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控制联合消毒洗手顺序干预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应用效果
2020-12-10管剑峰华琰马静姚娜
管剑峰 华琰 马静 姚娜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临床上多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研究表明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儿童中,临床多表现为口痛、低热、厌食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小疱疹或小溃疡等,且多数患儿能在1周左右自愈,部分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2]。手足口病于2008年被列为丙类传染病,由于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导致临床控制难度较大[3]。同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常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使用甘露醇后能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内缺水,引起患儿具有强烈的口渴感,如不限制饮水将会造成血容量增加,加速患儿心肺功能衰竭。而手卫生在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研究表明,经常咬手指、不经常洗手等均为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4]。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对小儿先采用手消毒然后洗手,且餐前、餐后均进行洗手,对小儿接触的滑滑梯、玩具等进行消毒,能强化、巩固手卫生效果,有助于降低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5]。因此,积极落实手足口病患者消毒隔离,加强饮水控制及幼儿消毒洗手干预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本研究探讨饮水控制联合幼儿消毒洗手顺序干预在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小儿手足口病患者86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59±0.61)岁;病程1~7 d,平均(5.91±0.85)d;疾病严重程度:轻度21例,中度19例,重度3例;观察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7个月~4岁,平均年龄(1.63±0.65)岁;病程1~8 d,平均(3.57±0.79)d;疾病严重程度:轻度19例,中度20例,重度4例。本研究均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签署同意书,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6],且粪便病原学检测EV71阳性;(2)入院时有手足口等部位疱疹、体温升高且呼吸频率>30~40次/min;(3)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干预,且患儿意识清楚,能与家属/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1.2.2 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畸形、肝肾功能异常或认知功能异常;(2)精神状态不佳、器质性疾病或凝血异常;(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1.3 方法 2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干预,包括:抗病毒药物、甘露醇、丙种球蛋白及激素联合治疗干预[7]。2组均完成15 d干预。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干预。①患儿入院后加强其基础护理,尽可能鼓励穿宽大、柔软的棉布衣服,加强皮肤干预,剪短指甲,避免抓伤皮肤等引起感染;尽可能保持患儿床单整洁、干燥,随湿随换;加强患儿家属干预、指导,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②加强患儿皮肤黏膜护理干预,口腔护理2次/d,康复新液漱口促进溃疡愈合,在皮肤疱疹部位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吉林省汇达医药有限公司);③加强患儿体温干预,对于体温在37.5℃~38.5℃者给予物理降温,对于体温>38.5℃者给予布洛芬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药物降温;④加强患儿消毒、隔离措施,对于患儿的衣物、日常用品、玩具等进行消毒,加强患儿家属宣传教育,并进行集中管理。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饮水控制、幼儿消毒洗手顺序干预。
1.3.2.1 饮水控制:①加强出入量管理。每天详细记录出入量(包括:输液、饮水等)、出量(呕吐物、尿量等);加强每小时排出量测量,每4小时比较1次,保证出入量平衡。②加强输液管理。对于EV71感染患者严重者可伴有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等,常需要脱水降颅内压。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输液管理,给予60~80 mg·kg-1·h-10.9%氯化钠溶液,微量注射泵均匀输入,严格控制每小时出入量为负平衡,保证出量大于入量,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对于休克患者应遵循边补边脱的原则。③对于静脉注射20.0%甘露醇(河北华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应加强患者饮水管理,根据患儿病情计算每天的饮水量=正常生理需要量+出量+不显性失水量-当日输入液体量-当日经口/管进水量-当日饮食的含水量;根据患儿病情恢复减少甘露醇的使用频次、时间点。同时,患儿饮水时可给予固定的奶瓶或带有刻度的水杯进水,多次引入,避免大量液体在体内蓄积,加重心肺负担。
1.3.2.2 幼儿消毒洗手顺序干预: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加强患儿手卫生干预对降低感染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患儿、家属洗手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告知其洗手的重要性、必要性,家属洗手必须严格执行医院的七步洗手法,而幼儿必须在三餐前、三餐后、便后等进行洗手,且洗手时给予消毒剂。
1.3.2.3 其他护理干预: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对手足口病的诊断、报告、监测等进行全面分析,了解本地区手足口病流行暴发年限、月份,做好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同时,患儿发病及住院期间加强患儿家属的宣传、指导,让家属对小儿手足口有全面的认识及了解,给患儿更多的关心、照顾;及时帮助患儿剪指甲、尽可能穿宽松的衣物,避免水疱等部位破损或感染。
2 结果
2.1 2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口腔溃疡消退、手足疱疹、体温恢复、白细胞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2 2组干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15 d 饮水控制、饮食指导、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及定期复查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依从性比较 n=43,例(%)
表3 2组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2.4 2组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2组干预前生化指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15 d 生化指标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15 d AST、CK-MB及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生化指标比较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潜伏期多为3~5 d,且多数患儿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多以发热为主,严重者将会威胁其生命[11]。目前,临床上以小儿手足口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虽然能快速改善,导致部分患儿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护理,导致临床治疗依从性较差[12]。
近年来,饮水控制联合幼儿消毒洗手顺序在手足口病患儿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13]。本研究中,观察组饮水控制联合幼儿消毒洗手顺序干预后口腔溃疡消退、手足疱疹、体温恢复、白细胞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饮水控制联合幼儿消毒洗手顺序能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利于患者恢复。饮水控制在小儿手足口病中较为重要,尤其是对于使用甘露醇患儿,容易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导致水从细胞内快速流出细胞外,由于细胞缺水容易引起口渴感,该时间段过多的摄水容易加速心肺衰竭。而加强患儿饮水控制能避免患儿体内蓄积大量水分,亦不会引起体液丢失,从而达到体内酸碱、代谢平衡[14]。临床研究表明,饮水控制不仅能避免危重患儿病情的持续恶化,提高抢救成功率,亦可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儿恢复[15]。本研究中,2组干预后15 d 生化指标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15 d AST、CK-MB及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饮水控制联合幼儿消毒洗手顺序能改善患儿肝功、心肌水平,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国内学者研究表明,饮水控制用于重症手足口病中能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降低恢复后遗症发生率[16]。而对于病情相对较轻患儿,则应适当的提高饮水量,促进病毒排出。幼儿消毒洗手顺序亦是小儿手足口病中常用的干预方法,通过加强患儿及家属的洗手指导、宣传教育,能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途径,能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洗手过程中尽可能选择免洗洗手液,多让患儿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提高患儿洗手依从性、配合度[17]。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加强小儿手卫生指导干预,能有效的降低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蔓延,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干预,能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获得良好的预后[18]。
综上所述,饮水控制联合幼儿消毒洗手顺序干预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中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改善患儿生化指标水平,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