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癌症难发现
2020-12-10姚宇澄
姚宇澄
杨 跃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指导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科二病区主任,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擅长肺癌治疗的规范化手术,气管及支气管袖状成形手术,肺血管成形手术以及隆凸癌切除重建手术,食管癌根治及消化道重建手术,纵隔巨大肿瘤切除术及血管成形术,以及胸壁肿瘤切除及成形术。
门诊时间:周一晚上,周四、周五上午
许多关注健康,尤其是关注癌症的人,应该都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何有些癌症一旦被发现,患者已经处于晚期状态,生命遭受着巨大威胁?食管癌就是一种很难被发现的癌症,而我国恰巧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有相关研究显示,食管癌的发病率和地域也有着一定联系,我国的河南省、东三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潮汕等地区都属于食管癌的高发地区。为何食管癌如此高发,它的早期症状却常常被患者视而不见?食管癌与地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的杨跃主任将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
这条上接咽部,下与胃的贲门相连的细长管道,就是将饮食导入胃中的食管,也称“食道”。它是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全长约40厘米,我们吃进嘴的食物从“下咽”的动作开始,一直到进入胃中产生饱腹感为止,这个过程中食物途经的部位即为食管。杨主任介绍,食管虽是一条“管道”,但它却是由环节肌层和纵行肌层这两种肌肉组成,由于肌肉的收缩蠕动,进入食管的食物便会被“推入”胃中。健康的食管具有弹性,直径约为2厘米,在进食过程中往往能够弹至5厘米;但若食管出现问题,它的弹性就会消失,患者也会因此无法吞咽食物。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新发食管癌病例可占世界范围内新发病例的50%以上;我国每年食管癌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6位,癌死亡率占第4位;每年有约15万人因患食管癌而去世,占全世界总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据统计,食管癌的男性患者往往多于女性,且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不难发现,食管癌的死亡率如此之高,是由于患者几乎都是中晚期才被发现,且恶性程度高,难以治愈。这种癌症的典型症状是进行性咽下困难,起初只是难以咽下干的食物,继而发展为半流质食物,最后连水和唾液也无法咽下,让患者饱受病痛折磨。
肿瘤的形状和生长位置往往千奇百怪,难以捉摸,食管癌也是如此。吃东西时,食物经口腔咀嚼后,再通过咽喉部向下吞咽,而咽喉便是食管癌会盯上的第一个部位。有患者表示“一吃东西就觉得嗓子眼有东西卡着,东西咽不下去,有时候又感觉像卡了鱼刺一样”。
一种会动的肿瘤
杨主任介绍,人们在进行吞咽动作时感到困难,可能是由于肿瘤悄悄地长在了咽喉部,而食物卡在了肿瘤身上。若肿瘤长在了食管内壁的一侧,会导致这一侧的食管壁变得僵硬,一旦食管丧失弹性,食物就很难被咽下,患者在吃东西时常会感到胸口“扎得慌”。由于食管连接着咽喉与胃,肿瘤也可能会发生在靠近胃的地方,若肿瘤出现在胃上部,患者会感到有明显异物感,或心口处有烧心感。只要是肿瘤,就可以以任何形态生长在任何位置,食管里的肿瘤也是如此。杨主任指出,食管肿瘤并非固定在一个位置生长,它可以“向上爬”也可以“向下爬”,更可能形成蔓延式的“条状物”,在长达40厘米的食管中浸润着不断长大,最终占据整个食管。
恶性程度高于想象
直径1厘米的肿瘤中能容纳多少癌细胞?答案是10亿个!可想而知,在人体长达40厘米的食管中,若已经形成长条状的蔓延式肿瘤,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杨主任告诉我们,在临床上,外科医生能够实施手术的标准是“食管肿瘤蔓延不超过5厘米”,教科书中的标准仅为“3厘米”。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幸运儿”属于标准以内,肿瘤长达十几厘米的大有人在!在这样一种可怕的癌症面前,现代医学和科学能做的只有努力缩短患者的病变长度,缩短外科医生能够掌握的状态,抓住机会将它切除干净。但目前为止,食管癌发病率仍在节节攀升,它已经成为世界排名前10、我国排名第6位的恶性肿瘤,针对它的治疗方法却依旧具有局限性,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且整个社会对食管癌的关注度也依旧需要提高。
发病率也有“地域差”
据研究,食管癌的发病率和地域之间竟有着紧密联系,如河南省、东北三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潮汕地区等,都属于食管癌的高发区,这种地域性与当地特有的饮食习惯脱不开关系。喜欢多油、多辣、多盐的食物以及喜欢烫食等,都属于患食管癌的高危因素。
原因一: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杨主任介绍,食管癌最容易出现的症状是进行性的吞咽困难、胸骨后方感觉不适、烧心、咽部异物感等,很容易跟其他疾病混淆。比如咽部异物感与吞咽困难,与咽炎的症状十分相似;胸骨后的不适感会与烧心的感觉,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不适相似;一些食管的良性疾病,例如食管息肉、食管炎也会造成吞咽困难和异物感的表现。这些疾病的症状与食管癌的症状极其相似,很多时候会被大家忽略。
李叔叔是一位与食管癌“搏斗”的亲身经历者,他在2016年底被查出罹患食管癌,回忆起当时的症状,就是吃什么都像是被噎住一样难以下咽,并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也就是杨主任所说的“进行性”。到医院诊断后,果然已经是食管癌的中晚期了。杨主任提醒,食管癌的早期症状与上述疾病的不适癥状极为相似,患者稍不留神就可能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当生活中出现逐渐加重的吞咽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不适感、胸骨后疼痛,大家都要考虑一下是不是食管癌,最好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诊断时机。
原因二:常规体检可能查不出来
常规体检一般包括血液、生化、胸片、甲状腺及腹部B超等项目,也有的会选择做颅脑CT和胸部CT来更早更细地发现疾病。很多人觉得拍胸片、CT连骨头和一些微小的结节、血管瘤都能看出来,怎么会无法发现食管肿瘤的蛛丝马迹?
我们的食管像皮筋一样非常有弹性,在不进食的状态下是呈关闭状态,只有在食物经过的时候才会被撑大。并且,食管处于一个十分隐匿的位置,能被心脏等脏器和脊柱完全遮挡住,增加了食管癌的隐匿性。而且,食管癌刚开始生长的时候,都是从食管黏膜的最里层开始生长,星星点点的肿瘤细胞非常不易被发现。
原因三:不知道自己属于高危人群
食管癌高危人群可分为三类:有食管相关疾病家族史、患有食管癌前期病变、饮食习惯不好。长期抽烟、喝酒,喜欢多油、多辣、多盐的食物以及喜欢烫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属于患食管癌的高危因素。当我们吃下的食物温度在60℃以上时,食管内膜就很可能被烫伤,虽然内膜细胞具有自行修复功能,但若经历长期刺激,它可能会来不及修复或者胡乱修复,生长成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细胞,最终形成硬状结节,或者巨大的食管溃疡。因此,杨主任建议大家清淡饮食,并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食物温度尽量控制在60℃以下。
除此之外,对于恶性肿瘤而言,年龄永远是一个高危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癌症的患病概率也在增高。对于食管疾病来说,40~50岁处于发展期,患者会呈现出快速的发病增长,在70~80岁达到病程的顶峰。杨主任表示,想发现食管癌的蛛丝马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做胃镜就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40岁以上人群及食管癌高发地区的居民,最好在每年的常规体检中增加一项胃镜,也可以再增加一个结肠镜,为自己的消化道做一个认真的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