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地区地质矿物的来源及成因探讨
2020-12-10赵磊
赵 磊
(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研究区内地质矿物发育良好,出露面积约1017Km2占本区总面积的66%,主要分布于喀喇沁断隆之上,侵入时代为中元古代、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总体构成北东向侵入岩带[1]。矿物类型复杂多样,分为基性矿物、中性矿物、中酸性矿物及酸性矿物,其中以酸性矿物为主,约占侵入性矿物总面积的95% 以上,其他矿石类型出露面积较小,分布局限。
地质活动与区域构造运动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按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依据构造活动期次,将本区侵入期次划分为中元古代、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四个期次。其中以印支期和燕山期地质活动最为强烈,且以燕山期达到高峰,各时代侵入矿物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的侵入特点,一般由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的演化特征。以各侵入体的彼此接触关系、时空分布规律、同位素测年结果及区域构造背景为依据,对各期次、各时代侵入矿物排序(本节实际资料引至十家子等四幅1/5万区调报告[1]、喀喇沁旗等五幅1/5万区调报告[2]和罗家营子等四幅1/5万区调报告[3])。
1 地质特征
本区三叠纪侵入型地质矿物出露面积约420 km2,占本区总面积的41%,矿石类型包括:基性、中性、中酸性和酸性矿物类型,侵入时代为早三叠世到晚三叠世,期次属印支期。
1.1 早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T1ηγ)
分布于郑家窝铺、乃林沟、三间房、八素台沟等地,由3 个侵入体组成,出露面积为215 km2。侵入体中普遍具有糜棱岩化现象,糜棱面理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内部含少量暗色深源闪长质包体。包体受后期挤压变形作用,长轴方向与糜棱面理走向协调一致。代表性岩体为三间房岩体。矿石U-Pb 同位素年龄为238.6±1 Ma,时代为早三叠世,代表性岩体为石家店岩体。
1.2 中三叠世基性杂岩
主要为斜长橄榄辉长岩(T2υ)和中细粒橄榄二辉岩(T2∑),分布于平泉—喀喇沁岩浆带北缘之田家营子北山及锦山镇南西,由2 个侵入体组成,出露面积不到0.5 km2,受晚期石英闪长岩侵入,平面形态呈椭圆状。全岩Rb-Sr 年龄为228 Ma,K-Ar 稀释法年龄为237 Ma(据北京大学邵剂安资料),时代归中三叠世,代表性岩体为田家营子岩体。
1.3 中三叠世闪长岩类(T2δ)
分布于本区十家子幅牤牛沟、十家子、杨树林、田家营子、南沟等地,由8 个侵入体组成,出露面积约为29 km2。岩体内普遍含有暗色深源角闪质包体,包体多呈椭圆状或不规则状,个体较小,代表性岩体为十家子岩体。
1.4 中三叠世石英闪长岩类(T2δο)
分布于喀喇沁旗幅牛头沟门、四把火、抛拉洼、扁担沟及下瓦房南山等地,多呈岩株状侵入早期花岗岩体内,由17 个侵入体组成,出露面积为3 km2。矿石U-Pb 同位素年龄为216.3±3Ma(据大营子幅1 :5 万区调资料),全岩K-Ar 年龄为218.5±4.5Ma(据大营子幅1 :5 万区调资料),时代为中三叠世,代表性岩体为小道须沟岩体及四把火岩体。
1.5 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类(T2γδ)
沿北东向断裂带分布于三咀子、张木参沟、艾林沟等地,由4 个侵入体组成。岩体侵入早三叠世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并被晚期岩浆侵蚀,呈不规则小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约1.5 km2,代表性岩体为楼家营子岩体。
1.6 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类(T2ηγ)
分布于艾林沟、水泉沟、老局子沟、老西沟、大北沟及椽子沟等地,由10 个侵入体组成,出露面积为105 km2。岩体内含少量暗色闪长质包体,靠近岩体边部,由透镜状闪长质包体和石英拉长定向排列显示的叶理构造较为发育。叶理走向与侵入体长轴方向协调一致,反映岩体主动就位的特征。锆石U-Pb 同位素年龄为235.8±0.5 Ma,时代为中三叠世,代表性岩体为老局子岩体。
1.7 中三叠世花岗岩类(T2γ)
分布于雪天沟、黄家窝铺一带,呈北东向带状展布,由2 个侵入体组成,出露面积约8 km2。岩体内可见微弱的侵位叶理,叶理走向为北东30~50° , 与该侵入体长轴方向一致,代表性岩体为雪天沟岩体。
1.8 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类(T3ηγ)
分布于罗家营子幅东南侧抛立洼—狍子坡—上营子一带,由4 个侵入体组成,出露面积约67 km2。岩体侵入早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内部定向组构发育,叶理产状具半环状外倾特点,并含有少量暗色闪长质包体。包体多透镜状,个体较小,长轴方向基本与叶理走向协调一致。矿石U-Pb 同位素年龄为218.3 Ma,时代为晚三叠世,代表性岩体为苇子沟岩体。
2 矿物学特征
2.1 早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T1ηγ)
岩性为中- 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前者为灰黄色,中细粒花岗糜棱结构,条纹状或块状构造。基质矿物粒度为2~4 ㎜,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35%)、斜长石(18~25%)、石英(29%)、黑云母(5%)。副矿物组合类型为磁铁矿+ 钛铁矿+ 榍石型。矿石为褐黄色,晶形较复杂,透明,具金刚光泽,包体多为气液态包体。
2.2 中三叠世基性杂岩
岩性包括斜长橄榄辉长岩(T2υ)和中细粒橄榄二辉岩(T2∑)。主要矿物成分如下:斜长角闪斜长岩:斜长石(90%)、角闪石(8%)、黑云母少量。 中细粒橄榄辉长岩:斜长石(42%)、辉石(33%)为单斜辉石、黑云母(15%)、橄榄石(8%)。橄榄二辉岩:辉石(75%)、橄榄石(10%)、角闪石(7%)、黑云母(6%)、斜长石(1%)。副矿物组合类型:磁铁矿+ 钛铁矿+ 榍石型。
2.3 中三叠世闪长岩类(T2δ)
岩性包括中细粒辉石闪长岩、角闪闪长岩及黑云母闪长岩。中细粒辉石闪长岩为灰-深灰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为中长石(65%)An=35,辉石(18%)、角闪石(5%)黑云母(9%),石英少量。角闪闪长岩为灰-灰黑色,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为中更长石(42%)An=30,角闪石(55%)、辉石与黑云母少量。黑云母闪长岩为灰黑色,矿物成分:斜长石为中长石(66%)An=45,黑云母(33%)。副矿物组合类型为:磁铁矿+磷灰石+榍石型。矿石多为淡黄色-褐黄色,晶形较为复杂,透明,金刚光泽,发育气液态包体。
2.4 中三叠世石英闪长岩类(T2δο)
岩性包括中细粒石英闪长岩和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细粒石英闪长岩为灰黑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为中长石(65%),角闪石(23%)、石英(6%)、黑云母(4%)。细粒石英二长闪长岩为灰黑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53%)An=15,钾长石(14%),角闪石(8%),石英(9%),辉石(10%)。
2.5 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类(T2γδ)
为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为中长石(50%),钾长石(15%),石英(18%),角闪石(10%),黑云母(5%)。副矿物组合类型为磁铁矿+磷灰石+榍石型。
2.6 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类(T2ηγ)
岩性包括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矿物成分:低三斜正长条纹长石(38%),斜长石为更长石(19%),石英(27%),黑云母(4%)。两者副矿物组合类型一致,为磁铁矿+钛铁矿+石榴石型。
2.7 中三叠世花岗岩类(T2γ)
肉红色,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英(28%)具波状消光,钾长石(63%)为条纹长石,斜长石(8%)为更长石,黑云母少量。副矿物含量较少,为磁铁矿+ 锆石型。锆石主要晶形比较简单,为浅粉色,不透明- 半透明,树脂- 金刚光泽,多数具包体。
2.8 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类(T3ηγ)
浅灰- 浅肉红色,中- 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钾长石(30~35%),斜长石(28~32%)为更长石,石英(30%)具波状消光,有拉长现象。副矿物组合类型为:磁铁矿+ 钛铁矿+ 榍石型。锆石晶形简单,褐黄色,透明- 半透明,树脂- 金刚光泽,含气态包体。
3 地质矿物的化学特征
橄榄二辉岩的化学成分与世界橄榄岩平均值相比,具高硅、钙、铝,低镁、铁的特点。里特曼指数等于1.02,A/CNK=0.17,AR=1.28,属拉斑玄武岩系列的钙性岩石。矿石分异指数为14.85,固结指数为63.84,反映岩浆分异程度很低。
辉长岩:(Na2O+ K2O)<Al2O3<(Na2O+ K2O+ CaO)(分子比), 里特曼指数为1.12,属于次铝的钙性系列矿物。斜长岩:Al2O3>(Na2O+ K2O+ CaO)(分子比), 里特曼指数为2.80,属于过铝的钙碱性矿物。
闪长岩类:SiO2含量普遍低于中国闪长岩平均值,MgO 、CaO 略高。辉石闪长岩属次铝的钙性岩,角闪闪长岩和黑云母闪长岩属次铝的碱钙性岩。
石英闪长岩类:具高硅、钾、钠,低钙特征,石英闪长岩为次铝的碱钙性岩,石英二长闪长岩为次铝的钙碱性系列岩石。
花岗闪长岩:化学成分与中国花岗闪长岩平均值接近,Al2O3>(Na2O+ K2O+ CaO)(分子比), 里特曼指数为1.32,属于过铝的钙性系列岩石。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岩石普遍具高硅、高钾,低铝、低镁、低钙等特点。均属于过铝- 次铝的钙碱性系列岩。
中粒花岗岩:SiO2明显偏高,Na2O、K2O 稍微高于对比值,Al2O3、MgO、CaO 稍低,属于次铝的钙碱性系列岩石。
4 地球化学特征
橄榄二辉岩:亲石元素Rb、Ba、Sr 值高于上地幔低于洋壳、陆壳,过渡元素Cr、Ni、Co 含量则低于上地幔高于洋壳和陆壳平均值。
辉长岩微量元素具Sr 偏高,Rb、Cr、Ni、Co、V 偏低的特点。
斜长岩中的微量元素,亲石元素Rb 值高于上地幔,低于陆壳和洋壳,Sr 含量明显高于对比值。过渡元素Ni、Co 值介于上地幔和洋壳、陆壳之间。
闪长岩类:过渡元素除V 外,含量普遍低于对比值。辉石闪长岩和黑云母闪长岩中的亲石元素Rb、Ba、Sr 值较高,角闪闪长岩中的Ba、Sr 含量较高,Rb 值介于上地幔与陆壳、洋壳之间。
石英闪长岩与花岗闪长岩类微量元素特征具亲石元素Rb、Ba、Sr 值较高,过渡元素Cr、Ni、Co、V 值较低的特点。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亲石元素Rb、Ba 值较高,Sr 值高于上地幔而低于陆壳、洋壳。过渡元素Cr、Ni、Co、V 含量普遍偏低。
中粒花岗岩内的微量元素只有Rb 含量偏高,其它元素含量均低于对比值。
橄榄二辉岩、辉长岩、斜长岩中的稀土总量分别为40.26×10-6、40.48×10-6、31.32×10-6,轻 重 稀 土 比 值 为4.76、8.64、11.28,δEu=0.99-1.20-1.49。稀土含量较低,分馏作用不明显,为无铕异常的轻稀土弱富集型稀土配分模式。
闪长岩类:稀土总量为127.78-189.78×10-6,轻重稀土比值为7.33~15.17,δEu=0.93~0.99。分馏作用较明显,为弱铕异常的轻稀土弱富集型稀土配分模式。
石英闪长岩类:稀土总量为153.30-227.65×10-6,轻重稀土比值为8.70~14.92,δEu=0.60~0.85。分馏作用较明显,为负铕异常的轻稀土富集型稀土配分模式。
花岗闪长岩:稀土总量为116.21×10-6,轻重稀土比值为13.19,δEu=0.89。稀土含量较低,分馏作用较明显,为弱负铕异常的轻稀土富集型稀土配分模式。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稀土总量为224.49-276.86×10-6,轻重稀土比值为13.45-24.97,δEu=0.53-0.66。稀土含量中等,分馏作用较明显,为负铕异常的轻稀土富集型稀土配分模式。
中粒花岗岩:稀土总量为99.41×10-6,轻重稀土比值为16.50,δEu=1.34。稀土含量较低,分馏作用较明显,为弱正铕异常的轻稀土富集型稀土配分模式。区内三叠纪侵入岩稀土总量除基性岩外,由老至新呈降低趋势。
5 地质矿物来源及矿石成因探讨
橄榄二辉岩、辉长岩、斜长岩中的δEu=0.99-1.20-1.49,Eu/Sm=0.30-0.42-0.54,说明岩石由基性岩浆分异而来,且分异程度较低,不具铕异常。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均右倾,斜率较小,轻稀土分馏不明显,富集程度较低,反映岩浆来源较深,为幔源物质分异作用的产物,成因类型属于I 型花岗岩。
闪长岩类内部多含暗色深源包体,副矿物以磁铁矿、榍石、磷灰石为主,δEu=0.93-0.99,Eu/Sm=0.26-0.29,铕异常不明显,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向右缓倾。上述特征反映了岩浆物质来自上地幔,岩石成因类型为I 型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类,A/CNK 小于1.1,于ACF 图解中投影点均落于I 型花岗岩区,也显示了I 型花岗岩特征。
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普通花岗岩,δEu 值为0.46—1.34,轻重稀土比值为13.19-24.97,说明铕亏损不明显,轻重稀土比值较高,代表了早期岩浆特点。A/CNK 小于1.1,于ACF 图解中投影点均落于I 型花岗岩区,表明岩石成因类型为 I型花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