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2020-12-10浙江省缙云县农业农村局321400王武强
浙江省缙云县农业农村局(321400)王武强
近几年来,浙江省缙云县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完善强农体制机制,出台惠农政策体系,持续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争当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1.做法和成效
(1)实施产业提质行动,促进产业更加兴旺持续打响以五彩农业为代表的乡愁富民产业品牌,入选省首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县。以缙云烧饼为龙头的特色小吃产业独树一帜,获评全省首家“小吃文化地标城市”,缙云烧饼年产值22亿元。成功争取国家农村产业园、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县等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0多项,成功创建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和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
(2)实施环境提升行动,促进生态更加宜居大力开展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仙都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获评全国最佳品质旅游县和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创新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生物处理模式,建制村垃圾分类治理覆盖率78.7%。完成3个美丽乡村精品村、6个示范村、2条风景线等创建,壶镇镇等3个镇街获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样板率列全省第四。
(3)实施文化兴盛行动,促进乡风更加文明全域全民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打造一批红色旅游项目。推进文明创建,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并列入全省试点,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和文明村分别达61.1%、72%,新建文化礼堂35家,获评首批“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县”。弘扬黄帝文化、慈孝文化、耕读文化,举行海峡两岸共祭轩辕黄帝典礼,首推“好人+”选树模式,累计评选各类道德模范60例,“中国书法之乡”创建扎实推进。
(4)实施乡村善治行动,促进治理更加有效推进“两进两回”行动,累计发展乡贤联谊会会员3 500余名,培育一批新农人杰出代表,涌现出“凤山群英会”“枫岭七兄弟”等美丽乡贤故事。实施农村“头雁工程”,选出一批政治强、能带富、善治理的“明星书记”。推行“党建统领+四平台+全科网格”基层共治模式,配备网格长380名、网格党小组长380名、网格警长119名、专兼职网格员3 800多名,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4个、市级14个,笕川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正道讲和团”获司法部通报表彰。
(5)实施强村富民行动,促进生活更加富裕实施“政策+产业+帮扶”助农增收模式,2019年农村常住居民和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8%、15.7%。持续打好“消薄十八招”,全县行政村全部达到总收入1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目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速23.28%。出台“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实施意见,完成解危除险搬迁2 920户6 633人。
2.问题与困难
(1)产业瓶颈亟需突破缙云五彩农业、乡愁产业已有一定知名度,但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仍是“短腿”。如缙云茭白、缙云麻鸭养殖与水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畜禽养殖生态消纳机制有待完善,沼液利用等技术仍需加强,加之供地困难,产业发展瓶颈大,农业主体普遍规模不大。
(2)美丽乡村建设有待加强从全县看,“脏乱差”仍然存在,连线成片、全域美丽仍有较大差距;从村庄个体看,不少村存在“村口美、村内差”“墙体美、墙脚脏”“平时没人管、检查搞突击”等现象,以及乱搭建、乱堆放等问题。从工作推进看,不少项目存在设计与招投标时间久、政策处理难等问题,影响进度。
(3)农民收入结构有待优化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收入分别占比53.3、28.2、3.2、15.2,同比分别增长9.6%、8.1%、11.8%、13.3%。农民通过土地、房产、理财等收益小。同时,经营净收入增速放缓,其中一、二、三产占比约为7∶1∶2,吸纳就业能力更强、效益更高的二三产经营收入偏低。
(4)消薄扶贫难度不断加大一方面,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任务艰巨。全县仍有低收入农户18 865户28 339人,占上年农村居民人口的6.5%,其中因病、因残、因灾等需要兜底保障的特殊群体9 804户14 176人,占低收入农户的52%,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村集体长效稳定增收动力不足,一些村依靠宅基地选位费、物业分红等增收,造血能力不强。
3.举措和对策
(1)实施政策保障提档行动,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引领一是推进“部省共建”创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联席会议等推进机制,重点协调解决跨乡镇、跨系统事项,对乡村振兴的重大工程,实行项目化管理,确保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二是推动红色乡村振兴。围绕红色资源价值转换,大力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实施红色乡村振兴计划,深挖红色资源,提炼红色基因,延长红色体验,架构红色资源价值转化通道,为乡村振兴注魂、赋能、立根。三是强化乡村要素整合。完善政策,补齐短板,全面促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三块地”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增强乡村大地的吸引力、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2)实施现代农业提质行动,推动乡村产业繁荣兴旺
一是发展乡愁富民产业融合新业态。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积极发展五彩农业全产业链,优化提升缙云茭白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深化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创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确保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100%。落实重大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制度,生猪自给率达到70%。做精融合业态,积极发展共享农庄、体验农场、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做精做靓农旅线路,提升农产品旅游地商品10个以上,新建“丽水山耕”海拔600米以上农林产品基地1.89万亩,实现“丽水山耕”农产品销售额13.3亿元。着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缙云样板。加强主体培育,支持引导大学毕业生、工商业主、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投身现代农业创业,培育提升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大学生创业典型、农创客,推动合作社和农企提档增效。
二是打造乡愁富民产业升级新品牌。加快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县建设,突出乡愁特色农副产品、乡墅文化产品和休闲农旅产品等供给,推动“乡情、乡景、乡味、乡墅”联动升级。全力建设乡愁富民产业“原料供给数字化示范基地”“生产加工数字化示范基地”“成品销售数字化示范基地”三大重点项目。以打造“全国小吃文化地标”为目标,推进缙云烧饼国家级非遗、缙云爽面省级非遗等申报,把以缙云烧饼为龙头的特色小吃打造成缙云文化符号。加快招引一批农家乐民宿高端项目,实现全县农家乐民宿营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均增长10%以上。
三是建设乡愁富民产业集聚新平台。新建高标准农田9 0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以上,高标准开展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高水平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田园综合体和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区试点等“国字号”“省字头”创建,全力创建缙云茭白、黄茶、杨梅、米仁、蜜蜂等6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小微区落地。高起点谋划一批乡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打造产业集群。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主导产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实施新型农机奖补政策,推进智慧农机装备应用。
(3)实施美丽乡村提升行动,推动花园乡村各美其美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面启动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大力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风景带,放大格局、做优布局、提升环境、激发活力,推动乡村建设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全域美”。一是系统优化县域布局。围绕丽水“浙江大花园建设核心区”定位,统盘谋划缙云特色的“花园乡村”建设,坚持量质并重、内外兼修,进一步放大格局、提升品位。建立完善涉村建设资金项目统筹机制,高标准推进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村庄和示范乡镇等创建,持续抓好景观化建设,加快建设点上精致、线上出彩、面上美丽的美丽乡村风景带,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片成景。二是全域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六边三化三美”行动,以洁美乡村创建为突破口,加快整村推进,打造洁美村庄50个、洁美乡镇6个。今年将定期开展“洁美村庄”评选活动,进一步营造全域洁美社会氛围。提高垃圾源头分类准确率,加强资源化处理站点运维管理,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35个村、垃圾简单分类40个村,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制村覆盖率90%。全面普及无害化卫生厕所,高标准新建和提升农村公厕60座,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全面整治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停乱养等,促进村容村貌全域提升。三是持续激发古村活力。坚持“一村一特色”定位,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确保第六批8个村、第七批11个村、第八批9个村项目形象进度分别达到100%、80%、30%,完成第九批项目实施村申报。大力发展“古村落+文化创意”“古村落+艺术”“古村落+特色民宿”等新业态,激活古村发展活力,让古村留住记忆、留住文化、留住乡愁。
(4)实施小康攻坚提标行动,推动乡村生活富裕美好
围绕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硬碰硬”“实打实”,高质量推进农民增收、低收入农户增收、村集体增收、“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力度,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人一户一村掉队。一是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政策扶持促增收,大力实施“提升发展乡愁产业加快富民增收”的意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强化扶贫帮困促增收,推进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计划,统筹抓好动态管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结对帮扶等精准脱贫措施,重点关注因病、因残、孤老致贫等现象,探索减缓相对贫困体制机制建设,实现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强化素质提升促增收,推进农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农民职业教育,就地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二是加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经济薄弱村提升发展为重点,统筹资产经营、资源开发、资金投资,持续搞好统一经营服务、盘活用好集体资源资产、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实施一批内生性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力争招引更多的好项目,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和发展活力。到2020年底,实现年收入15万元以上且经营收入8万元以上的村占比30%,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30个以上。三是纵深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实行周通报、月督查、领导约谈、蜗牛奖等推进机制,支持各乡镇(街道)创建“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示范乡镇,统筹推进搬迁后农民就业增收、农房利用、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等工作,全年搬迁农户3 600人以上,争创全市“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