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品牌的智慧与内涵分析
——以广西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大湾村为例
2020-12-11陈驰杨海洁陈秀妃桂林理工大学
文/陈驰 杨海洁 陈秀妃 (桂林理工大学)
一、引言
经过我党不懈努力,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9000 万人。当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我国更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驱动力,大力构建扶贫格局,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与历史性成就。按照现行脱贫标准,人均纯收入需达到4000 元,同时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只有在达到这个标准的时候才可退出。
截至2019 年末,我国只剩20多万人未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中国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脱贫范围之广,受益人数之多,成效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令人深思,中国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政策、体系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成就?这就需要深入调查、研究贫困地区及国家所制定的政策和体系才能回答。这一研究对于如何帮扶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大湾村的脱贫智慧
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大湾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西北方向,东邻古城镇和白沙镇, 西部和南部为钟山县,北接富阳镇,该村是国家“十三五”贫困村, 辖7 个自然村, 有6 个村民小组。“山高林密,岩多田少”是大湾村自然环境的真实反映。
并且村民居住地分散,户与户沿溪流分布,相距较远,村小组与村小组隔山谷分布,步行至少有数十分钟路程,交通极其不便,因此脱贫难度极大。但大湾村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帮扶下,2016 年脱贫10 户59 人;2017 年 脱 贫19 户95 人;2018 年脱贫45 户208 人,贫困发生率降至6.50%;截至2019 年末,该村全面实现脱贫,可谓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
大湾村能够实现全面脱贫与驻村干部的创新负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帮助是分不开的。面对大湾村贫困人口致贫因素复杂多样与资源条件较差的客观现实,大湾村并未气馁或仅仅依靠国家的资助完成脱贫,而是认真研习《“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分析自身的制约因素与相对优势,制定实施发展计划,通过众志成城的努力与意志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
具体看来,首先,大湾村进行了兜底保障,对农村难以自谋出路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采取了社会资助,保障了此人群的基本生活。
第二,教育扶贫与社会扶贫结合。大湾广泛寻求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帮助,与多处社会组合和学校合作,例如与桂林理工大学等广西高校合作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大学生资源进行教育帮扶,同时抓住国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请”的机遇,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降低贫困家庭就学负担等,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从而解决因学致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相传;
第三,产业发展脱贫与生态保护扶贫结合。大湾村的竹林、杜鹃花、山泉等优质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当地交通闭塞,缺乏宣传,常年没有销路。
例如,日本对当地盛产的毛竹需求量大,然而当地受制于销路与运输,有资源却无法利用。而电商产业的出现和国家推进道路硬化通路政策的帮助,有效破除了本地狭小市场的桎梏,让拥有特色产品的大湾村与外界客户直接对接,为其资源的利用打开了一扇门。同时,大湾村还策划开发了一系列本土旅游项目,通过少数民族特色风俗习惯以及良好的自然风光吸引旅客,大力发展了绿色旅游业。
三、中国的扶贫智慧
自改革开放以来,扶贫的路我们一走就是四十年,五个阶段,中国政府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的承诺,从道义式扶贫到制度性扶贫,中国抓住了关键,“下对了药”。在长期扶贫脱贫实践中,我党和政府不断总结我国治理路上的经验,摸索扶贫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准扶贫制度体系以及《“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大湾村正是参照此计划,结合自身优势从而实现全面脱贫。
此计划按照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各方面基本方略要求,从八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分别是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和社会扶贫。这八个方面是我国精准扶贫的主心骨,而中国扶贫攻坚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斐然成效正印证了此规划的成功,深究其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扶贫的成功在于精准
扶贫脱贫的第一步是找到贫困根源,并对症下药。威廉·斯特利在《白人的负担》中谈到,过去的50 年中,西方国家将2.3 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但却没能解决非洲的贫穷问题,总是用“自以为能够帮助穷人”的方式扶贫,却没能站在穷人的立场上,给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反观中国的扶贫思维则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以最直接、有效的产业扶贫为主要方法。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当地政府在分析当地特色产业扶贫现状、创新路径的基础上,利用广西当地已有的蚕桑产业的优势,通过多个模式,例如“科企社户”合作、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承包式“合作社+”等模式进行创新,在适应当地的条件基础上,提出加强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多元升级等,使得蚕桑产业在广西的扶贫路上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提高了就业率,带动了当地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同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中国式的扶贫工作坚持因人因地实施政策,因贫困原因和类型来实施政策,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不胡乱地“广撒网”,政府工作要做到“精准”,即首要扶持对象要精准,其次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同时措施到户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才能保证脱贫成效达到精准,这正是我国扶贫的智慧所在。
(二)扶贫的成功在于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减少贫困人口8.5 亿多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共产党向绝对贫困宣战,把打好扶贫攻坚战作为各级政府的首要责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始终秉承着将人民放在首要位置的原则。因此,在我国对脱贫攻坚的重视下,我国政府每年投入超过万亿的资金去到贫困县和贫困乡村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派出了约300 多万名扶贫干部奔赴到扶贫第一线。目前,全国已完成异地搬迁870 多万贫困人口,并保障他们有房住、有学上、保证医保、确保就业,能够在政府的帮扶下逐渐走向小康。
中国扶贫的力度、深度、广度,都远超任何国际组织、慈善组织和商业机构所能够达到的水平。中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前10 年完成联合国2030 年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正是我国扶贫的智慧所在。
(三)扶贫的成功在于动员全社会
我国始终坚持扶贫的多元主体性,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倡导、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去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参与扶贫。除了企业和政府的扶持外,我国积极引导社会组织进行扶贫,大力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参与扶贫事业。同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对社会组织开展的各类扶贫活动提供帮助与指导;宣扬全民参与脱贫攻坚战的公益理念;广泛动员个人扶贫;为社会各界人士开辟交流交融、互帮互助的渠道;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和各族同胞、华侨及海外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社会大扶贫”的队伍中。团结全民族力量助力脱贫攻坚战,这正是我国扶贫的智慧所在。
四、浅谈中国的扶贫智慧对全球贫困地区的启示
正是由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秉承高尚的社会主义理念,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将扶贫视作己任,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才能让中国的扶贫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成效。凝聚人民的力量,以人民为主体,是近代以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更是我国扶贫道路上强有力的武器,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解决贫困问题是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起承担的责任,中国的扶贫智慧给全球其他地区治理贫困问题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新路径。在未来,“中国智慧”定会给其他国家、地区带来不一样的启示与思考,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