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美育改革目标与路径初探
——以普洱学院为例

2020-12-11于干千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通识普洱美育

于干千,文 婷

普洱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校美育工作的3 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提升专业艺术教育、改进艺术师范教育,《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普及艺术教育”列为3 项重点之首。通识美育教育改革是强化普及艺术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服务于大学的育人目标、定位,回应时代与地方发展需求。

本文以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为目标,立足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以普洱学院为例,客观分析艺术学科所属专业在该边疆综合性地方院校中所处的地位;着重考察美育教育在通识教育体系中所处的角色;突出地域与区位特征,探寻“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国际化”以及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等目标在通识美育中实现的路径。

一、中国高等教育通识美育的现实问题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实践,美育的发展并不顺畅,在特殊的一些时期也有培养目标缺失、中断的情况。1999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将美育纳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修正人才培养定位表述为: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做好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19 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美育提升到直接关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础体系的高度。不断强调重要性与加强高校美育工作,是因为高校美育仍存在“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1]等短板,具体表现在:

(一)顶层设计缺失,导致通识美育停留于表层

2015 年以来,中国各高校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开展了一些探索,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美育重视程度不够、美育资源发展不均、美育课程开设率过低、第二课堂缺乏引导、美育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2];“在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持续积压下,基础美育和高等美育的教学整体上已沦为一般性的审美接触”[3]。

择取某些专业艺术课程开设选修课是大部分高校的便捷选择,这些术科课程以技能传授为主,难以起到“生活美育”的作用。一些高校在美育教育探索中走了弯路。普洱学院2015 年即在全校开设《美学原理》课程,要求所有非艺术类本科学生必选。“必选非必修”反映出高校美育面临的现实尴尬,必选虽体现出对美育的重视,但大面积铺开的做法又使得该门课程师资不足,开课困难;2016 年普洱学院引入超星尔雅课程缓解资源紧缺,而艺术理论课程的深度、特点并不适宜通识美育教育,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刷学分”的问题凸显;2018 年普洱学院又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重新思考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通识美育教育改革举措。

与组织层面的困境互为表里的是共识达成不足、顶层设计缺失。当不同类型、层次、地域的高校在美育改革推进中遭遇新的挑战和危机需要权变时,必须要结合自身定位,更新理念,达到新的共识,避免美育成为流于表层的“鸡肋”。

(二)专业划分泾渭,导致通识美育功能失调

片面强调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专业划分过细过窄,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学科思想的割裂,导致了人的功利化和发展的片面化。上世纪末,中国努力扩大教育规模,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但过度扩招更加深了人才培养专业化刚性过强。

专业划分使艺术教育深入到精英教育,美育同时由“第一存在”退而成为“第二存在”。艺术来源于生活,审美与美的创造对人类来说与生俱来,艺术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同时存在,“生活美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社会文化传统中,是“第一存在”。而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从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开始,乃至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的专门性学习和培训,则将艺术与美育分离出来,“到了以专业学术为本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虽然在理论上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惠及所有人也间接惠及所有专业,却难以得到像专家对待特定专业那样视之为己任的、首要的重视”[4]。艺术与审美退化为专业人士、少数人的财富,退而成为社会群体生活的“第二存在”。

高等教育美育以专业艺术教育为主,师范艺术教育以学前教育为重,艺术教育普及不足,美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失调,是高校一个普遍的事实。通识美育不以单纯地作品赏析为目的,也不要求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艺,而是要突出美育课程和活动对学生道德情操的熏陶,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实现素质教育功能的“回归”。

(三)实践改革力度不足,导致通识美育缺失教学主阵地

高校美育教育改革是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客观反映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素质结构的需要。目前中国高校的美育工作多以专业师生的艺术展演为主,呈现出上级下文,下级抓壮丁,应急反应式完成,政出多门的现象。

教育部体卫艺司统管全国艺术教育,高校美育的制度政策、活动开展、成果评选大多归口该司。有学者统计了体卫艺司网站2012-2017 年全国学校美育活动、项目及会议[3],反映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学校美育所取得的成效,但也显示出高校美育存在的不足:直接与高校相关的“全国高校音教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全国高校音乐、美术示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以专业艺术教育和师范艺术教育为主;涉及通识美育的“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发展座谈会”,5 年内仅举办2 次。其他如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等,高校通常只组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参加,专业覆盖面窄;负责组织的有时是职能部门、有时是二级院系,2019年、2020 年,普洱学院两次申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过程中,就出现了宣传部、团委、教务处等多部门参加,政出多门,临时反应,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表现。

美育不能仅依托活动、项目、会议的热闹开展,更需要协调各方,统筹管理。高校美育改革与实践力度不足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美育在课堂教学主阵地缺失已造成当代大学生情感淡漠,人格不够完善;不知道美和发现美,审美能力不足;创造力低下,自我认知能力差等缺憾。甚至导致价值观缺失、人生观失范、世界观混乱等问题。在高校美育3 项重点工作中,专业艺术教育要进一步“提升”,师范艺术教育还需要“改进”,相比之下普及艺术教育就显得“弱”,因为“弱化”才有“强化普及艺术教育”的提出。美育必须进入高校主阵地——课堂、课程,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须组成部分,以美育加强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成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美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5]。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更应该直面现实问题,分类指导,建立面向所有高校,惠及广大师生的全方位、立体化中国高等教育美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美育改革目标的重建与强化

通识教育既要符合通识教育的内在精神和本质特征,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各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一,具体的实践和操作就产生了差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上,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高校必须合理定位,办出特色。通识教育范畴广,如何能既契合学校定位,又以特色切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准确把握通识美育的内涵,结合自身优势与条件,重建与强化通识教育改革目标。

(一)重建通识教育的内在需求

通识教育是针对过分专业化、职业化带来的知识狭窄、视野局限、思维偏颇,重视价值观念塑造与思维方式培养甚于具体知识的学习。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通识教育的空间萎缩,市场化导向过于强烈,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美育教育改革是地方应用型大学建通识教育精神的主阵地。

美育从内心陶冶性情,通过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创新能力,发展远大理想和抱负,具有发挥价值引领与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美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向而行,美育与专业教育并不矛盾,甚至比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专业知识更灵活,更具有嵌入性、导向性,更易于被学生接收。学校美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审美教育本身就承载着陶冶、培养、塑造人的神圣使命,与德育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撑,相互推动的,坚持明德引领风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通识美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的。

(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通识美育的服务方向

1. 以通识美育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高校的通识美育改革要纠正以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偏离,回归大学之道,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

普洱学院以“应用型、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为办学定位,“为云南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为办学目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的“应用型”不是仅仅基于技术的传授和学习,还强调社会责任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高素质”更要求具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美育引导人以严谨、认真、创造的方式去思考,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育推动地方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地方性”、“民族性”与“国际化”定位得以实现的路径,是提升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的桥梁。

2. 以通识美育推动应用型大学资源整合

地方应用型高校多为高职高专升格而来,办学路径较窄、资源有限,如何调整结构、融通资源、实现能力提升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就要实现从以“学科”或“专业”分类,到以应用型人才“需要”为标准的转变,通识美育改革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抓手。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12 年升格为普洱学院至今,学科门类扩大到9 个,规模和内涵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如何整合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有效提高场地、设备、师资等办条件的利用效率,对学校的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需求,要求构建专业相互支撑、学科互动的发展体制,不断探索加强资金、资源、项目和技术配备等方面的创新机制。

以通识美育推动各个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转变思维,从传统意义上的“分工合作”到跨学科合作,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设计引导各级部门、各种资源、各类各专业介入通识美育领域,使过去互不相干的学科、学者组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共享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从客观上改变职能部门条块分割、院系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合作。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美育改革路径的探索与践行

(一)强专业:引导专业艺术教育转型升级

艺术教育不能只是空洞技能、单纯技法的教育,需要理论功底、人文素养、创造性思维的系统性培育;美育教学需要架构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体系,需要优质的设施设备器材、师资与社会资源等全方位的条件支撑……,这些都对艺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艺术专业录取分数线、师资队伍与硬件条件均不及专门性艺术院校,一方面直接影响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中偏重于技法传授,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养不足,难以实现突破性成就。

要以专业艺术教育为基础进行通识美育改革,就要保持开放融合的态度和视野,为全校学生开设通识美育课,激发其艺术创作兴趣,为有条件的学生打通辅修艺术类专业的途径,以“专业+艺术”素养培育作为拓展受众,增强艺术传承创新力量,培养新时代艺术家的有效手段。普及艺术教育就必须夯实基础,加强艺术类专业的软硬件建设,推进艺术与其他专业在资源上相互支撑,尤其是与人文学科相互交融、互动发展,实现艺术类专业转型升级,使艺术类专业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改革的动力源。

显效:血管弹性好,无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有效:血管弹性较好,为1级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无效:血管弹性差,为2级、3级、4级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两组均于完成3个疗程后评价。

(二)建课程:以美育促进德育发展

2018 年,普洱学院在通识选修课程中设置了“体育艺术与审美体验”模块。以艺术类专业为基础,以美育教育改革进入教学主阵地为目标,开始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美育课程的探索。20 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变化的剧烈,现代化与全球化浪潮使得地方社会历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文化断裂现象。乡土文化教育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与任务,其通识教育要使学生对地方文化有深刻理解。

普洱具有14 个世居少数民族为主的丰富文化景观和艺术样式,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民族性特点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学院结合地方民族文化知识、艺术审美的普及与了解,建设《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普洱民族民间音乐》通识美育课程,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又达到了解乡土、热爱祖国的情感认同目标,使他们能够在将来建设乡土,参与地方社会发展。

(三)编教材:突出地方凸显特色

目前已出版的《大学美育》、《大学美术》、《大学音乐》等教材,为高校美育工作提供了参考,但“简约、概括性专业知识介绍”特征过浓。通识美育面对不同高校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考虑院校的实际,不考虑学习需求,课程内容缺少个性和吸引力,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普洱学院以绝版木刻创作为特色的美术学专业应该编写绝版木刻沿革与鉴赏、绝版木刻技法入门等校本教材,配合课程有效地开展直观、立体的教学,使学生通过美育课程的学习,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将对美的认识运用到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目的。

教材建设助推美育课程从选修转向必修,《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普洱民族民间音乐》目前以选修课程在“体育艺术与审美体验”模块开出,总结两门课程已有的开设经验,挖掘普洱本土的民间文化资源,系统梳理,转化为适合面向全体学生美育课程的教材,结合教材规划实训场所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与利用,改变美育类教材枯燥、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学生求知欲等实际问题,让修读美育课程的学生有丰富、实在的获得感。

(四)建队伍:教学相长融通内外

高校通识美育的持续改进,要协同多方力量建设通识美育课程队伍。

一是内外相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必须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将院墙外的资源引入为教学服务。《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引入非遗传承人,《普洱民族民间音乐》引入民族民间艺人进入课堂,以校内专职教师+校外共建的模式,引领社会资源义务服务、主动参与,获得动力,实现发展。

二是师生相融。美育是大多数人参与体验、传承延续、创造发展的活态教育,高校美育要有师生相融合的队伍,以教师为启发土壤,学生为多样化种子,形成蓬勃自然的美育生态环境系统。普洱学院让实习学生充分参与到那柯里基地的旅游讲解,为游学团、体验团的教授绝版木刻技法,学生们成为了美育普及的主体,同时兼顾艺术创作实践与师范技能训练。艺术学院学生的采风、人文学院学生的田野调查本身就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通过他们的调研形成丰富的艺术人类学、民族志影像与文本资源,促进美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成果的产出。

(五)产教融合:实践活动产能转化

艺术是体验,是理解,是创造,打破学科专业界限,设置美育实践活动项目,充分吸引学生亲身参与、真实体验,保持对周围世界、未知事物抱有触动、感动、探索的欲望,正是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来源;通过美育实践活动项目,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小组实现从合作分享到团队共赢,再到创造出社会共享的产品服务,进而产生社会持续增长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文化责任与形象的生动阐释。

2. 校园艺术展示与社区辐射

美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多学科、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的;艺术普及教育也不应局限于大学院墙之内,而要实现对当地社区的辐射带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在艺术展演、展示等高雅艺术、校园文化活动之外,普洱学院更将实践平台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有机衔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普洱学院美术馆、普洱绝版木刻精品陈列馆、地方民族艺术博物馆等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也是为公众提供知识学习、观摩欣赏、开展美育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自建馆开放以来外共接待来访问、参观、交流计 107 场,17834 人。

普洱学院艺术学院历来重视将学生社团与社会志愿服务相结合,并将艺术普及活动进一步向校外拓展。2016 年承担“省培计划——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学教师培训(美术)项目”;参与普洱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艺展演、普洱市建国70 周年文艺展演、乡镇及社区主题墙绘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艺术辐射的深度与广度,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着眼于为社区中小学教育提供持续性帮扶和志愿服务,打破学校层次界限,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探索高校、中小学校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形成多方连动、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中小学美育新格局;紧紧围绕高校美育的三个重点领域,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实现3 项任务共同推进的实践路径。

3. 文化产业对接:培养学科交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具备多学科视角、国际化视野,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就业评价不应将专业对口狭隘化,而要显示出更宽泛的学科交叉、创新创业特征。以需求为导向,地方社会需要服务文旅融合、文化产业的艺术管理与创新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美育就要以艺术类专业为基础,融合其他学科专业,探索跨界合作的可能性。

在有良好艺术专业基础和氛围的普洱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对接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学院,如将植物园艺、农产品、茶产品的包装与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的学生培养、专业课程相结合;以大创项目为纽带,面向本地相关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审美及文化内涵,实现产品的升级;以学校现有的“数字媒体技术+艺术”类专业,以“互联网+”的形式开发自身的文创品牌及产品,输出形式多样的优质美育文化内容,都是产教融合,对接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4. 线上线下相融合,凸显美育集群效应

美育的产教融合最终要通过多样化供给,实现集群化效应。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服务美育资源融合与产业集群形成,力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学科理论、专业基础课程、美育通识课程与实践基地的互联互通。

普洱学院那柯里绝版木刻教学学生创业创新教学实践基地,在供给美术学专业学生创作实习的同时,开展农民版画培训、中小学教师绝版木刻培训、游客体验,实践了大中小相互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学院墙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学校美育普及与专业教育的共促体系、与社会家庭美育的互联体系。但是,基地在美育网络数字资源方面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扩大美育普及效应的努力方向。

(六)制度经费: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首先是长效制度保障。一是加快美育教育改革的顶层制度设计。有效落实主体责任,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彻底理清美育工作边界和权责归属不清的问题,通过制定通识教育改革的方案,将美育的方方面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过程,进入教育教学主阵地,用制度建设和执行落实各方责任。二是加快凸显应用型高校特色的美育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标准才有衡量依据,才能守住质量底线,才有衡量依据,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现代化体系形成才有保证。

其次是拓宽经费渠道。强专业、建课程、编教材、建队伍与产教融合,都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否则难以开展。一方面要主动寻求政府的拨款支持;另一方面要对外拓展,吸引企业投入;同时要不断改善学校的支持、奖励性政策,确保经费能够适当向美育教学和相关项目倾斜。

在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大学通识美育使命的重要性较之以往更为凸显。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延续传统、传承创新地方民族文化的任务,要通过通识美育改革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文化和艺术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通识普洱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