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休闲思想视角下的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探究

2020-12-10孙志智

新农民 2020年25期
关键词:宜居成都市工人

孙志智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110)

1 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并没有专门论述休闲思想的著作,但是在他整个的著作体系中的确存在着休闲思想。马克思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基础之上提出的休闲思想,而不是为了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提出阐述休闲思想,因为马克思从来没有离开过实践。从内容上讲,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第一,休闲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自由时间的支配权。马克思对自由时间有一个定义:“不被生活资料的直接生产所占去的、可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是独立于直接生产的劳动时间的,用来休息和娱乐以及学习、教育、提升自我等智力活动的时间,是可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时间。显然,自由时间注定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迫出卖自己的自由时间,工人失去了劳动的自由支配权,劳动与自由时间表现出一种对抗的关系。“‘自由’工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自愿地,也就是说,才会在社会条件的逼迫下,按照自己的日常生活资料的价格出卖自己一生的全部能动时间,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本身,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自己的长子继承权。”资本家通过无限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人的非劳动时间也就必然被极大地压缩减少,甚至连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用于自由活动的自由时间就更无从变起了。马克思认为,工人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来争取自己的自由时间,迫使资本家让步。历史也证明了,工人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斗争,才使工人的工作日制度从12h向10h转化,再到争取8h工作日制。必须,工人阶级必然联合起来,开始阶级斗争,实现自身劳动与自由时间的统一。

第二,休闲的必要条件是消费能力和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劳动能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能力,但是消费能力实质上也是一种基本的个人能力。人通过“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发展自己的身体,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消费形式,发展出智力、体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个人才能。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大部分只能够满足其生活必须品的需要,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的工资增长趋势和幅度并不会因此同步,反而远远落后前者,导致工人的消费能力并不会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提升,反而是下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高涨时期,生活必须品的价格下降,工人的工资相对来说会有所提高,工人在自由时间里可以有相对较好的休闲生活,可以享受以往不能涉及的领域,个人消费丰富,所以,这段时间是工人生活状况的最好的时期。但这这一时期并不会持续,这种丰富的休闲生活是暂时的。当高涨时期过去以后,工人又会回到过去的贫困生活中去,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消费本质在于维持自己的生命,维持资本的生命,消费和休闲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个人消费一方面保证他们维持自己和再生产自己,另一方面通过生活资料的耗费来保证他们不停重新出现在劳动市场上。”由于消费能力和个人才能受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工人除了劳动时间之外的自由时间内只能进行不充分的休闲和娱乐。酗酒和纵欲等方式成为了工人阶级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还是处于较低层次和被动层次。马克思认为:“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虽然香槟酒的生产是‘生产劳动’,而音乐的生产是非生产劳动。”所以,休闲必须以消费能力和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为必要条件,脱离低层次的休闲方式,追求高尚的精神休闲,促进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

第三,休闲的理想状态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质内容,“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个体的自由发展并不是逻辑的推演,也不是书本里的概念,它需要空间的维度也需要时间的长度。只有占有了自由时间才能具备休闲的前提条件,一个只有劳动没有自由时间的人,只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休闲可以促进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因为休闲可以为人们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在休闲活动中不断地激发潜能,实现自我的不断提升。同时,休闲活动也可以为个性自由提供广阔空间。在异化劳动中,人们是难以具有个性的,而当人们在休闲活动中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时,每个人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自我。最后,休闲也可以丰富人的交往关系。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普遍交往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异化的交往。人们只有在休闲状态下,不再为工作,为生计而被迫交往,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打破地域、文化、职业等影响,丰富自己的交往对象,丰富自己的交往活动,最终实现普遍交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 马克思休闲思想对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启示意义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公园城市突出的是生态文明引领的新发展观,高度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彰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市委十三届三次会议做出《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决定》,委托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公园城市内涵、绝色生态价值、消费场景、城市品牌价值等8个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这些前期研究课题编制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为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谋划布局。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休闲思想对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顶层设计要遵从以人为本。《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年)》中对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进行总体的规划,结合成都市的规划,明确了成都市打造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将全面建成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规划中明确未来公园城市建设将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街区为基础,围绕人、城、境、业四个维度,构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公园城市建设的总体原则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处处围绕为“人”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基础与价值追求,马克思休闲思想也是以现实的人为基本前提,休闲的最终目标也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首先要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中首先就要考虑到“人”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成都市公园城市规划中就首先从人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基本活动出发,规划开放舒适的生活街区、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富含活力的工作场所、丰富多元的游憩体验、简约健康的出行方式、融汇古今的人文感知和特色鲜明的人文生活。围绕“公园+”模式做文章,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城市公园发挥居住、办公、休憩、旅游、休闲等功能,真正把以人为本融入公园城市的规划之中。

第二,城市建设要注重休闲宜居。成都依据前期中长远期规划,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按照沿山沿水沿绿组群发展理念推进东部新城建设,彻底转变成都传统的“两城夹一城”的城市格局,跨越龙泉山,向东突围,形成“一山连两翼”的大格局。过去成都市的发展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宜居生态环境的构造,虽然成都以休闲之都被世人所熟知,但是按照马克思休闲思想对休闲的阐述,成都市休闲仍然处在较为低级的阶段,还需要向更高的层次提升,所以,成都市可以借助公园城市建设的契机,围绕公园城市建设,大力建设美丽宜居的、提升休闲层次的设施、景观、建筑等。成都市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理念,规划建设世界最长的天府绿道体系,转变过去“在社区中建公园”旧做法,形成“在公园中建社区”的新理念,营造环境宜人、亲近自然、全龄友好的社区环境;规划建设天府锦城、天府艺术中心体现成都文化的地标建筑;建设公园书店、社区书店,方便居民就近阅读学习,为公园城市注入文化魅力;发动社区、居住小区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实现公园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只有亲身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现休闲的高层次价值,在休闲中实现个人自我提升、自我发展。

第三,社会保障要争取自由时间。成都市打造公园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生态良好、美丽宜居、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城市,马克思认为休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休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公园城市建设正是符合这种趋势。马克思认为人们获取休闲的前提是要获得自由时间,没有自由时间,休闲无从谈起。因此,成都市公园建设要体现休闲的价值,那么就必须首先为市民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城市的发展不能以剥夺人的自由时间为代价。政府应该通过逐步减少工作日来保障市民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现五天半工作制,也开始尝试实现五天工作日制;通过法律等手段保障员工的法定工作时长、假期不被非法侵害;大力发展高科技、“互联网+”、工人智能等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性劳动,增加员工的自由时间。只有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才能在工作之余进行休闲活动,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的休闲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宜居成都市工人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宜居星球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