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堂邑八景”及 “堂邑八景诗”考论
——兼论黄图安、张茂节 “堂邑八景诗”之异同

2020-12-11胡钟毓

关键词:八景县志康熙

胡钟毓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八景”指八处或八处以上能够代表某地域文化 特色的独特景观,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学界普遍认为,“八景”特指地域景观,源自宋迪《潇湘八景图》,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1]故宋迪《潇湘八景图》问世后,以 “八景”为中心的诗歌、绘画、楹联等文化现象于宋代蔚然成风,明清达到繁盛。明万历年间,朝廷下令各地呈报八景,使得八景文化更为泛滥,甚至清朝有 “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工梵宇,靡不有八景十景诗”之象。[2]历经各代发展,八景文化中景观数目不再限于八个,也有十、十二、十六、二十四个,但仍用 “八景”统称,且 “八景”命名常用四字,明清各地方志中多有记载,譬如 “洛阳八景”“燕京八景”“西湖十景”等,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内涵。“八景诗”是八景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也是诗歌的一种独特形式。“八景诗”之雏形为沈约之《八景咏》,米芾为宋迪《潇湘八景图》题诗,则标志 “八景诗”正式命名。此后,“八景诗”以精炼之语、丰富之题及多样之法传承着八景文化,对地域文化传播与发展有独特价值。

一、“堂邑八景”及其概况

(一)堂邑县及 “堂邑八景”

堂邑县,旧行政区名,属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1956年堂邑县撤销,东部划归聊城,西部划归冠县,其所在地今称堂邑镇。康熙五十年(1711)卢承琰、刘淇等纂修的《堂邑县志》①有语:“(堂邑)县自周以前莫详所属,然《禹贡》云:‘济河惟兖州,则县地正在济河之间,当属兖州也。’”[3]29故堂邑县周前属兖州。该县地初为发干和乐平两县,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并置二县,隋开皇六年(596)并发干、乐平为一县,置堂邑县,属东郡。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卷七 “古迹第二十一”中 “堂邑故城”条引《后汉书· 钟离意传》章怀注,以为堂邑故城在当时博州堂邑县西北,汉陈婴封邑。而县志以为:“疑堂邑侯陈午,既尚馆陶公主,当时遂以公主食邑称为堂邑侯家者,故其近县,因有堂邑城。而隋朝即承之,改名今县。”[3]180-181交代了 “堂邑县”命名之由。唐代该县属河北道毛州,宋迁县至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属河北道博州,元属河北道东昌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东昌路为府隶,山东布政,使司领州三、县十五”[3]36,清袭明制。

康熙七年(1668),堂邑知县张茂节主持修纂《堂邑县志》②,黄图安等人参与编纂,该志共三卷,卷三艺文志中收录了黄图安、张茂节所作 “堂邑八景诗”,黄图安所作名为《黄中丞堂城八景咏》,张茂节所作题为《雀城八景咏》。通过二人之八景诗,可知 “堂邑八景”包含 “雀城瑞霭”“仙口奇踪”“文笔高峰”“灵碑远镜”“古刹晨钟”“漕河夕擢”“青泥异冢”“大业通台”。据笔者考证,鲜有文献关涉 “堂邑八景”。故康熙七年(1668)修纂的《堂邑县志》所收二人 “堂邑八景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且诗中有关堂邑县的景观描绘,对于山东聊城堂邑镇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堂邑八景”之景观考证

“堂邑八景”包含 “雀城瑞霭”“仙口奇踪”“文笔高峰”“灵碑远镜”“古刹晨钟”“漕河夕擢”“青泥异冢”“大业通台”八景。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卷十八有语:“凡志并有八景,不知昉自何时何人,虽名都大邑,不闻。”[3]453且八景大都 “剪截牵属,限为为定数”,故 “悉从芟削”。[3]453可见卢承琰等纂志之人意识到八景的繁累现象,把 “八景”从县志中删去。因此,“堂邑八景”的具体内容应载于康熙七年(1668)纂修的《堂邑县志》散佚的卷一及其之前县志中。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始修《堂邑县志》,崇祯末年知县杨希震增修,清顺治三年(1646),因 “去崇间岁月近,无甚大损益于旧”[3]507,故知县郭毓秀稍加厘定。康熙七年(1668),知县张茂节增修,康熙四十九年(1710),卢承琰以为旧志 “体例无章,叙述失次,舛讹相望,逸脱恒多,虽屡有增修,而纷挐弥甚”[3]3,因而再次重修《堂邑县志》,康熙五十年(1711)成书。该县志修订于张茂节康熙七年(1668)所修《堂邑县志》后,且以康熙七年(1668)所修县志为底本,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继承。故虽康熙七年(1711)所修县志卷一散佚,仍可从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中找到 “堂邑八景”相关的零散记载。因此,笔者结合张、黄 “堂邑八景诗”、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及其它可考材料,对 “堂邑八景”所涉具体景观进行如下考证及推论:

“雀城瑞霭”,据笔者考证,“雀城”或为堂邑故城,在城西十里。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卷一 “城池第五”载:“相传城工甫毕,白雀无万数翔集,至今呼为‘白雀城’。”[3]47张、黄二人所作《雀城瑞霭》首联均提及筑城之事,化用堂邑城建成时白雀翔集的传说,且用堂邑别称 “白雀城”。故可推知 “雀城瑞霭”一景或为堂邑故城,《雀城瑞霭》为诗人睹城思古之作。

“文笔高峰”即魁星塔。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卷十八载:“县之魁星塔称为文笔高峰,陋斯甚也。”[3]453卷六又云:“魁星祠,在東南隅城上。明知县汪美建塔居之。”[3]150可知,魁星塔建于明代,位于堂邑县东南角。

“灵碑远镜”,“灵碑”即透灵碑。据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卷三记载,文庙大成殿后有 “明伦堂五间,两厢博、文、约、礼、斋各五间,左出曰礼门,右出曰义路,今并废。堂前有科贡题名碑,其石明烛人谓之透灵碑也”。[3]96可知,透灵碑位于文庙大成殿后明伦堂前,为科贡题名碑。因文庙位于堂邑县东北,故该碑也于堂邑县东北隅。

“古刹晨钟”,“古刹”即慈云寺。张茂节《古刹晨钟》诗中有 “慈云古寺”之语,故可知该古刹即为慈云寺。慈云寺位于堂邑县东南,建于明洪武年间,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卷六载:“慈云寺,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中勅建。每岁时诞节,朝谒习仪于此,俗谓之大寺也。”[3]173

“漕河夕擢”,“漕河”即会通河。据张茂节《漕河夕擢》一诗,可知该景观即为当时粮运河道,名为会通河。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卷六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以江淮水运不通,自济宁新开河”[3]159,后因海口沙壅,改道,“至二十六年(1289),始自安民山西南、寿张县西北至东昌临清,引汶绝济,直属卫、漳。 其长二百五十余里,赐名会通河。”[3]159。

“青泥异冢”为堠堌冢。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卷七记载堠堌冢有关传说,称:“禹治水时,以青泥封简,使玄龟印其上。”[3]185张茂节《青泥异冢》中有 “禹迹”“元龟”之语,故可知该墓冢即为堠堌冢。该冢在堂邑县城北五十里,位于今山东东昌府区斗虎镇堠堌村,“大邱崛物,土花斑斓”[3]185,聊城考古学者孙淮生考证该墓冢为东汉清河王刘庆之墓,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至于 “大业遗台”,已无从确考。据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中相关信息,“大业遗台”似为 “化及台”。从标题来看,“大业”为隋炀帝年号,在黄、张二人之诗中不仅直接提到 “隋家事业”“老隋唐”,且“邗沟”为隋炀帝所修京杭大运河四段之一,故可推知该遗迹应为隋代遗迹。结合该县县志,仅有化及台与此景相匹,康熙五十年(1711)《堂邑县志》卷七“古迹第二十一”中 “千户营”一条有:“千户营,在县西十里,相传是隋宇文化及营垒。其南有化及台,遗址尚在。”[3]183化及台位于千户营之南,堂邑县之西南。

因此,“堂邑八景”都为人文景观。笔者据诗歌内容及县志考证,“文笔高峰”“灵碑远镜”“古刹晨钟”“漕河夕擢”“青泥异冢”五景可确定其具体对应景观为 “魁星塔”“透灵碑”“慈云寺”“会通河”“堠堌冢”。“雀城瑞霭”“大业遗台”二景,似为 “堂邑故城”“化及台”,至于 “仙口奇踪”,因现存资料匮乏,实难确考,但据黄、张二人诗歌内容,大致可知 “仙口奇踪”应为道家遗迹,或为慈云寺前张仙祠。

二、“堂邑八景诗”概况

现存完整的 “堂邑八景诗”仅有黄图安《黄中丞堂城八景咏》、张茂节《雀城八景咏》。黄图安,字四维,号东园,山东堂邑(今聊城东昌府区)人,明崇祯丙子科举人,丁丑科进士,先后任直隶保定府推官、南直隶庐江县知县、工部虞衡司主事。入清后黄氏因剿匪有功,被起用为易州兵备道,寻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后调巡宁夏。顺治十六年(1659),黄图安因保举匪人罪,被降五级调用,寻卒。四维先生一生著述丰富,有《东园诗集》五卷,另宁夏、山东、陕西等地方旧志中收录其揭帖、奏疏、墓志铭等若干篇。张茂节(1622-1701),字蔚宗,江苏沭阳县人,于清顺治五年(1648)拔贡,先后任河南伊阳县知县、山东省东昌府堂邑县知县[3]223、直隶顺天府大兴县知县,敕授承德郎,诰授奉直大夫。张茂节曾主持编纂《堂邑县志》《大兴县志》,其传世作品较少,有三篇序文,其中《大兴县志序》与其绝句组诗《大兴八景》刊载于清康熙本《大兴县志》。

黄图安、张茂节之 “堂邑八景诗”收录于康熙七年(1668)纂修的《堂邑县志》,该县志共三卷,约五万字,卷前序文及卷一散佚,仅剩残卷两卷,藏于国家图书馆。此本更改旧志部分分类,增补明末以来人事。该志集合历代有政绩者增立名宦志,又分设人物志、选举志,分类更加完备。卷二包括名宦志、职官志、人物志、选举志、灾祥志;卷三内收艺文志、杂志。“堂邑八景诗”即收于卷三艺文志中。兹录黄、张二人 “堂邑八景诗”全文如下:

黄中丞堂城八景咏

雀城瑞霭

何岁筑城来白雀,至今瑞霭绕城隅。祥云飞入连鳬迥,皓月匝依映鹤孤。

仙观徘徊枝上见,霜檐芒芴望中无。周家翯匕无烦羡,素羽翩匕自可娱。

仙口奇踪

仙家已向白云去,度狗奇踪此地留。为捧紫霞游少广,因看红雪下瀛洲。

人间景促黄粱梦,壶里春长碧玉楼。东道纷驰多少客,官亭痴想望悠悠。

文笔高峰

历来高第惊传胪,峭拔文风镇里闾。远世摇空挥雁字,铦锋沁水占蝌书。

劫逢龙火毫无恙,位署管城款自如。巨手椽笔何足论,请看翰墨洒洒清虚。

灵碑远镜

学海书林多壮观,灵碑透露拭相欢。倒来射饮行王道,遥映威仪拥汉宫。

一鉴摄还伴壁色,满堂印照说轮寒。文心灵彻旁通处,顽石点头可并看。

古刹晨钟

法宫巍敞恣闲游,花雨缤纷散俗愁。梵韵清微依磬入,香烟缭绕共云浮。

诸天自绕真如乐,净土全空色界忧。最是晨钟闲省悟,瞿然梦觉伍更头。

漕河夕擢

一道兼通南北汀,梁乡风韵响清冷。东南民力劳输挽,西北军声压幕庭。

几处擉操湖水绿,数声款乃岸峰青。榜人欲宿斜阳渡,随意忘机最可听。

青泥异冢

青泥峻削高凌霞,异冢传来景物嘉。十里春风呼杜宇,千村夜雨吊梨花。

百年醉梦客经过,一日清闲仙是家。闻说慢藏曾诲盗,莫讶神器已全遮。

大业通台

台空人去老隋唐,传得师中筑令忙。虎旅佩刀敲夜月,将军传箭肃秋霜。

琼花晚燕愁萤火,彩树春游怨夕阳。一代勛名成底事,空余颓址说兴亡。

雀城八景咏

雀城瑞霭

层城列雉壮图开,畚锸工完瑞鸟来。雪羽每随浓雾隐,缟衣时带淡烟回。

西环马颊连驼阜,南抱龙岗拱凤台。表海雄风推属邑,当年伯业尚堪恢。

仙口奇踪

淮南鸡犬亦升天,悟得真诠讵偶然。身在化成时去住,人于浊世苦留连。

谁知遗唾成丹液,顿使横生证列仙。千载白云劳怅望,空存遗迹至今传。

文笔高峰

插天孤耸一峰高,上应奎文接斗杓。匠石合归毛颖传,蒙恬附入鲁般曹。

日光摇荡浮金缕,霞气霏微绚彩毫。漫向临川夸胜概,惊看雁塔注英豪。

灵碑远镜

自昔科名馨雁塔,于今身价重鸡坛。琢磨玉镜心同彻,掩映冰壶道自安。

泮水光莹芹藻洁,碧天色射斗牛寒。登瀛更为方来祝,分付师儒次第看。

古刹晨钟

慈云古寺傍城东,绀宇巍巍气象雄。清漏渐稀生万籁,疏钟忽动警群聋。

鸟惊林树星河没,龙起黉池造化通。何必闻来方自省,几回清夜俯吾躬。

漕河夕櫂

会通东带雀城流,输挽频年不得休。衔尾自随舟子便,开头惟任舵师游。

飞帆远趁长风急,柔橹轻摇落照悠。款乃一声心境豁,残鹙数点庆前洲。

青泥异冢

凝眸一望尽平畴,突起高陵在道周。緑字久湮留禹迹,元龟无恙镇神州。

漫疑陇阜成幽宅,岂有衣冠葬古丘。怪杀偷儿轻一抔,期将金碗玉鱼收。

大业遗台

师筑重台刻日成,登高望远勒雄兵。旌旗色变军威壮,金鼓声扬将令明。

辽海穷征民久困,邗沟行幸祸将萌。隋家事业空尘土,千古兴亡感慨生。

三、黄图安、张茂节之 “堂邑八景诗”比较分析

黄图安《黄中丞堂城八景咏》与张茂节《雀城八景咏》皆为七言律诗,组诗标题不同,但组诗下各首诗歌为同题之作,标题皆取自 “堂邑八景”中具体景观,以四字为题,且描写对象均为该处八景。张、黄二人遭际不同、风格相异,故两组诗的具体思想内容及创作手法各有特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一)黄图安、张茂节 “堂邑八景诗”之异同

就诗歌思想内容而言,生活优渥、身居要职的张茂节于其 “堂邑八景诗”中,多借八景吟咏太平盛世,或表达 “漫向临川夸胜概,惊看雁塔注英豪”(《文笔高峰》)的昂扬之意,抑或以 “登瀛更为方来祝,分付师儒次第看”(《灵碑远镜》)之语,表现对当世人才的殷切期望。而生性淡薄、刚直不阿的黄图安在其 “八景诗”中更多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与淡泊之感,如《仙口奇踪》中以 “东道纷驰多少客,官亭痴想望悠悠”之语,揭露世人追名逐利之象,表达了对利禄之徒的不满。此外,二人所作诗歌虽皆有怀古咏史之题,但具体抒情过程各有侧重。如《大业通台》中,黄图安写隋朝 “一代勋名成底事”,张茂节写 “隋家事业空尘土”,两诗均卒章显志,表现隋朝的兴衰变化,皆借隋朝遗迹,感慨盛衰无常,喟叹千古兴亡、物是人非。但黄图安在前三联中,常用 “老隋唐”“肃秋霜”“愁萤火”“怨夕阳”之语,营造出寂寥、落寞的意境,感情基调悲凉;张茂节则多以 “刻日成”“雄兵”“军威壮”“金鼓声扬”之语,对隋军之威进行穷形尽相的铺排,表现隋朝军队仪仗的整齐威武和声势浩大,突出隋代功绩,感情基调雄浑高昂,与尾联 “空尘土”形成鲜明对比,于对比中突出对古今兴亡的慨叹。

二人诗歌语言也各有特色,尤其表现在修饰语上。黄图安因其性情耿介、境遇窘迫,故诗中多用“碧”“素”“净”“寒”等冷色调形容词修饰 “雁”“清虚”“秋霜”等意象,使得其诗歌表现出质朴洗练的风格特点。而张茂节诗中多用 “彩”“莹”等形容词修饰“金缕”“玉镜”“金碗”“玉鱼”等色彩明丽的意象,其诗歌创作表现出流丽宏美的风格特征。如二人对“古刹晨钟”一景的描写,黄图安首联以 “法宫巍敞恣闲游,花雨缤纷散俗愁”之句,将巍峨的古刹置于脱俗之境中,建构了悠远浑然的意境,后又用 “梵韵清”“香烟绕”“净土空”之语,描写了慈云寺不落俗尘、澄净悠远的特点;张茂节于首联描绘出 “绀宇巍巍”、富有雄浑气象的古寺,颔联中既有清漏之声稀、万籁之静谧,也有古钟忽动之撼,颔联又写 “鸟惊”“龙起”,两联相互映照,以静衬动,使得巍峨之古寺富有灵动之美。可见,四维先生突出慈云寺清幽脱俗之静,茂节先生侧重于慈云寺生机灵警之动。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与张茂节《雀城八景咏》相比,黄图安在其《黄中丞堂城八景咏》组诗中较多使用佛道用语及意象。黄氏所用 “梵韵”“空色界”等佛家语主要集中于《古刹晨钟》一诗中,但同为写古刹,张茂节该诗中却仅有 “造化”这一佛家语。道家用语及意象主要集中于《仙口奇踪》诗中,张茂节诗中仅用淮南王鸡犬之典,而黄氏诗中除借用道家 “黄粱梦”之典,还提到两座道家仙山——少广及瀛洲。《庄子·大宗师》中有:“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4]《列子· 汤问》中载: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5]少广、瀛洲均为道家经典中所引,是道家仙山。另外,黄图安《漕河夕擢》尾联有 “随意忘机最可听”之道家语,表现出黄氏对 “随意忘机”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突显出其任真自得、随性洒脱的内心世界。可以窥见,较之张茂节,黄图安受到更多佛道思想的影响。笔者以为此种现象,缘自黄图安仕途多舛,而张茂节宦业通达,故黄氏需从佛家之 “释”、道家之 “自然”中寻求解脱,以排解内心不得志之愤懑,因此黄图安诗歌风格也表现出平淡自然、质朴清新的风格特征。

用典是张、黄二人 “堂邑八景诗”的一大亮点。二人组诗中大量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所用之事与所采之句都切中主题,使得诗歌内蕴丰富,含蓄蕴藉,且二人用典的最大特色即所取典故大都与山东相关。如张茂节《雀城瑞霭》中不仅引堂邑建城完工后、白雀翔集之传说,尾联中 “表海雄风推属邑,当年伯业尚堪恢”一句,还引用姜太公治齐之典。表海楼又名表海亭,为四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唐代,位于青州古城南阳河畔,为纪念姜太公治齐之功而修建。传说当年该地民风不化,且彪悍至极,姜太公分封至齐,立志治齐,令齐国三年而大治。张茂节在尾联引用该典,称其为 “伯业”,并以 “尚堪恢”之语对当世功业给予厚望,希冀今人能效姜公,使得政治修明、百姓安居乐业。茂节先生《大业遗台》一诗颈联 “辽海穷征民久困,邗沟行幸祸将萌”,指出隋朝野心扩张、武征辽海,使民不聊生,且隋皇锦帆游邗沟,劳民伤财,表现出张茂节对隋朝大业亡灭之因的反思,以古谏今,揭露出骄而必败之理。黄图安《仙口奇踪》诗中借 “黄粱一梦”之典,表现其对于名利的不屑与淡薄,并突出自己澹荡率真之性。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黄图安与张茂节虽都以用典之法抒发己意,但二人 “堂邑八景诗”在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黄图安在其《黄中丞堂城八景咏》组诗中,多以清新质朴之语抒自然淡泊之情,感情基调恬淡;而张茂节《雀城八景咏》,多以流丽的笔触写盛世气象,感情基调高昂。

(二)黄图安、张茂节 “堂邑八景诗”差异之因

黄图安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崇祯十年(1637)入朝任保定府推官。此时正值明代末期,建国二百余年的明王朝制度僵化,军备废弛,统治集团内部腐化严重,农民起义,清兵入关,明朝政权岌岌可危,进入官场的黄图安目睹了统治集团黑暗的政治斗争。在其入清为官后,黄图安本欲完成兼济天下的理想,却因 “贰臣”身份,受到满清官员的排挤与陷害,两次遭贬。顺治三年(1646)八月,黄图安上疏请求终养老母,朝臣却诬陷其 “以西陲多事,借端规避”[6],遂革其职。十六年(1659),济南知府贾一奇因贪赃而被山东巡抚程衡弹劾,贾一奇当年任庆阳同知乃黄图安所荐,故黄图安因保举匪人,被降五级调用。

张茂节虽与黄氏都历经明清两代,但张茂节只仕于清,于顺治五年(1648)拔贡,先后任河南伊阳县知县、山东省东昌府堂邑县知县、直隶顺天府大兴县知县,敕授承德郎,诰授奉直大夫,入清为官后仕途畅达,受朝廷赏识重用。且其先祖家资巨富,为沭阳县 “八大家之首”。黄图安身仕两朝,入清后因 “贰臣”身份未得重用,仕途多舛;而张茂节自小生活富足,成年后一举拔贡,且入朝为官后官途亨通。故因遭际不同,二人创作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思想与语言风格特色。

四、结语

黄图安、张茂节虽均以 “堂邑八景”为描写对象,且诗内均有怀古咏史之题及用典之法,但因遭际不同,二人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黄氏之《黄中丞堂城八景咏》多表现诗人的自得之感及对名利的淡泊,且常用清新自然、质朴直白之语,使得组诗浅近凝练、质朴清新;而张茂节之《雀城八景咏》多咏太平之象、抒昂扬之意,以明丽意象、华美之语,表现出境界阔大的宏丽之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可考资料中仅存黄图安、张茂节之“堂邑八景诗”,故二人之 “堂邑八景诗”也具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此外,“堂邑八景”属人文景观,且为清代前历史遗迹,蕴含着着丰厚的历史内涵,对于研究山东聊城堂邑县的地域文化也有重要意义。

① 清人卢承琰、刘淇等纂修的《堂邑县志》序文记载该县志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开始修纂,又该县志所收东昌府知府孙元衡之序文,作于康熙五十年(1711),故该县志初刻本应为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后光绪十八年(1892)重刊。

②1981年,山东省图书馆主编的《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该县志现存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但因该县志序文及卷一散佚,且可考资料匮乏,故无法判定该县志刊刻成书年代。因而笔者于文中拟用其始修年份,即康熙七年(1668)。

猜你喜欢

八景县志康熙
罗定新八景图案设计
书法作品欣赏
县志里的乡贤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溪南八景图册
“八景”历史文化现象与欧阳玄“芜湖八景”律诗
县志
2013年山西省市县志编纂工作成绩喜人
谈编纂《县志·军事篇·民兵》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