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问题的探讨
2020-12-10刘小凤
刘小凤
(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兰州矿产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矿山开发前缺少科学的开采规划,采用粗放的开采方式,使得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矿山开采活动中主要采取露天和井工两种开采手段,不同的开采方式将以不同的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 导致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随着采矿历史的延长,矿山开采活动对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愈发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导致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矿区的地质条件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一旦进行矿业开采活动,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扰动,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容易恢复,继而出现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是导致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因素。第二,矿山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开采技术水平较低。在矿业开采缺失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大多数乡镇及个体小矿采用落后的生产工艺,自发的进行矿山开采,因此普遍存在乡镇或个体矿山企业争抢矿产资源、采富弃贫、越界开采或无证偷采观象,掠夺式的开采,不仅会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还会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随之造成安全隐患。第三,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弱。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矿山企业都“重开发、轻保护”,只有大肆的开采矿产资源,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矿山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1]。
2 矿山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植被资源的破坏
矿山露天开采将山体进行表土剥离,从而导致原土层表面生长的植被遭到破坏,同时,开采出的矿石及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渣随意堆放在矿区周边,对原生植被造成破坏,且矿区周围的植物群原本的生存条件也遭受破坏[2]。井工开采方式植被资源的破坏主要来自于矿石筛选后的废渣堆放,对矿区周边植被的破坏。无论是哪种开采方式,都将会造成矿区及周围植被减少,植被原生长环境恶化,在植被覆盖度降低的情况下,就会逐渐出现山体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从而加剧矿山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2.2 地质灾害隐患
不合理的开采方式会给矿区带来次生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由于早期露天采矿开采方式比较落后,大部分选择高台段或者竖向爆破的方法[3],使得山体结构受到破坏,出现岩土体松动和临空面,原地形地貌的改变,会产生安全隐患,在长时间的风化作用下,会出现山体崩塌现象。井工开采方式对原有的地下岩层结构造成破坏,使矿山出现许多采空区,在降水及地表水的作用下,会出现地面塌陷,形成塌陷坑。矿山开采过程中会将大量的废渣等固体物质堆放在矿区周围,在雨季的强降雨时,可能会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
2.3 废气、废水、废渣的危害
在开采、加工、选矿时,由于加工设备落后,防护措施不到位,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气,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危害,废气、粉尘长时间的对大气污染,会影响到气候条件。在选矿过程中排出的废水,渗入地下水、土壤中,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难以分解,进而对植被、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采矿、选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随意堆放会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坏,压占土地、破坏植被,污染土壤和水质,破坏生态系统。
3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3.1 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
3.1.1 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
采矿活动破坏了植被及其生长环境,根据生态环境修复的要求,要对其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采空塌陷区由于山体正处于塌陷期,人工干预会存在安全隐患,气候湿润地区采用自然恢复的方式恢复植被;无法自然恢复的地区,要用废渣回填采空区,塌陷趋于稳定后再进行人工恢复。人工干预恢复植被主要以人工造林植草的方式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使破坏区域与矿区周边原生态系统相协调。
3.1.2 不同坡面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方式
边坡坡度小于30°坡面,可经过刷坡清理,人工覆土后,植树种草,也可采用鱼鳞坑、种植穴的方式植树绿化;边坡坡度在30°~45°之间坡面,可采用修建格构并覆土,植树种草;边坡坡度在45°~60°之间坡面,可采用土工格室喷播或三维网喷播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坡度在60°以上的坡面,可采用分级削坡修建马道的方式,并在马道上种植乔灌木;无法进行削坡的直立面可采用藤类植物进行攀爬绿化。
3.1.3 植被种类的选择
选择的植被种类应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要达到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目的,首先要以本土植被为主,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其次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先锋物种,宜养护,采用乔、灌、草、藤结合的方式,使植被更快生长,起到生态环境恢复的作用[5]。
3.2 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在进行土壤修复活动时,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在客土土壤中加入氮磷钾等有机肥或者农家肥,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生产力,从而提供给植被营养元素,提高植被生长速度。
在植被种植时保证植被的多样性,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在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时,要选择能够吸附有害重金属元素的特殊植被,防止土壤污染范围扩大,避免有害危及其他生态系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6]。
3.3 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监测
确保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掌握会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监测措施。一是进行地质灾害定期监测,地面塌陷、裂缝等都可以采用人工监测手段,提前预防地质灾害对周边居民的危害。二是对矿山地形地貌的监测,相关监管部门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监督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减少对地貌景观的破坏。三是监测废水废渣排放情况,定期对矿区废水排放、废渣堆放情况进行监测,避免废水废渣的乱排乱堆造成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危害[7]。
4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力度。依据现有的《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复垦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法律体系。依据法律法规规定,明确矿山企业及相关部门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中的责任与义务,加强监管力度,矿山企业首先要对自身采选加工过程自行监督,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矿山企业的督促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奖惩制度,矿山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相互配合,保障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2)科学规划,合理开采,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矿山在开采前应进行严谨的科学规划,采用先进合理的开采技术,避免开采后的矿山留有地质灾害隐患;矿渣废渣集中统一堆放,减少对土地的压占和植被的破坏。矿石加工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废气、粉尘、废水的排放,降低对大气、水的污染。加工冶选后的废渣堆放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有害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3)提高治理技术,创新治理模式。在引进前沿技术、应用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政府的项目扶持机会,以产、学、研的结合方式,提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技术,使得先进技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运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采用创新的治理模式,使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多样化,将生态、景观、人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矿山生态环境更加和谐统一。
(4)建立健全验收制度。矿山监管各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互通,联合执法,对矿山活动实行动态巡查,监督矿山企业执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及时处理执行不当的问题,减少经济损失,不断巩固治理成果。制定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验收制度,因地制宜,按照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为治理措施制定详尽的验收标准,分阶段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进行整改,做到边督查、边整改,确保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科学性、长效性。
5 结语
在粗放的开采模式下,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采用人工加自然的方式将已破坏的植被、土壤、地貌景观加以恢复,使之尽可能与原生态系统和谐统一。在对已破坏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矿山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治理加预防的模式,才能更好的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加快生态环境恢复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