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蝈蝈与刀螂

2020-12-10张钟嵊

意林·少年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飞禽蚊帐蚂蚱

张钟嵊

夏秋之交,晴朗的白天,翠绿的豆地里,传出一片蝈蝈的琴声,走上前去,变成了雄壮热烈的大合奏,毫无停歇之意。

小伙伴们喜欢把“琴”带回家。中午前后,是逮蝈蝈的最佳时机,小伙伴们提着蝈蝈笼来到豆地边,将笼子的细绳衔在嘴里,腾出双手,小心翼翼地走进去。

但再小心,豆棵晃动,都会被身边的蝈蝈发觉,琴声便戛然停止。此时,它头顶上那对细长的棕黑色触角,正探试着周边;头上那对敏感的复眼,正窥视着眼前。只要再有人影晃动,它会立即逃之夭夭,藏于豆棵深处。

这时只要原地不动,不再触碰豆棵,不再发出任何声响,停奏的蝈蝈就不会逃走。它们会背着翠绿透亮的琴键,静静地待在一片翠绿色的豆叶上,但这逃不过小伙伴们的眼睛。

于是,将双手摆出合围的架势,悄悄靠近,猛一合拢,连同那片豆叶一起握进手中,确信成功后,慢慢合掌,将其轻轻地挤压在两掌之间,再用手指捏着,不碰折它的大腿,小心翼翼地装进小笼子里。

尽管常有灵敏的蝈蝈,能在双手合拢的瞬间绝处逢生,但总会有几只被擒,对小伙伴们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回家后,小伙伴们需要立即将蝈蝈分笼,一个笼内只能养一只,多余的可以放到墙头上的葫芦秧中。

蝈蝈很容易喂养,将笼子挂在向阳的墙上,每天向笼内供应一个鲜辣椒,淋一次水,它就会以悦耳的琴声作为回报。有时高兴了,晚上也弹上一段。这时,被流放在墙头的伙伴会加入合奏,琴声便更加动听。

一天,母亲给在省城工作的父亲写完信后,听着蝈蝈的弹奏声,忽然对我们几个说了一个谜语:“有翅无毛小飞禽,一飞飞到墨松林。墨松林里唱大戏,小孩儿听见都想去。”

我说:“这个谜语不对,世界上哪有‘有翅无毛的飞禽?”

弟弟也接着说:“除非叫人家逮着把毛拔秃了。”

“拔秃了毛就不能飞到墨松林了。”妹妹笑着说。

母亲看我们几个都没有猜出来,提示说:“看看墙上就知道了。”

“蝈蝈!”我恍然大悟,“蝈蝈不就是‘有翅无毛的小飞禽吗?”而且,也应了后面那句:“小孩儿听见都想去。”去干什么?逮它。

斗转星移,昼夜更替,冬天来了,不能再把蝈蝈养在笼子里了,于是从墙头上摘一个“油葫芦”,掏空后扎上几个眼,把蝈蝈养在里面,晚上拿进被窝里,白天在堂屋外晒太阳。这时,它偶尔也弹奏一会儿,但节奏慢多了,似乎不勉强应付一下,对不起大家对它的喂养。

严冬终究不是蝈蝈生存的季节,终于有一天,它无力再弹,一动也不动了。

每次外出割草或下地干活,我总忘不了带上蝈蝈笼子。回家时,笼子里常捉有几只刀螂和蚂蚱。

母亲让我把刀螂放進蚊帐里,好叫它晚上吃蚊子。这是很有效的。

但我认为,放进蚊帐里的刀螂是需要换班的,蚊子对它来说只是小小的点心,填不饱它的大肚子,又无甘露可饮。因此我决定,每次捉来新的刀螂,就把原来蚊帐里的放出去,让它享受原本的生活。

有时,捉到大个头儿的,当天晚上就把它放进蚊帐里,让它展示一下捕蚊子的本领。等第二天再把它单独放进笼子里,把捉来的大小蚂蚱分批放进去,供它享用,算是对它捕蚊子的奖赏。它也毫不客气,不一会儿,笼子里就只剩下几片蚂蚱翅膀了。

“用餐”之后,它站在那里望着我,我也望着它。一会儿,它又把三角脑袋扭一下,似乎在斜眼瞅我。

我佩服造物主对它博采众长的形体设计。首先,它的脖子细软,这一点,对刀螂来说十分重要,这使得它可以灵活转动脑袋,通过那对出神的复眼,“观六路,看八方”,满足自己捕捉活食的需要。

其次,刀螂还吸取了蚂蚱的长处,生有一对长袍般的漂亮翅膀,危急情况下,它便可以飞速逃离。

不同时期的刀螂,翅膀的颜色是不同的,春夏多为绿色,而秋天多是枯黄色。当然啦,它们不是在进行“时装表演”,而是为了方便捕食和保证自身安全进行的伪装,是造物主赋予它的一种本能。

面对“拱手作揖”的刀螂,想起孩童时期对它的“崇拜”。那时,几个孩子决定去哪里挖菜之前,要先“问”一下刀螂。具体方法是捉一只刀螂,捏着它的脖子,大家围在一起,一齐大声喊:“刀螂,刀螂,马猴(狼)待哪里?”若是等了一会儿仍不见它表态,就用力捏一下,来催一催它,这时它便将大刀向前一指,大家立时相信:“前面有狼,不能去。”

冬天在野外,常常看到它那黄褐色指肚大小的卵鞘孤零零地附在树枝上。我取了放在堂屋窗台上,惊蛰前后用草把子绑在大门外的杏树上。不久树上便出现了一只只淡绿色小刀螂,卵鞘上则留下一个个小孔,如同出过蜂的蜂巢。

笑笑摘自《少年月刊》

猜你喜欢

飞禽蚊帐蚂蚱
新加坡·万礼
挂蚊帐
挂蚊帐
快活的小蚂蚱
捉蚂蚱真有趣
挂蚊帐
我的粉蚂蚱
试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秘道
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