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020-12-10王道强薛运启
王道强,薛运启
(河南省遂平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 遂平 463100)
1 因地制宜合理分配种植模式
我国农业种植受传统农耕经营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开展种植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我国农业资源与生态平衡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各地区土地承载能力正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种植模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需要农业种植人员根据土地现行承载力、土壤成分含量、气候条件、地形地势以及地区间生态要求等合理搭配农作物种植的种类和方法,从而实现自然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林下经济是当前我国所应用的较为新颖的种植模式,主要有林粮种植、林药种植、果蔬种植等,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云南省即依托庞大的森林资源开展林药种植,当前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万hm2,药物种植种类达到6157种,不但维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也实现了多样化种植,切实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数据表示,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33万hm2,虽同比上年下降了0.8%,但其粮食产量却同比增长了0.9%,因此,因地制宜开展农作物多样化种植,可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2 做好种植准备
2.1 科学处理农作物种子
随着农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各类农作物在育种技术方面具有较大的进步,种植人员在种植前需要根据土地情况选择优质高产的品种,进行种子处理。处理种子时为提高种子发芽率,都需要在种植前进行挑选、浸种、催芽、晾晒等操作,从而确保农作物种植后具有较高的存活率以及抗病害性能。
2.2 整地育肥
整地与施用基肥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确保农作物有效吸收养分的重要环节,在播种前,种植人员需要切实做好这一工作,为农作物增产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农作物普遍需要的肥料有N、P、K,因此需要在整地时将以上复合肥料与农家肥进行混施,并做好田间排水设施,以此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3 科学种植
农作物对种植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市场、土壤酸碱度、养料、水分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种植时需要充分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充分对以上因素进行考量,科学制定种植时间和方法,从而使农作物生长环境始终处于适宜状态,避免种子冻伤、烫伤或出现其他病害[1]。
比如在南方地区种植小番茄时,就需要确保土壤pH值控制在6.0~6.5之间,氧气含量需要高于10%,土壤湿度需达到80%~90%,同时定植时需要当地最高气温不得超过34℃、最低气温不得低于8℃,在规模化农作物种植产业经营发展中,科学种植对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4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现代化农作物科学种植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切实加大这一环节的监管力度,才能确保农作物正常有序的生长。农作物田间管理主要有查苗补种、清棵蹲苗、中耕除草、施肥排灌等工作,做好这一环节的管理对种植人员综合能力素质、种植技术投入等有着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规模化农作物种植产业中,管理人员需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田间种植人员开展现场指导与培训,确保苗期秧苗的维护、田间土壤湿度与温度测试、施用水肥等符合种植技术应用的标准,为农作物丰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5 合理应用病虫害防治技术
5.1 物理防治
农作物物理防治方法是新时期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主要应用于农作物虫害防治。此技术是利用光学、电学等学科知识,结合农作物虫害生存与繁衍的习性综合研发而成,当前市场中推广的物理防虫害技术有物理杀虫灯、性诱剂、颜色诱剂、糖醋液、防虫网等,此种防治技术是当前绿色农产品种植的重要推广技术。
5.2 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但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一般会尽最大限度的避免使用农药。当前市场中已经出现了有害、有毒物质含量较低的农药,种植人员施用农药时,需要特别重视施用的量与频次,避免药量过大烧坏植株。
5.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虫害法大多都是利用生态平衡的原则而执行,即利用天敌捕杀害虫。比如蚜虫的天敌是七星瓢虫、十八星瓢虫等瓢虫类,使用此种方法时,种植人员可在害虫幼虫繁殖期间即向田间投放适量的瓢虫,从而在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基础上,切实对虫害形成控制。
6 结论
综上所述,国家发展新常态下传统农业发展形式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农业经济发展已经向着产业链生产方向进行优化升级,农作物科学种植成为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人员应对种植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搭配种植模式,积极做好种植准备,使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科学种植,加强田间管理,引进先进病虫害防治技术,全面系统的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与农药化肥的使用,从而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经济,为国民提供健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