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次进凉山!张俊兰一生心系贫困孤儿读书梦
2020-12-10刘志新
刘志新
适用话题 爱心;扶贫;奉献;不畏艰辛;坚持
人物时事速递
2020年9月5日,在杭州市举行的第六届中华慈孝文化节上,天津市新闻工作者张俊兰被授予2020“中华慈孝人物”荣誉称号。1997年,张俊兰采访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时,目睹了这里的贫困,誓愿尽此生为凉山脱贫而努力。从那时至今的23年时间里,她33次走进凉山从事助学扶贫:受社会各界委托兴建了三所希望小学,在七所院校设立奖助学金,与爱国慈善家共同努力创建了六十多个以“福慧之星”命名的孤儿班、女子班,同时开展“一对一”个案助学,二十多年来受到持续资助的贫困学生、孤儿数以万计。
人物素描 圆梦孤儿
彝族小伙儿拉克子黑,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自幼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儿时为上学尝尽了苦头:为了节省车费,每天上学要走上四个多小时;家里没有板凳、写字台,写作业就要趴在地上写,面前点上一盏小煤灯;一到雨天,满屋“雨脚如麻未断绝”,积水常常没过膝盖……尽管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拉克子黑从未“奢望”读上高中,直到张俊兰的出现。在张俊兰的沟通帮助下,即将面临失学的拉克子黑被接往安徽巢湖一中就读,高中毕业之后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之后,他给张俊兰写了一封近4000字的信,信的标题是“人间大爱唤醒了我”。更让人欣慰的是,受张俊兰影响,现在的拉克子黑已经是《凉山日报》的一名记者,写出了《带着小妹读川大》等凉山扶贫报道,像他的张妈妈一样用笔救助家乡的孩子和父老乡亲,在大山深处传递大爱。在决战脱贫攻坚之际,拉克子黑还被委派到一线驻村工作,凭借出色表现被评为四川省级扶贫先进个人。
【微写作范文事例·爱的传递】张俊兰帮助过的孩子做了记者,也在脱贫一线奋斗。这是爱心救助绽放的最烂漫的花。接受爱心救助的人,成为奉献爱心的人。爱心一直传递,扶贫救助就能走得更远。爱心是火,燃起贫困孤儿读书的希望;爱心是墨,渲染彝族凉山诗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