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张爱玲: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2020-12-10
向上的小小波
文学天才,时髦女郎,民国才女,设计才华,绚烂归于平淡……提起张爱玲,第一时间跃入脑海的是不是这些标签?一百年前,1920年9月30日,那年中秋节后的第四天,张爱玲出生。至2020年9月30日,隔着百年的时光往回看,少年考上伦敦大学,因战事未能成行;转投港大,又因珍珠港事变性命堪虞,中途辍学;闻名上海短短数载便远走他乡,感情上亦曾明月照沟渠……她的一生是一整个世纪的起起落落。可幸的是,上海遂了她“出名要趁早”的心愿,香港激发了她卖座电影编剧的才干,台湾文坛的推崇让她再度成为经典作家,逝后声名更隆,平地惊雷般引发“张学”爆红;她的作品被不断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第一炉香》……黄子平曾说,张爱玲是一个“‘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无论你是真的读过张爱玲,还是仅知道那些用到泛滥的“张氏金句”,她已然成为中国文学史中雅俗共赏、不可忽视的“顶流”。
2020年因谐音“爱玲爱玲”,被网友们称为“爱玲年”,在张爱玲百年诞辰之际,我们以小传的形式,再次阅读她笔下的文字,再度回顾她一再被“重新发现”的一生,感受恰如她当年在《创世纪》中写下的那句“爱是热,被爱是光”。文艺青年自不必说,他们一定是张爱玲和她的文字的“忠粉”;如果你还对张爱玲知之不多,那么读过作品之后,或许你就会明白,为何有那么多人对她如此热爱。
NO.01幼年·书香世家里的黑暗童年
张爱玲原名张煐,后因入学需要,母亲黄逸梵(又名黄素琼)以英文名Eileen译音,改名为张爱玲。她的父亲张廷重是个典型的清朝遗少,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坐吃山空的奢侈生活,结婚后不久,便开始吸鸦片,赌钱,养姨太太,并且自私冷酷、腐化堕落。而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出身名门,且深受“五四”新潮的影响,出国留洋,学油画,追求知识和自由,是真正的新派女子。这种性格上和生活方式上的极大差异最终导致了二人的离婚。1934年,张爱玲的父亲再娶。后母和父亲一样抽鸦片,和才女陆小曼更是烟友,她们被张爱玲嘲为“吞云吐雾的芙蓉仙子”。中学毕业那一年(1937年),母亲从欧洲回上海,她心向母亲,父亲和后母想拉住她不放,她同后母吵了一架,被父亲重重打了一顿,又给关了起来,丧失了自由。1938年初,张爱玲夜半出逃投奔母亲。
淡漠的亲情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她的作品里,父母形象多是冷酷自私的,甚至为了金钱而算计孩子。比如,《茉莉香片》里聂传庆的父亲和后母在家里抽着鸦片,一个家不仅没有温暖,还蕴藏着鬼般的冷;母亲死后,父亲把对母亲的仇恨转嫁给他,他跟着父亲二十年,已经被折磨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即使给他自由,他也跑不了。
名篇选读《茉莉香片》
屋子里面,黑沉沉的穿堂,只看见那朱漆楼梯的扶手上,一线流光,回环曲折,远远地上去了。传庆蹑手蹑脚上了楼,觑人不见,一溜烟向他的卧室里奔去。不料那陈旧的地板吱吱格格一阵响,让刘妈听见了,迎面拦住道:“少爷回来了!见过了老太太没有?”传庆道:“待会儿吃饭的时候总要见到的,忙什么?”刘妈一把揪住他的袖子道:“又来了!你别是又做了什么亏心事?鬼鬼祟祟地躲着人!趁早去罢,打个照面就完事了。不去,又是一场气!”传庆忽然年纪小了七八岁,咬紧了牙,抵死不肯去。刘妈越是推推搡搡,他越是挨挨蹭蹭。刘妈是他母亲当初陪嫁的女佣。在家里,他憎厌刘妈。寒天里,人冻得木木的,倒也罢了。一点点的微温,更使他觉得冷得彻骨酸心。
他终于因为憎恶刘妈的缘故,只求脱身,答应去见他父亲与后母。他父亲聂介臣,汗衫外面罩着一件油渍斑斑的雪青软缎小背心,他后母蓬着头,一身黑,面对面躺在烟铺上。他上前呼了“爸爸,妈!”两人都似理非理地哼了一声。传庆心里一块石头方才落了地,猜着今天大约没有事犯到他们手里。他父亲问道:“学费付了?”传庆在烟榻旁边一张沙发椅上坐下,答道:“付了。”他父亲道:“选了几样什么?”传庆道:“英文历史,十九世纪英文散文——”他父亲道:“你那个英文——算了罢!跷脚驴子跟马跑,跑折了腿,也是空的!”他后母笑道:“人家是少爷脾气。大不了,家里请个补课先生,随时给他做枪手。”
他父亲道:“我可没那个闲钱给他请家庭教师。还选了什么?”传庆道:“中国文学史。”
他父亲道:“那可便宜了你!唐诗,宋词,你早读过了。”他后母道:“别的本事没有,就会偷懒!”
传庆把头低了又低,差一點垂到地上去。身子向前伛偻着,一只手握着鞋带的尖端的小铁管,在皮鞋上轻轻刮着。他父亲在烟炕上翻过身来,捏着一卷报纸,在他颈子上刷地敲了一下,喝道:“一双手,闲着没事干,就会糟蹋东西!”他后母道:“去,去,去罢!到那边去烧几个烟泡。”
传庆坐到墙角里一只小凳上,就着矮茶几烧烟。
大家读评
@作家宋兆梅:“去,去,去罢!到那边去烧几个烟泡。”至此,一个“畏葸的阴沉的白痴似的孩子”让看者对传庆的怪异有所了解。在这种缺少关爱、缺少进步的家庭,“他已经被作践得不像人”。
NO.02青年·曲折求学,卖文为生
从张公馆逃出来的张爱玲投奔了母亲黄逸梵,起初母亲还是慈爱的,但是时间一久,没有任何收入靠吃遗产过日子的母亲也捉襟见肘。她就转而冷脸对她说:“既然选择了从张公馆出来,就该学会自食其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给不起你,希望你认清这个现实。如果让你觉得难以接受,大可回到张公馆继续做你的大小姐去!”起初,钱可以算是她对母亲依赖的载体。后来,钱让母女俩的心渐行渐远。用张爱玲自己的话说:“那些琐碎的难堪,一点点毁了我的爱。”
张爱玲读书很用功,考上了伦敦大学,但因欧战关系,英国并没有去成,她改入香港大学。1941年,香港沦陷,1942年夏,张爱玲与大学挚友炎樱返回上海,与姑姑同住。她本想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业,却被告知要从大一开始重读。“半工半读体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过远,随即辍学,卖文为生。”她先给英语《泰晤士报》写影评剧评,接着又为英语《二十世纪》月刊连写三篇有关中国的散文。1943年春天,她托亲戚引荐,认识了《紫罗兰》主编周瘦鹃,将自己回沪后的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呈上。小说这样开始:时逢乱世,少女葛薇龙随全家从上海逃至香港避难,但是香港的日子也不好过,无法负担全家开销的父亲决定再狼狈回到上海,葛薇龙则另有打算,她独自投奔有钱的姑妈,想在香港继续学业……据周瘦鹃记述:“当夜我就在灯下读起她的《沉香屑》来,一壁读,一壁击节,觉得它的风格很像英国名作家毛姆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红楼梦》的影响,不管别人读了以为如何,而我却是深喜之的了。”
她在上海一炮而红,很快,《万象》《杂志》《天地》《古今》《苦竹》《小天地》都开始刊载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她投稿不分官方还是民办,只看哪家畅销、有更多的读者、更高的稿费。
名篇选读《沉香屑·第一炉香》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在故事的开端,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薇龙到香港来了两年了,但是对于香港山头华贵的住宅区还是相当的生疏。这是第一次,她到姑母家里来。姑母家里的花园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草坪,四周绕着矮矮的白石字栏杆,栏杆外就是一片荒山。这园子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
…………
薇龙放胆上前,叫了一声姑妈。她姑妈梁太太把下巴颏儿一抬,眯着眼望了她一望。
薇龙自己报名道:“姑妈,我是葛豫琨的女儿。”梁太太劈头便问道:“葛豫琨死了么?”
薇龙道:“我爸爸托福还在。”梁太太道:“他知道你来找我么?”薇龙一时答不出话来,梁太太道:“你快请罢,给他知道了,有一场大闹呢!我这里不是你走动的地方,倒玷辱了你好名好姓的!”薇龙赔笑道:“不怪姑妈生气,我们到了香港这多时,也没有来给姑妈请安,实在是该死!”梁太太道:“哟!原来你今天是专程来请安的!我太多心了,我只当你们无事不登三宝殿,想必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当初说过这话:有一天葛豫琨寿终正寝,我乖乖地拿出钱来替他买棺材。他活一天,别想我借一个钱!”被她单刀直入这么一说,薇龙到底年轻脸嫩,再也敷衍不下去了。原是浓浓地堆上一脸笑,这时候那笑便冻在嘴唇上。睨儿在旁,见她窘得下不来台,心有不忍,笑道:“人家还没有开口,少奶怎么知道人家是借钱来的?可是古话说的,三年前被蛇咬了,见了条绳子也害怕!葛姑娘您有所不知,我们公馆里,一年到头,川流不息的有亲戚本家同乡来打抽丰,少奶是把胆子吓细了。姑娘您别性急,大远地来探亲,娘儿俩也说句体己话儿再走。你且到客厅里坐一会,让我们少奶歇一歇,透过这口气来,我自会来唤你。”梁太太淡淡地一笑道:“听你这丫头,竟替我赔起礼来了。你少管闲事罢!也不知你受了人家多少小费!”睨儿道:“呵哟!就像我眼里没见过钱似的!你看这位姑娘也不像是使大钱的人,只怕还买不动我呢!”睨儿虽是一片好意给薇龙解围,这两句话却使人难堪,薇龙勉强微笑着,脸上却一红一白,神色不定。
大家读评
@学者许子东:《第一炉香》可与曹禺的剧本《日出》、张恨水的长篇《啼笑因缘》并置阅读。夏志清这句评论被很多人引用:“人的灵魂通常都是给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张爱玲的题材。”《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其实都是为上海读者制造的香港梦。在张爱玲的作品里,香港传奇与上海故事常常交织对照,互为他者。如果说香港是风景,上海就是窗台;香港是房子,上海是地基;香港是梦幻,上海是现实;香港是面子,上海是里子;香港是电影,上海就是电影院;香港是冒险,上海是生活;香港是男人,上海是女人……
链接·许鞍华再导《第一炉香》
张爱玲诞辰百年纪念日到来之前,许鞍华导演的《第一炉香》发布预告,并且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这部片子的幕后阵容堪称顶配:编剧王安忆、摄影杜可风、配乐坂本龙一,导演许鞍华刚拿了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女性。而第三度出手的许鞍华,是改编张爱玲作品次数最多的导演。
NO.03感情·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
张爱玲24岁发表短篇小说《封锁》,而38岁的胡兰成在杂志上读到后马上陷入了对张爱玲的爱慕之中。胡兰成称张爱玲为“临水照花人”。当时胡兰成正担任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已经成家立室。1944年,张爱玲与离婚后的胡兰成结婚。这桩婚姻没有仪式,只有一纸简单的婚书,文曰:“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在当时就不被看好的一段情爱,张爱玲却陶醉其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胡兰成开始了逃亡生活。1946年2月,张爱玲辗转路途,不辞辛苦,去温州看望避难中的胡兰成,但此时胡兰成的身边又有了另外一个女人范秀梅。张爱玲只在温州停留了二十几天便回去了。当年,张爱玲被上海的一家小报攻讦为文化汉奸。1947年6月,张爱玲对自己和胡兰成的感情心灰意冷,终于写了一封绝交信与他,信中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此后,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1975年,张爱玲根据多年前的这段生活,开始创作《小团圆》。在《小团圆》中,盛九莉虽然明知邵之雍是汉奸,有好多个女人,她还是与他签下婚书:“邵之雍盛九莉签定终身,结为夫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后面的十二个字,与张爱玲当年一模一样。而對于各段感情生活,张爱玲本人始终没在白纸黑字上过多论断,小说《留情》里也仅有一句:“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名篇选读《小团圆》
从这时候起,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有大半年的工夫,她内心有一种混乱,上面一层白蜡封住了它,是表面上的平静安全感。一片空白中,之雍在看报,下午的阳光照进来,她在画张速写,画他在看波资坦会议的报导。
“二次大战要完了。”他抬起头来安静地说。
“嗳哟,”她笑着低声呻吟了一下。“希望它永远打下去。”
之雍沉下脸来道:“死这么许多人,要它永远打下去?”
九莉依旧轻声笑道:“我不过因为要跟你在一起。”
他面色才缓和了下来。
她不觉得良心上过不去。她整个的成年生活都在二次大战内,大战像是个固定的东西,顽山恶水,也仍旧构成了她的地平线。人都怕有巨变,怎么会不想它继续存在?……
她刚认识他的时候就知道战后他要逃亡,事到临头反而糊涂起来。
…………
她不由得想起箱子里的那张婚书。
那天之雍大概晚上有宴会,来得很早……问她有没有笔砚,道:“去买张婚书来好不好?”
她不喜欢这些秘密举行结婚仪式的事,觉得是自骗自。但是比比带她到四马路绣货店去买绒花,看见橱窗里有大红龙凤婚书,非常喜欢那条街的气氛,便独自出去了。乘电车到四马路,拣装裱与金色图案最古色古香的买了一张,这张最大。
之雍见了道:“怎么只有一张?”
九莉怔了怔道:“我不知道婚书有两张。”
她根本没想到婚书需要“各执一份”。那店员也没说。她不敢想他该作何感想——当然认为是非正式结合,写给女方作凭据的。旧式生意人厚道,也不去点穿她。剩下来那张不知道怎么办。路远,也不能再去买,她已经累极了。
之雍一笑,只得磨墨提笔写道:“邵之雍盛九莉签定终身,结为夫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因道:“我因为你不喜欢琴,所以不能用‘琴瑟静好。”又笑道:“这里只好我的名字在你前面。”
两人签了字。只有一张,只好由她收了起来,太大,没处可搁,卷起来又没有丝带可系,只能压箱底,也从来没给人看过。
大家读评
@演员林青霞:《小团圆》一出版我就买了,每次看看就放下,在床头一放就是11年。第一、第二章太乱,有点像点名簿,可能吸引不住读者“追”读下去,我记人名最差,经常看着看着就走神。年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关系,许多时间待在房里倚在床上看书,不时扫到床头小桌上的《小团圆》,仿佛它在向我招手,于是我下定决心仔仔细细从头读到尾,读到一半,男主角邵之雍出现我就放不下了,惊心动魄地吸引着我看完。有些画面非常熟悉,仿佛在《滚滚红尘》里出现过,心中纳闷,我拍的时候《小团圆》还没出版,三毛编剧时怎么就知道剧情的?看完《小团圆》我再拿出《滚滚红尘》DVD仔细看一遍,发现剧情其实并没有完全复制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故事……我估计三毛是从张爱玲早期的散文和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中汲取了创作灵感。三毛必定是非常欣赏张爱玲的,她是在向张爱玲致敬。我倒真希望我演的是张爱玲,就算沾到一点边也够我沾沾自喜的了,尤其是现在自己也喜欢写写文章。
NO.04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1950年,年轻的张爱玲被礼遇,应上海宣传部长夏衍之邀,她参加了上海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她身穿深灰色旗袍,外罩网眼绒线衫,虽然坐在后排,也未发言,但在五百多人几乎统一的蓝色和灰色海洋里,这副旧上海女人的普通打扮,使她成为“异数”。那时新中国最时髦的装束,男士皆着中山装,女士皆着列宁服。张爱玲有句名言:“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她认为衣服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一种个性、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当她看到满座都是中山装后,她很是担心:“我害怕失去自己。”1951年底,在校教职员及高中以上的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运动迅速扩大到知识界、文艺界,所有知识分子都要过关。张爱玲这种资产阶级作家,当然更得“改造”。她的出身、她与胡兰成的婚姻,都使她感到了“惘惘的威胁”,她预感到“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1952年7月,32岁的张爱玲以“继续因抗战而中止的港大学业”为由,独自乘坐火车到达广州,再由广州坐火车至深圳出境,终于到达香江。尽管那时前后,并没有任何人为难她。但她预感未来难测,仓皇走匿,掉头不顾。临走前,为避免连累姑姑,她与姑姑相约:以后隔绝往来,不打电话、不通信。姑姑把珍藏的家族照相簿交给她保存,二人从此诀别,再无相见。
1955年11月,张爱玲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赴美国。1956年,张爱玲遇见了第二个丈夫——大她三十岁的赖雅。1967年,赖雅去世,在此后三十年时光里,张爱玲一直以赖雅夫人自居。1995年9月8日(中秋节),74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黯然去世,在一周后才被发现,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张薄毯子。这位被认为象征着民国贵族精神的女作家最后在孤独中拉上了人生的帷幕。
用李碧华的话来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小说,张爱玲本身,也是一个小说。她的散文《天才梦》,被她视作自己文学生涯的“处女作”。当时还是香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张爱玲,以这篇散文在上海《西风》杂志征文比赛中,获得了名誉奖第三名。“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文末的这句感叹,成了张爱玲的名言之一,也像是她此后人生的写照。
名篇选读《我的天才梦》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暌违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時间学习适应环境……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b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大家读评
@作家李碧华:她的书,留传了50年,直到今天,仍然具备“再来”的魅力,读者们对她的恋慕并不冤枉,好像爱一个人,没有爱错那么理直气壮。
她并无向任何人告别,一生最灿烂的作品,在25岁之前几已完成。直至今天,不见后来者。
@作家余秋雨: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焦火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