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骨外科伤口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2020-12-10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伤口外科抗菌

沈 爽

(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 , 辽宁 锦州 121000 )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侵入性操作日益增多,广谱类抗菌药也在临床中得到了愈发广泛的应用[1]。对于小儿而言,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再加上自身免疫力比较低,这就导致其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概率更高[2]。其中,多重耐药菌指的是同时对临床使用的3类或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作为当前医院感染以及社区感染一种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出难治性及复杂性的特点,严重危害到了小儿的健康及安全[3-4]。笔者经自身临床工作经验发现,针对存在骨外科伤口的患儿,其愈合的时间比较长,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长久不愈的情况,其中一项重要因素便是患儿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因此,为促进患儿伤口的愈合,缓解患儿受到的痛苦,就应积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5]。基于此,本文以68例于2016年4月-2018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及护理的骨外科伤口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为例,就其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此次试验对象为我院儿科收治的68例骨外科伤口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入选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6月。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成2个小组,34例接受骨科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其中男女分别有24例与10例;年龄为2-13岁,平均(4.8±0.7)岁;病程为12-30天,平均(18.9±2.6)天;骨外科伤口类型:17例为脓肿切开,9例皮肤蜂窝组织炎,5例化脓性阑尾炎术后,3例异物穿刺伤。34例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为观察组,其中男女分别有23例与11例;年龄为3-13岁,平均(4.9±0.8)岁;病程为13-31天,平均(19.2±2.8)天;骨外科伤口类型:18例为脓肿切开,8例皮肤蜂窝组织炎,6例化脓性阑尾炎术后,2例异物穿刺伤。将患儿的脓液、分泌物以及穿刺液等采集起来,进行药敏试验以及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所有患儿均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其中37例为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链球菌),14例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10例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7例ESBLs(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所有患儿及家属均知晓试验,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一般资料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患儿差异不大。

2 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儿临床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病情监测,常规向伤口敷料换药,以及用药指导等护理内容。对于观察组的患儿,则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所示。(1)积极做好各项护理隔离工作。①护理人员应按照相关制度及标准,对患儿采取床旁隔离或接触隔离操作。当医院医疗条件允许时,还可在对患儿展开单间病房隔离的同时,将接触隔离标识挂在床尾。②将各种防护性设备(包括口罩、手套、隔离衣、护目镜以及帽子等)准备好。在与患儿的伤口、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是引流液等相接触时,应事先将手套戴好;在明显接触患儿及其床单位时,需事先穿好隔离衣;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可能会被体液、脓液或是血液等污染时,则需事先将护目镜戴好。③对探视的家属人数进行严格控制,并指导探视人员积极做好手卫生及清洁工作。④只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治愈,或是明显好转,且连续2次细菌培养结果呈阴性,主治医生做出判断及通知以后,才能将隔离解除,停止接触预防措施。(2)加大对病房环境的管理力度。①积极做好病房的清洁与消毒工作。护理人员每天需将病房周围物品以及各种器械设备等清洁干净,并进行擦拭消毒。对于使用过的拖布以及抹布,则需采用浓度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与消毒。②对于体温计、血压计以及听诊器等医疗用品,尽可能做到专人专用,用完后立即消毒;对于与患儿的伤口黏膜相接触的一些用品,则需做好一人一物,用完后立即灭菌处理;而对于一些无法专用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则应在每次使用完毕后,立即进行消毒处理。(3)临床医护人员需加强手卫生清洁。在开展诊疗以及护理工作之前,临床医护人员应与手卫生制度相关要求及标准为依据,严格采取七步洗手法,加强手的卫生清洁。考虑到医护人员是患儿隔离以后,与其最常接触的人群,因而必须具备强有力的隔离保护意识。(4)采用银离子抗菌敷料对患儿伤口进行换药。在对患儿伤口进行换药时,应严格遵循伤口处理TIME原则,采用银离子抗菌敷料。首先以患儿伤口的性状、大小等为依据,用无菌剪刀将抗菌辅料裁剪成合适的规格,然后将其覆盖或是填塞在伤口床上。待抗菌辅料与伤口床紧贴以后,将其妥善固定好,然后外加敷料进行保护。如果敷料未出现渗液的情况,则可隔日换药,并对患儿伤口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5)注意抗菌药物的科学合理使用。以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为依据,对各种抗菌药物进行合理使用。为确保抗菌药物在患儿体内能发挥出最大药效,护理人员就应当严格遵循药学与药代动力学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配合主治医生,按时向患儿应用抗菌药物,并以药敏情况为依据,对抗菌药的使用剂量、种类等进行及时调整,以免因长期经验用药而导致菌群失调现象的发生。(6)积极培养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在对患儿展开诊疗及护理工作,尤其是侵入性的操作时,应当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同时,医院还应对医护人员定期展开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为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及其引起感染后的有效应对措施等,以加大其对多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力度。培训结束后还需进行考核,只有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从而促进临床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及抗感染意识的提高。(7)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将多种耐药菌感染产生的危害,及其控制与预防的重要意义,详细讲解给患儿及其家属听,以免出现抗菌药滥用的情况。除此之外,指导家属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隔离措施,使其积极做好多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同时,指导其加强对患儿的营养支持,在促进患儿机体抵抗力提升,对感染进行积极控制的基础上,加快伤口的愈合。

3 观察指标:对2组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住院及伤口愈合的时间进行观察与记录。其中,护理效果判定标准如下。显效:实验室培养结果显示细菌全部被清除,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伤口愈合的进度快。有效:实验室培养结果显示菌群有所减少,症状有所好转,伤口愈合的进度一般。无效:实验室培养结果及临床症状均未发生变化,且伤口愈合的进度慢。

5 结果

5.1 2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34例患者中,护理效果为显效、有效、无效的患者人数分别有20例、13例、1例,护理总有效率为97.1%(33/34);对照组34例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分别有17例、11例、6例,护理总有效率为82.4%(28/34)。分析数据可知,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患儿住院以及伤口愈合的时间比较:观察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1.4±3.9)天,伤口愈合时间为(17.6±2.1)天;对照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9.1±4.3)天,伤口愈合时间为(24.2±3.0)天,2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对于骨外科伤口患儿而言,由于其免疫力比较低,再加上侵入性操作的影响,因而其并发多种耐药菌感染的概率比较大。此时,为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加快其伤口的愈合,除了积极采取对症治疗以外,还应加强患儿的护理工作[6-7]。

临床以往在对骨外科伤口并发多种耐药菌感染患儿进行护理时,通常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方法,但无法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不仅伤口愈合的时间长,而且在伤口愈合以后,还会形成明显的瘢痕,给患儿及其家属带来了不小的负担[8-9]。本实验以我院68例骨外科伤口并发多种耐药菌感染患儿为例展开探究,结果显示,相比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在接受综合护理服务以后,其护理总有效率更高,且住院以及伤口愈合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主要是因为综合护理属于一种系统性的护理模式,在现代护理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使临床医护人员充分意识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从而严格按照抗感染制度给予患儿优质护理服务,将其及时隔离开来;同时应用银离子抗菌敷料对伤口进行换药,在整个护理工作中,能够保证其无菌性,有效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10]。

综上所述,对于骨外科伤口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通过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积极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在缩短住院时间,加快伤口愈合的基础上,有效缓解患儿的痛苦,减少家长的负担,具有重要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伤口外科抗菌
骨外科知多少
伤口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拯救了无数人的抗菌制剂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伤口“小管家”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