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针灸在中医治未病中的优势综述
2020-12-10黄培炜许金森林静瑜
黄培炜 许金森 林静瑜
预针灸,即针灸治未病。“治”,不仅有治疗的意思,还有“管理”的意思。如“府治”在古代是指地方政府的所在地。“未”即无也。“治未病”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的时候,给出相应的治疗措施,或者根据不同的体质,辨证的给予健康管理方案。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有文献记载的治未病思想,最早应该起源于《黄帝内经》[1]。但最早有针刺治未病思想的应是医圣张仲景[2]。他继承《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在其《伤寒论》中的第8条里提到:“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意思是为防止太阳病传入阳明经,先针刺阳明经上的穴位,达到已病防变的目的。针灸治未病还被称为“逆针灸”,该表述出自明代高德所著的《针灸聚英》,书中称“无病而先针灸曰逆”[3]。文中“逆,未至而迎之”还解释到“逆”是指还没到就迎接面对它。针灸其实还包括了针刺和艾灸。而艾灸治未病,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萌发。在庄子的《盗跖》篇中就有记载[4]:“孔子曰: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 针灸治未病的原理与机制
1.1 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针灸治未病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通过保持经脉的通畅预防各种疾病。《黄帝内经》也非常强调经脉的重要性。载有“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②针灸也通过提高人体的正气来预防疾病。正如《黄帝内经》所强调正气的重要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③气血的运行和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与经脉的通畅息息相关。因此《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经脉的欠通,影响气血的冲和,气血的不濡养,不仅引起疼痛,还会引发其他的疾病。所以“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1.2 现代机制分析 针灸的整体性调整作用和双向调理作用可以说是针灸治未病的独特优势[5]。有时用药物治疗疾病,其副作用有可能会引发另外一种疾病,这违反了“治未病”的原则。例如:肥胖会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太瘦也不利于人体健康。预针灸对脂质代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当人体能量储存不足时,预针灸可以引起进食的摄食中枢兴奋,进而促进更多的摄食行为;当人体的能量储存过剩时,预针灸可以引起食欲抑制的饱食中枢兴奋,同时促使脂质的氧化分解。韦艳会等[6]通过研究后认为其机制是通过神经肽—口水代谢通路—食欲调节中枢轴途径对脂质代谢进行双向调节。而且针灸对各系统的异常均有综合调整作用,还可以使两种相反的病理状态均向良性方向调整。这就是预针灸在中医治未病中的优势,也是针灸应用范围非常广的原因。
2 与中医里其他治未病的方式对比
服用中药治未病,担心是药三分毒。虽然很多中药是药食同源,但是服用中药一定要辨证论治,对症才能下药。例如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描述何首乌的:“长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但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何首乌对肝脏是有损害的。所以服用中药延年益寿,相比针灸还存在其副作用的风险。
中医推拿治未病,推拿治未病与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又各有优缺点。例如推拿相比针灸,推拿可以降低疼痛感,但是不能刺激到藏在深处的神经、肌肉等。小儿捏脊疗法不仅可以治疗儿童的疾病,在临床中也经常用来预防疾病。郑燕萍等[7]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小儿捏脊疗法可以有效降低小儿的发病率,促进其体格发育。针灸和推拿治未病的原理相似,且均无副作用。
3 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
通过艾灸延年益寿[4]: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率众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所撰《针灸资生经》,宋代太医窦材所著的《扁鹊心书》等许多古代医学著作都提倡通过艾灸延年益寿。
通过艾灸预防中风[8]:明代的《针灸大成》中记载,在还没中风前的一两个月,会时不时感觉足胫发酸,过了很久才缓解,这是将要中风的征兆。这个时候要灸两侧足三里和绝骨各三壮,可预防中风的发生。元代医学家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也提出灸法可以防止中风的发生,还根据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提出辨证取穴施灸。
三伏灸,冬病夏治[9]:现今非常流行的三伏灸,起源于清代张璐所著的《张氏医通》,文中记载用姜汁调白芥子、细辛等药,再入麝香半钱,贴在肺腧、大椎、膏肓等穴,贴服三炷香的时间,一炷香约5 min,三炷香也就是15 min。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施三伏灸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扶助,防治因阳虚所致的一些疾病。
针灸对既病防变的作用[10]:张仲景非常强调预防疾病的传变,他不仅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还提出伤寒病7 d未愈,针刺足阳明经上的穴位,防止疾病传入他经。另外《针灸问对》也有讲述到:“期门者,肝之募也,伤寒过经不解,刺之,使其不再传也。”
4 现代针灸治未病的临床应用
4.1 防治中风方面的应用 预针灸可通过治疗中风先兆,预防中风的产生。中风发生前通常是由中风先兆表现出来,所以中风先兆被认为是中风前的预警信号。然而针灸可治疗中风先兆,延缓或者终止中风的进一步发生[11]。王长月[12]研究发现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再配合项七针针刺疗法,可提高中风先兆的治愈率,疗效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在中风发生后,针灸也可降低中风后的复发率及其并发症的产生[13]。
4.2 预防术后及产后的膀胱功能障碍 刘东华等[14]对比观察温针灸与单纯艾灸疗法,对预防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在治疗7 d后拔除尿管时,发现温针灸组比单纯艾灸组的膀胱各个功能恢复更迅速。韩婷[15]通过对60例产妇的临床研究证明,温针灸治疗能有效预防产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以上两个研究皆能证明,温针灸治疗对术后及产后的膀胱功能障碍的预防作用。
4.3 其他系统疾病的预防作用 在循环系统方面,有研究员发现[16]:针刺心经经穴可显著降低下丘脑室旁核中间神经元活动,激活投射到下丘脑室旁核的锥体神经元活动,且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之间存在抑制关系,可能是针刺心经抗心肌缺血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消化系统方面,有研究员研究发现[17]:灸预处理可能是通过上调胃黏膜微循环相关因子一氧化氮,下调内皮素,以达到加强胃黏膜微循环,抵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且灸预处理的效应明显优于针预处理。在绝经女性及孕妇的疾病方面,有学者研究发现[18]:针灸预防性治疗对绝经期女性骨代谢及VitD水平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对于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有国外学者[19]研究针灸对子痫前期的孕妇发展为子痫的防御作用。定期和早期的针灸治疗有助于推迟产妇子痫前期的疾病发作。
5 针灸治未病的未来展望
针灸治未病应用的范围其实可以越来越广。比如应用到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预防癌症、延迟HIV携带者的发病等等。其实这些并非不可做到。比如在癌症方面的预防,目前许多的实验室研究已经证明,针灸可通过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拮抗肿瘤的基因突变、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等方面防治肿瘤疾病[20]。但是针灸治未病的难度在于如何把握提前干预的准确时间。有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一个思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利用红外热像仪[21],提早发现病变的经络或者脏腑,早期进行针灸干预,这样可以更好发挥针灸治未病的优势。因为红外热像仪的非侵性和无害性非常符合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在医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仍然有许多疾病无法攻克。针灸治未病如果可以与其他学科合作开发,建立系统的治未病理论,把那些无法攻克的疾病防患于未然,那真的是能称得上“上工治未病”。
6 总结
针灸在中医治未病中确实是有优势的。但在古代的著作和医案中,谈到艾灸治未病的比较多,记载针刺治未病的却非常的少。若是能扩充发展针灸治未病方面的理论,也算是在继承中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针灸治未病的难度在于如何把握提前干预的准确时间。如果在疾病到来之前早太多干预,会导致过度医疗,浪费医疗资源。如果太迟干预,又会达不到预防疾病的效果。在这方面也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如今针灸疗法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针灸可以治疗的优势病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如果能列出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那么这必然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