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系统化进路
2020-12-11柳长青
柳 长 青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狭义来说,其表现为精神形态,就是中国共产党全部政治活动总和的文化样态。它以共产主义学说为内核,以人类政治思想积极成果为理论资源,以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最高价值诉求,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实践主体[1];广义来说,党内政治文化还包括制度形态和行为形态。党内政治文化是反映党的性质宗旨、利益归属、政治倾向、纲领路线、价值态度的精神之维、制度之形和行为之显,内蕴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党的组织原则、党内纪律法规及干部为政道德等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新命题,之后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可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由治标向治本迈进提供精神动力、制度规范与行为引领,对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用巨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战略性。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涉及范围广、影响深、路径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须将主体、思想、制度、动力、行为、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等各方面、各层次、各领域进行整合,注重整体性、全面性和长期性,在衔接共进基础上发挥各自功能。因此,本文从明确内容、联动主体和谋划思路等方面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路进行系统性考察,以期深化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什么”的认识,明确党内政治文化“谁来建设”的责任主体,从而有助于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怎么办”提供方法论基础。
一、明确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内容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2]这一论述以整合性质、内容和渊源的宏大叙事模式阐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但从文化维度来看,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广大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长期政治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包括思想信仰、价值情感、制度规范与行为方式等在内的政治文化,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与行为层面三种文化形态的统一[3]。
(一)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建设
政治精神与观念形态存在的文化直接确证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涉及党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制度意识和行为习惯等等。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建设就是将上述观念转化为全党的共同意志,从而为实现共同行动提供精神支撑和行为引导。
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包含一些基本的文化结构层次,即党的政治价值、政治思想和党员政治心理等。深层来看,政治价值是党内政治精神文化的评价倾向与内核灵魂,派生和统摄精神文化的其他要素,决定一种政治文化形态最关键的是支撑其骨骼的价值系统如何[4]。党的政治价值一般包括价值追求、价值标准、价值规范等要素,党的最高价值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其他层面价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体现,而在新时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党人价值观,因而必须抓好价值观的引导、构建党内核心价值体系、垒筑共产党人的价值高地。宏观言之,政治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内的指导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三大源流与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独特标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的信念追求等等。这些思想体现了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党内政治文化中具有理论基础和指导作用。与具有较强稳定性和传承性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思想相比,政治心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内民主理念、纪律观念、法治规则意识等政治立场和观念,政治忠诚感、集体荣誉感、政党归属感及“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等政治情感和态度,对党的纲领、性质和宗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领袖等政治认知与认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政治道德与追求,正派坦荡、勤政担当、清正廉洁等政治遵循与要求,活动场所、党徽党旗、革命遗迹等政治形象与物质。党员政治心理活动的展开与其政治行为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到党内政治文化的呈现与落地。
总之,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建设要在党的政治价值、政治思想和党员政治心理上久久为功,关键是在思想观念上取得认可与认同,外化为制度遵守与行为自觉,否则,就像雨后的柏油路,湿得急干的快。因而,需更加深入和持久地注重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建设、研究和把握,发挥精神文化的统领作用,为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和政治行为文化赢得更为广泛的政治认同、情感共鸣和态度支持。
(二)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建设
政治制度与规范是党内政治精神文化的静态载体与刚性约束,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活动的体制机制及规范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行为的制度、法规、纪律的总和。党内政治制度包括领导决策体制、组织人事制度、选举选拔制度、建言献策和参与党的事务制度、检查监督制度、礼仪纪念制度等,还包括十八大以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体系。总体来看,党内政治制度的文化意义在于它以规则的形式体现党的价值目标,规定其实现所需的程序和手段,构建党员集体行动的共同认知与理解框架,为党的活动提供稳定性和秩序性。因此,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以党章为核心、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政治制度与规范,操作性、侧重性、互补性和衔接性要齐全,使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借助于刚性实体逐步内蕴于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内心之中,从而促进政治制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制度规范的生命力,注重党内政治制度与规范的落实落小落细,强化监督问责与完善制度流程,聚焦党内建设的重点、难点、痛点,形成崇尚制度、敬畏制度和遵守制度的良好文化氛围。制度层面的文化建设需从有形的制度规范、无形的内化准则、对党的价值追求的制度化过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样才能明晰制度的文化意义。借助于此,使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得到更为深刻的诠释和更为彻底的实现,使党内政治行为得到更为规范的践履和更为稳定的预期。
(三)党内政治行为文化建设
政治行为与方式是党内政治精神文化的动态载体与过程展开,指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一切政治活动、行为与模式。由此形成的党内政治行为文化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践行党的宗旨和理念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的独特运行样态,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主体实践。一般来说,精神文化的规定性和制度文化的稳定性会使行为文化具有连续性,当然也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当三者契合时,就会产生正向的行为倾向和政治实践,例如,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尤其是以思想建党为代表的政治精神文化与以制度治党为代表的政治制度文化同向发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践行、党内政治生活得以规范、党风政风民风得以清正、腐败不作为现象得以遏制,广大党员干部严格落实党中央政策、转变工作作风、勇于担当和创新等等。当行为活动违背或远离政治精神方向和政治制度规范时,就会消解精神信仰与侵蚀制度权威。因而,正面的引导与规范和反面的批评与惩处是党内政治行为文化建设缺一不可的,以使政治行为沿着正面价值方向和制度规范的轨道活动。所以,正面来看,应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学深悟透做实;遵守党内法规及政治纪律,贯彻民主集中制;有序规范选举选拔干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发扬三大优良作风,贴近实际、生活与人民;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政清廉公正,形塑党员干部形象。反面言之,要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要坚决抵制和清除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宗派文化和关系学、潜规则、厚黑学、官场术,要反对两面派和多面人,要坚决打击腐败和纠正不想为不作为不敢为倾向,形成规矩的组织关系、明白的责任关系、清爽的同志关系、干净的社会关系。因此,以立为先、立破并举,一手抓优化、一手抓净化,才能促进正向党内政治行为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形成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和文化强党的良好互动格局。
二、联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主体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主体众多,党员领导干部、优秀党员、普通党员和党校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能保证点面结合:即少数党员干部、优秀党员和多数普通党员的结合,又能做到上下协同:即党员干部、优秀党员的引领垂范、普通党员的主动践行与党校阵地教育的复合联动,从而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一)牢牢抓住领导干部:党组织的“关键少数”
党员领导干部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排头兵,同样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标杆。一是党的杰出领袖的示范引领。党的领袖一般是政党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人们[5]。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涌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为代表的伟大领袖。这些杰出领袖虽然成长于不同历史时代、面临不同目标使命、拥有不同成长经历,但他们都展现出崇高政治理想、非凡政治才能、宽大政治胸怀。党的领袖所具有的政治魅力、形象和气质也会慢慢注入到党内政治文化中,产生广泛号召力、无声感染力、巨大向心力,这样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党内政治文化有具象感、可视感和亲近感。正如邓小平所言:“领袖就是团结的核心,他本身就是力量。”[6]二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7]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身处重要岗位,掌握公共权力,并在党组织和国家中负责重大事项,其所处的地位和角色承担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乃至整个部门都有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党员领导干部就是党的人格化存在,“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1)出自班固著《白虎通德论》第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党内政治文化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模范效仿、经验传递和磨炼沉淀,领导干部由于内外条件所形成的一对多的现实情境,使得示范效应扩大化和深入化,从而使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原则得到最大认同。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必须时时处处谨言慎行、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为政以德讲政治、正己修身追理想、砥砺品格扬风范,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二)树立优秀党员榜样:党员中的先锋模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给人以精神鼓舞和行为示范。树立榜样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榜样党员的带动。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分别涌现出了以杨靖宇、焦裕禄、孔繁森等为代表的优秀模范党员,他们是从千百万党员中涌现出来的,也是从广大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更是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开创和奋斗中锻炼出来的。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战线,近在咫尺的熟悉感、生活相似的亲近感、关心互助的亲情感,使聚集在他们周围的普通党员和群众都能找到追求进步的标杆,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影响更多人。优秀党员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们能够清除附着在普通人身上的利己、特权等灰尘,在多重价值冲突中合理安排价值排序,在社会生活交往中严格遵守规范制度,在期望落差中调适心理冲突并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因此,发挥优秀党员的模范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要将这些品质、规范和能力传导给广大党员,使他们向标杆靠近、向先进看齐、向榜样效仿。通过优秀党员在传播、互助和带动过程中模范效应的发挥,可以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会有很大的扩展和提升。
(三)团结发动普通党员:党组织的生命个体
广大普通党员是党组织的有机生命个体,是承载党的政治立场、政治追求、政治活动的现实主体,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首先,以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要内容,调动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党人价值观,破除和反对腐朽落后政治文化。通过党员的自省自觉自为,党内政治文化所包含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纲领路线等才能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内心之中。这样广大党员就会主动了解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建设路径、重点难点,更加明确自身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地位与要求。其次,树立义务与权利相统一的观念,党员要履行在建设党内政治文化中的义务,也要享有相应的权利。在党内民主、监督评价、选举推荐、建言献策等方面,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营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党内政治局面,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党内环境。再次,利用普通党员生活在人民中间的优势,密切联系群众、贯彻群众路线,及时将党的政治主张、价值导向和执政方略传达给人民群众。也就是用自己的行为表现、言谈话语、为人处事来塑造党的良好形象,展现党内政治文化的真实意蕴。最后,党员承担着党内政治文化形成发展、代际传承和创新转化的重任,这决定了需要千千万万党员参与、认同和践行。通过内化于心、融会于思、外化于形的相互作用,党员不仅要感动一阵子,还要行动一辈子,党内政治文化才能长期发挥深层感染力、广泛影响力和持久作用力。
(四)充分发挥党校作用:党组织的教育阵地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是政治思想的提高,通过党员教育培训内化党内政治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主张的赋予思想以普遍性的过程。建党校、办党校和注重发挥党校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造和政治优势,习近平更是用“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8]来阐明党校的作用和地位。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党内培训教育的主阵地和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党员的教育培训。在培训前提上,坚持党校姓党,其核心原则就是在思想、政治与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坚持党校姓党、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从严治校,才能保证在培训、教育和科研活动中爱党为党忧党,从而以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和学风,这就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培训内容上,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为主业主课,使广大党员干部及时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等政治观的本质和危害,从而坚决反对和破除这些思潮和文化的影响,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在培训方式上,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放、互动、现代的智能技术支撑来呈现音视图等形式,推动党内政治文化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利于党员干部理解和吸收;在培训理论上,理论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9],而党内政治文化的提出到现在也不过五六年时间,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研究。党校作为党的理论研究重镇,要深化党内政治文化内涵外延、特征特性、目标任务、发展轨迹、建设框架等基本理论研究,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述及其当代启示,梳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新经验、注入新内涵、创造新思路。
三、谋划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思路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统筹安排、整体谋划、理顺思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晰建设架构,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构建监督机制与建设评价体系,实现目标导向到方案设计、制度创新到步骤实施、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整体推进。
(一)加强顶层设计 明晰建设架构
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规划和安排要先行,尤其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以保证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一般思路来说,各级党委应在明确自身权责隶属关系基础上,协同组织、宣传、高校、党校、社科院、编译局、档案馆等部门,制定相应的建设方案。方案在框架结构上要合理衔接,在内容上要全面准确,在实施上要简便易行,在考评上要真实有效。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在制定方案时应有所侧重,前者立足于全党全国和未来发展,后者着眼于本地实际和上级指导。党中央层面,要根据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支撑和历史实践,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目标任务、推进思路、阶段划分、步骤方法、管理保障等出台总体和专门政策文件;地方各级党委层面,必须根据党中央文件要求,领会精神实质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细化、计划拟定、人力支援、财力保障、规划实施、明确主体等具体建设工作。此外,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理论层面,要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时代价值、逻辑生成、内涵外延、内容特征、原则目标、行动步骤、责任主体、工作重点、考评机制以及奖惩办法等基本理论进行科学准确的解说,此项工作需要理论工作者及时补位以明理。这一路径实质上就是要发挥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政策安排的引导作用、理论创新的先导作用,当然顶层设计的框架不仅包括各种措施、政策、制度,还应有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
(二)思想建党先行 制度治党协同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途径,包含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建设和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建设在内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可借鉴这一成功经验。须在充分发挥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各自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1.加强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制度治党的基础,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思想建党先行,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想建党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要牢记“两个先锋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自觉投身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中,树立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此同时,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执行“两个维护”,特别是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而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和凝练,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方向和性质。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与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腐朽政治文化形成强烈对照[10],对于后者,必须下大力气清除。共产党人价值观、价值体系、政治文化要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匹配、层次纵深的价值序列,同时通过可触摸、感知与识别的载体与形式,将之勾勒或点线面描述出来[11],从而使党员能够精准把握。三是锤炼党性修养。刘少奇曾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质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12]中共党员具有相同的政治站位、立场、原则、追求等,这是政党阶级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党性的具体体现。党性包括党组织的整体党性和党员的个体党性。加强党性修养旨在净化党员内心、增强政治情感、促进政治认同,应重点围绕党的指导思想、党史国史、党章党规等不断学习,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从而建设党性文化,使既占据了真理高地也占据了道义高地的党内政治文化,得到党员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2.推进制度治党。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具体化、规范化,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走向成熟[13],同时,制度文化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保证[14]。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硬件表征和外化形态,制度治党的条文规定与理念传递,途经内化外显的政治化、制度化、法治化过程,培养制度观念、形塑制度思维、导引规范行为、发展制度文化。制度治党,一是加强制度的制定。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一方面,对现有党内制度和法规进行梳理、分析和整合,对于制度和法规的缺位错位、重复冗繁、条块掣肘等问题要着力解决,使得制度和法规科学完备、规范严密、运行顺畅;另一方面,根据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发展和完善制度、法规,确保制度和法规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二是确保制度和法规体系的协同衔接。用制度管党治党,并不是只关注形式化和规范性的纵向横向条块制定,而且要注意党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以及党内法规之间的架构衔接、通达协调、整体推进。三是注重制度的落实。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的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5]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不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写在书上的口号、图画和理论,避免制度法规空转、悬浮、失灵,危害制度公信力和权威性。推动制度法规的生根落地,执行就要不折不扣、认真负责、依法规范,发挥制度法规的约束、引导和激励功能。四是聚焦制度问责。制度是带电的高压线,在制度制定和落实面前人人平等,对于违反制度法规的主体和行为,就要查究追责,落实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实,在问责意识、问责依据、问责清单、问责要求、问责力度等方面保障问责实效。
3.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在现实路径上需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统筹推进、协同配合、同向发力,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因为制度具有强力支撑、实体刚性和程序规范等特征,规范党员的政治行为以维护政治秩序;思想具有引导说服、无形入心、形式丰富及持久长效之功能,通过润其心而化于行,二者刚柔并济、相辅相成。习近平指出:“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16]具体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上,一方面,制度是党内政治文化的载体,党内政治文化需要制度的规范约束才能逐步形成、稳定和沉淀,而且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也会形成特定的制度文化。另一方面,思想观念的政治文化也对制度有形塑功能,不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有着价值的导向,而且制度的协调整合也需要思想观念的内化支撑,党的性质和宗旨就是党内政治制度的最高价值准则,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内容。通过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得到附着和展现,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得到指引与支撑,党内政治行为文化得到遵守和规范,从而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各部分实现交错式耦合与滚动式互构。
(三)严格政治生活 净化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客观描述,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观意识,因而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对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势能和功能,形成系统优化、整体联动效应。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17],也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场域,类似地,党内政治生态也对形塑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实际上就是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创新性建构,坚守准则就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准绳。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一是严纪律、守规矩。把政治纪律挺在前面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突出要求,以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维护党的宗旨、坚强党的组织、纯洁党的队伍、改进党的作风。通过纪律规矩的刚性制约,使党员心存敬畏、恪守底线,带动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严起来,形成清爽的同志关系、规矩的上下级关系和干净的社会关系,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向党内政治生活渗透,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促进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二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作风,内含组织至上、自省自律、理性原则、“君子和而不流”的文化追求,借助于党内政治生活这个载体,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按照趁早抓小、防微杜渐的要求不断直面问题、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要注意,这种方式并不是打击报复,也不是“做好人”,而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涤荡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为了自己的所谓影响力,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歪风邪气,破除人身依附关系、圈子文化、庸俗的拉扯吹捧,抵抗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侵蚀,以自我批评与自我革命精神铸造党内政治文化。三是开展集中性经常性教育活动。十八大以来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在全党得到普遍学习和实践,使得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得到加强,党内政治生态也得到有效净化和重塑。这种集中性经常性教育活动,有利于祛除腐朽政治价值观,持久延续作用于党员内心,党内政治文化逐步形成并获得党员认同和践行。四是融合三种文化样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能促进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的规范和重塑,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有必要融合这三种文化样态,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赓续与弘扬的基础上,再结合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党的建设鲜活实践,教育党员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自觉做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身体力行带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四)构建监督机制 建设评价体系
党内政治文化体系庞大、要素繁多且难以衡量,因此,应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分析框架,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一是明晰监督内容及确定评价标准。通过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把握,提炼出核心要素为监督内容,并将这些要素统筹分配于不同的指标,指标设计要分层划类、权重适宜、相互关联且信度效度较高。评价标准要与现有的考评体系相衔接,确保评价标准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值得注意的是,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是量化数据与质化内容的统一,存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对监督与评价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使他们熟悉操作和精准把握,而不至于走过场、搞形式。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内容、指标和主体进行全面监督和及时评价,传统方式力有不逮,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进步则提供了实现手段。借助这些技术,能够对特定地区、特定人员、特定政治文化内容进行精准识别、及时处理和交互传递,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可凭此得到量化、筛选和智能分析,再通过现实的党建工作者的校正、补充和完善,从而不断调整建设思路、优化手段方式、配合精准施策。三是监督与评价机制的衔接配合。机制是否能够取得系统性效果不仅取决于各环节是否有效运行,还取决于环节之间是否联动耦合。一方面,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要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基础上互动;另一方面,这两个体系之间也必须协同,也就是以关键环节为重点进行上下延伸的体系内耦合与以共同目标为关切点进行左右协同的体系外衔接。通过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作用的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能在实现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的协同互动下而得到整体性推进。
总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由“治污”向“清源”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迈进、由关键少数向基层一线推进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重构党的精神家园,重树党的形象。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协调、彼此整合、协同共进。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以保持政治本色为根本,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政治立场,根据时代要求推进政治文化创新发展,充分挖掘党员的主体性因素,努力把党的政治理想、价值追求、优良传统纳入党员自我认识体系建构中,完成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化[18],使党始终作为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