比达90%以上,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市场竞争力不高,营销风险逐年加大。在新品种选择上多跟从陕西和山东,时效性差,盲目性大,品种多样化做得不够。各县(市、区)新品种栽培总面积0.06~1.57 万hm2,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3 栽培模式落后
三门峡现有苹果园95%以上为乔砧栽培,树冠大,成花晚,管理难,666.7 m2果园管理工日35 个以上;而现代矮砧集约栽培模式,机械化程度极高,能耗低,只需20 个工日左右。乔砧栽培需要的肥水多、栽植空间大、管理成本高,是一个高消耗、低产出的落后栽培模式,在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产业背景下,现有栽培模式已难以适应生产需要。此外,本区域苹果园多为上世纪90年代初种植的,目前已到了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因此,推广使用矮砧集约栽培技术,对推动我市苹果栽培制度的变革、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增加果农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2.4 果农老龄化严重,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三门峡苹果产业长期以来的主导经营模式,生产主力主要由文化水平低、对市场需求了解滞后的中老年人员组成,果农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中老年人员从事苹果生产管理,生产模式和技术难以改变、对消费市场变化和需求不敏感、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导致现有经营模式下生产技术更新慢、市场营销能力弱、市场化程度低……在当今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劳动力短缺导致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化肥、农药投入量的不断加大导致物质成本增加。经调查,近年来苹果园总体生产成本: 2016年为7.5 万元/hm2,2017年为8.1 万 元/hm2,2018年 为8.7 万 元/hm2,2019年 为9.53万元/hm2,即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2.5 品牌建设滞后,营销人才匮乏
目前,我市创建、注册的苹果品牌达30 余个,但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多,果品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和广西等区域,一线城市市场占有率极低。随着电商和出口业务的增加,企业需要计算机、网络、英语、企业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现有员工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需求,而引进人才又缺乏吸引力。涉果企业多存在“找不来、用不好、养不大、留不住”的用人问题,人才不足,人才队伍不稳定,影响企业经营。
3 建议
3.1 优化苹果产业规模和布局,加速我市苹果黄金产业带建设
基于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产地适宜性原则,因地制宜配置优化品种,不断提高苹果品质和生产效率,政府要自觉矫正违背自然生态规律、过度干预生产等行为,优化产业布局和规模,逐步扩大优生区、稳定适生区、淘汰次生区,深入推进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积极的科技、财政、信贷、保险、销售等政策,以利于资本、技术和人才等产业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
我市苹果高海拔优质产区面积有限,且树龄老化严重、品种结构单一,西北黄土高原产区的优势被不断压缩,急需不断开拓新的空间。市委市政府应加速我市苹果黄金产业带建设进程,打造以官道口、寺河山、二仙坡、甘山为中心,辐射五亩、苏村、朱阳、杜关、西张村、张汴、菜园等区域的高山黄金苹果产业带,以不断提升我市苹果产业市场竞争力。
3.2 加速品种结构调整和良种化进程
三门峡苹果产区具有物候期早的优势,在品种结构上要大幅度压缩晚熟品种比例,减少与西部其他优势产区的竞争,增加早中熟品种种植面积,使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达到2∶4∶4。
加快良种化进程,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区试观察和生产调研,目前在三门峡产区可选择发展的新优品种,早中熟品种以‘华硕’‘秦阳’和‘鲁丽’为主,中熟品种以嘎拉优系为主,中晚熟品种以‘蜜脆’‘天汪1号’‘秦脆’等为主,晚熟品种以富士优系、‘瑞雪’等为主,适度发展‘维纳斯黄金’‘瑞阳’‘爱妃’等品种。
3.3 开展乔砧果园提质增效改造,持续推进栽培制度转型
乔砧苹果园多数出现郁闭、病虫害高发、优质果率低、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经济效益难以持续提升,制约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在技术、生产资料和财政资金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持,通过实施树形改造、土壤有机质提升、农药化肥双减、简易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引导乔砧果园进行提质增效改造。
完善栽培制度建设,大力推进适宜现代化生产的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变革,探索适合三门峡区域特征的综合栽培技术规范。制定中长期产业政策,保持栽培制度转型变革的持续性、连贯性和稳定性,以不断提高产业收益和市场竞争力。
3.4 “三产” 融合,加快苹果产业升级
按照“三产” 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苹果生产、贮藏、加工、运销及市场服务的深度融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进技术集成创新,打造国家级现代苹果产业园、产业综合体和苹果特色小镇,最大幅度延伸产业链,实现各类产品综合供应和产业价值最优化。
3.5 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培育新型果业经营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企业是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主体,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 分置改革,整合流转小规模分散化土地,既能为生产大户、合作社、涉果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也能为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科技研发与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成果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促进分散化、小规模的种植户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是创新生产技术、应对市场风险、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全面建设新型职业果农制度,培育懂果业、爱果业、爱果园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技人员,改进苹果经营主体和农技人员产业技能,促进苹果技术创新与应用,为苹果产可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3.6 实施品牌战略,加速“互联网+”新型业态发展,拓展销售渠道
政府要助力打造具有三门峡鲜明地方特点的知名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和市场效应。一是整合现有的“多、散、弱、小”品牌,培育三门峡苹果“领军”品牌,以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 二是积极鼓励和组织涉果新型经营主体和经纪人等参加各类会展和经贸活动,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和提升市场占有率;三是注重品牌维护,实施标准化生产,为产销双方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断维护品牌市场形象。
“互联网+”和新型零售等现代商业模式的兴起,促进了各类电商交易平台发展,实现了果农与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调动了果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催生“互联网+果业”的新型苹果产业经营业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积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改变传统的苹果销售模式,积极引导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果品经销商依托知名大型交易平台,采取“企业+网店” “合作社+网店” “实体店+网店” “个人+网店”等模式线上线下交易,拓展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