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护理在胸部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10庄利梅
蒋 芳,庄利梅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2)
胸部肿瘤患者化疗多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方案,而铂类化疗药物均为中、高度致吐药物,易发生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是肿瘤患者最害怕的化疗不良反应之一,在给予止吐措施的情况下,仍会61% 的患者出现程度不一的恶心呕吐[1]。在精准医疗的大背景下对肿瘤患者实施精准化症状护理是可行也是必行之路,对肿瘤患者治疗和护理具有深远的影响[2]。 本项目重点通过评估风险,制定计划,达到减轻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发生,取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3月在我院胸部肿瘤科住院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按整群抽样方法将胸部肿瘤科四病区61例患者列入实验组,胸部肿瘤科三病区55例纳入对照组。实验组男43例,女18例,平均年龄(70.27±8.46)岁;食管癌40例、肺癌21例,同步放化疗18例,序贯化疗43例。对照组男41例、女14例,平均年龄(70.03±8.95)岁,食管癌32例、肺癌22例,同步放化疗12例,序贯化疗43例。患者年龄、性别、治疗方案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化疗开始给予饮食饮水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清淡饮食,少量多次,预防呕吐措施指导指压内关、足三里穴位,配合做放松训练,出现呕吐时给予呕吐后舒适护理,及时清洁呕吐物,配合心理安慰、转移注意力等措施。
1.2.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营造个性化无呕环境①化疗时用隔帘半遮挡,鼓励患者看电视、听音乐转移注意力。②预期性呕吐患者用鼓励卡遮挡输液,上面标注:我为健康努力;增加抗病卫士等。③既往有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史、孕吐病史患者设计了卧床患者床边置物装置,放置水杯,纸巾和呕吐袋,并用封口条封闭呕吐袋,减少刺激。
制定饮食饮水计划。①化疗前后1 h不进食:根据下送化疗药物时间,明确告知进餐时间。②1次饮水量不超过200 mL:护士核实患者饮水的容器,告知200 mL具体量,分次少量饮用。③止吐给药半小时后进食。④对使用5羟色胺止吐的患者不食用香蕉、核桃、茄子。
给予线上线下健康教育。①建立沟通群,定期发布健康教育内容。②增加线下宣教形式,穴位模拟人形、穴位定位图册直观宣教。③录制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视频,化疗前1日护士示范,④出院在线提醒。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健康状况标准化得分比较
EORTC QLQ-C30量表中恶心呕吐症状标准化得分、总体健康状况标准化得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实验组、对照组恶心呕吐症状标准化得分分别为(45.12±31.47)分、(23.22±26.39)分;两组总体健康状况标准化得分分别为(54.37±21.60)分、(45.91±22.60)分。
3 讨 论
随着2015年我国召开首届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宣布医学进入“精准”时代,精准护理也在迅速发展。面对传统问题,“精确、准时、共享、个体化”的护理工作展现出更多优势,我科在践行精准护理运用到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症状管理中,已初具成效实际,实际解决患者存在问题,精确满足患者的需求。
3.1 精准护理使护理措施具体可落实
精准护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分析,明确问题,个性定制,使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得到提高[3]。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因心理因素和生活习惯会加重或诱发,本研究重点在于通过个性化制定饮食和饮水时间和量,将不同个体、不同给药时间的患者确定不同的进食时间,让措施准时、具体,患者对护理措施认识更清楚、直观、可操作。并利用心理学干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恶心呕吐类型对预期性恶心呕吐患者通过悬挂鼓励卡片遮挡化疗药袋,听音乐转移注意力,对化疗相关性呕吐的高风险人群设计卧床患者床边置物装置营造无呕环境,减少因环境刺激引发的呕吐。
3.2 精准护理促进患者健康的行为
多形式健康教育形式,降低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程度,对患者健康教育依从性做全程的管理跟踪。在传统线下书面、口头健康教育方式外,增加增加实体模型、视频等形式,并增设了线上健康教育形式,加设线上提醒功能,对出院的做到全程的管理,通过健康行为养成,能有效预防和减轻迟发性恶心呕吐,增加患者再次治疗的信心。
3.3 精准护理能减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身体机能状态、心理满意、健康感觉等,是患者的主观判断指标[4]。目前化疗是肿瘤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副反应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后续治疗[5]。有研究表明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实施精准护理、个体化治疗,能够大大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中可以看出通过精准护理举措的实施,有效控制化疗恶心呕吐的发生和降低严重程度,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