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川方言亲属称谓探析

2020-12-10

关键词:姻亲临川方言

刘 毅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亲属称谓是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而得来的名称,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当然也体现了家族成员之间交际礼俗。不同的语言包括方言都有自成体系的亲属称谓系统。

临川地处赣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汉语方言指的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又叫“地方话”。陈昌仪先生认为江西省内赣方言可分为五个片,临川方言就属于其中的抚州片,其分布区域在抚州市所辖的11县(区)。

近年来,学界对多种方言的亲属称谓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但关于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研究,迄今尚未见专论。本文拟就抚州各县(区)的城关镇为调查点,以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对抚州地区方言亲属称谓做调查分析,以探究临川方言的形式特点及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

1 临川方言亲属称谓概述

亲属称谓是亲属关系的真实反映。任何语言包括方言都有自己的亲属称谓系统。临川方言也不例外。在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里,不管是直系、旁系,还是血亲、外亲、姻亲,只要有亲属关系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称谓词称呼彼此,称呼他人。

本文将对抚州11个县(区)的38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核心亲属称谓分成长辈、平辈、晚辈三个子系统,并采用背称、面称的方式,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

1.1 长辈

根据使用频率,选取上至三辈,下至二辈,包括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亲、父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还有姻亲称谓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共22个称谓词进行描述(参见表1)。

表1 临川方言长辈亲属称谓

续表

普通话面 称背 称姑父姑父、贺姑爷/姑爷姑父、贺姑爷/姑爷舅舅母舅、舅舅母舅、舅舅舅妈霞[xa]妗、妗妗、母妗舅妈、妗妗、母妗姨妈贺姨、贺娘/阿姨、大姨/姨姨、小姨贺姨、贺娘/阿姨、大姨/姨姨、小姨姨父姨父、贺爷/姨夫姨父、贺爷/姨夫公公爸爸、公呃、呀呀公公、哈公、前头人、公纳兹婆婆姆妈、公婆、伊诶、妈家妈子、婆纳兹、婆、哈婆、家娘岳父爸爸、爸(爷)、呀呀丈人公、额爷、丈公岳母姆妈、伊诶丈人婆、丈母娘、丈婆、额姆

说明:1.有些称谓无相应汉字,用音近汉字代替;2.长于父母的姊妹及其配偶,称谓前加词缀“贺”表示,如“贺姨”“贺姑”“贺姑爷”。

1.2 平辈

平辈里包含了自己及配偶的兄弟姐妹等18个称谓(参见表2)。

表2 临川方言平辈亲属称谓

说明:1.比自己年长的都称“哥”“姐”,比自己年幼的都称名字;2.丈夫、妻子都是随自己面称对方兄弟姐妹;3.背称时也常会在称谓前加“我”,如“我霞叔”“我姐”“我弟”等;4.亲属称谓中比较固定的前缀“霞”“贺”构成的称谓词一般用于姻亲亲属称谓的背称;5.无相应汉字,用“□”表示,后附国际音标。

1.3 晚辈

晚辈即子孙辈,包括子女及兄弟姐妹的子女等8个称谓(参见表3)。

表3 临川方言晚辈亲属称谓词

说明:长辈对晚辈的面称都是直呼其名(或昵称),背称多用亲属称谓来称呼。

2 临川方言亲属称谓形式特点

亲属称谓在汉语词汇大家庭里是基本词汇成员之一,使用频率高、稳定性强。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种类繁多、分类细致,在形式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性特征。

2.1 语音特点

罗常培先生曾对临川话表现出极大兴趣,认为它在南方语言系统中发音独特,称之为“临川音系”。临川方言是赣方言的代表性方言之一,有“中古语音活化石”的特质[2]。

临川方言亲属称谓在语音方面的特征十分鲜明。声母上体现了本区域声母最突出的共同特征,一是,透定二母开口一等韵字读[x](霞[xa]伯、霞□[k‘ɛu]);二是,知母读[t‘](侄[t‘i]子、丈[t‘ɑŋ]人公),还可读[ts‘](丈[ts‘ɑŋ]人婆);其他如精组逢细音读[t‘](如母舅[t‘iou]);泥母细音读[](如娘[oŋ])等等。本区域韵母数量较多,均在60至70个以上。有些韵母是普通话没有的,例如崽、妹[oi]、霞□[ɛu]、儿[]、娘[ioŋ]等,而且还保留了有别于其他赣语片特征的鼻韵尾[m],如婶婶[im]。临川方言各地声调一致性最强,有7个调类,平、去、入各分阴阳,上声一个调类。

2.2 构词特点

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的构词方式有单纯词、合成词两种类型。单纯词数量少,如“叔、仔、女、郎”。合成词有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三种,也是最主要的构词方式。其中,复合式的偏正型构词量最多,如“希公、姑姐、霞妗、妹郎”等。其次是附加式,它分前加型与后加型。第一种即前加词缀或是排行加称谓,如“阿公、老婆、霞伯、贺姨、大伯、三姨、细母舅”;第二种即词根加后缀,如“婶仂、外孙子、公呃、媳妇仔、女纳兹”。重叠式构词最少,如“爹爹、舅舅、姑姑”等。

亲属称谓词形以双音节词为主,三音节、单音节的称谓词都不多,只有少数几个,而且都是背称。(见上表1、2、3)

2.3 语用特点

通过对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的分析可以看出,抚州市各地的方言亲属称谓虽有一些差异,但总体来说,保持了较强的一致性。长辈、平辈、晚辈的称谓各地基本相同,有的甚至高度一致,呈现出形同、义同的特点。即使个别称谓词形有差异,也只是词缀略有不同,如“阿婆—艾婆”“娘诶—娘呃”等;再就是调值各地有些不一样,例如“贺姑”的“贺 [xo]”,临川读[xo31],黎川读[xo13]。

临川方言亲属称谓有面称、背称两个系统。面称是对听话人当面的称谓。背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不用于当面的称谓,如大伯子、小姑子等”,是向他人介绍被称呼人与说话人亲属关系的一种固定的称谓。

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的面称、背称有自身特点。一是面称、背称都有,且词形相同,如长辈的面称及背称都按亲属称谓称呼。二是有面称、背称,但不一致。如同为长辈称谓但属于姻亲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的背称与面称就完全不同。三是有背称,无面称。平辈称谓里的弟弟、妹妹及其配偶与晚辈称谓,都没有面称,皆以名字或昵称、小名来称呼;丈夫及妻子的兄弟姐妹的称谓也没有面称,视年纪长幼称呼“哥、姐”或名字,但却有标明不同身份的背称,如“姑姐”“姨姐”“霞叔”“霞□”等。

由此可见,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的背称多于面称,呈现不平衡的状态。面称不仅能表现亲属关系,同时也能反映说话人的感情亲疏及话语态度,背称更重要的是显示亲属关系与身份。

3 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亲属称谓不仅能反映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也能体现一定地域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非常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规范,明确家庭成员之间的内外有别、长幼有序、亲疏远近、男女不同的秩序[3]。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在临川方言亲属称谓中也有体现。

3.1 男女有别、长幼有序

临川方言的亲属称谓对性别区分严格。男性女性有相对应的称呼,没有混用的,尤其是背称。如称呼孩子,儿子为“仔”,女儿为“女”;称母亲的兄弟为“母舅”,母亲的姐妹为“姨”;妻子的兄弟称“霞□[xa k‘ɛu]”,妻子的姊妹称“姨姐”。

其次,对长幼的区分也相当细致,不同辈分的差别一目了然。上面3个表格就体现了层次非常清晰的祖、父、子、孙辈关系,并且对同一辈分的长幼区别也十分明显,如父亲的兄弟,“哥哥”称“大伯”,“弟弟”称“叔叔”;又如母亲的姊妹,比母亲大的称“贺姨”,比母亲小的称“阿姨、小姨”。

3.2 脉系分明、亲疏不同

亲属关系非常复杂。脉系分明是临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之一。一般来说,亲属关系分为二大类:血亲与姻亲。血亲分宗亲与外亲,宗亲又分直系和旁系。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称谓。以父系宗亲为例,直系的兄弟姐妹称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父亲兄弟的子女是旁系,称呼时要加“堂”来定性,如“堂哥、堂姐”等。母亲兄弟姊妹是外亲,其子女称谓加“表”以示区别,如“表弟、表妹”等。同为表亲,又分姑表和姨表。

受内外有别传统文化影响,父系和母系的亲属称谓在临川方言里区分明显,亲疏关系也显而易见。例如孙辈称谓,儿子的子女称“孙子、孙女”,女儿的子女称“外孙、外孙女”,表示宗亲和外戚有别;又如父母称谓,面称、背称都一致;可是姻亲“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称谓的背称与面称是不同的,面称时随子女,背称则完全不同。正所谓内亲外亲不同,血亲姻亲分明。

3.3 父系为中心的宗族观

中国传统宗法观念强调男尊女卑,强调血缘纽带。以父亲为中轴线构成整个亲属称谓系统及对应的称谓[4],表现在临川方言亲属称谓上,母系亲属称谓比父系亲属称谓要少;同为兄弟,父亲的兄弟分别有固定的词来指称,如“大伯”与“叔叔”;母亲的哥哥与弟弟却没有固定称谓加以区别,一概以“母舅”称之;丈夫的兄弟,“兄”称“霞伯”,“弟”叫“霞叔”;妻子兄弟的称谓同样不分大小,统一用“霞□[kɛu]”表述,只是用前加“大、二、细”的排行以示区别。

3.4 称谓的发展变化

罗湘英说:“亲属称谓是文化和时代的方向标,考察亲属称谓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5]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调整,婚育观的转变,家族规模缩小,亲属关系也越来越简化,有些已不为新一代所熟知,日常使用最多的限于家庭内部和近亲属称谓词[6]。一些关系较远的称谓日渐淡薄,同父母兄弟姐妹减少,与堂兄妹、表兄妹关系变得亲密,于是在称谓上会省略“堂”“表”字眼,不再进行严格的区分。

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也使有些亲属称谓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普通话靠拢。尤其是对父母的称谓,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大都称为“爸爸、妈妈”,不再用“姆妈、爹爹”,还有的面称背称都是直呼“老爷”“老娘”。

部分亲属称谓词在社会交往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泛化,主要表现在对非亲属关系的对象使用亲属称谓。出于礼貌,在与他人交往时,也会使用一定的亲属称谓词。如,跟祖父母辈年纪相仿的,称“爷爷、奶奶”,比父母年长的称“伯父、伯母”,比自己年纪大的称“哥哥、姐姐”等。

4 结语

亲属称谓是亲属群体的语言符号,它用于表示人们的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及亲疏关系,对亲属成员而言它具有凝聚人心、明长幼之序和区分人们的辈分、等级及地位之功效[7]。方言亲属称谓保留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出不同宗法制度和人伦观念及其对语言的影响[8]。临川方言亲属称谓是展示临川文化特征的一扇重要窗口。研究临川方言亲属称谓,可以揭示在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亲属称谓所呈现出的独特形态。

猜你喜欢

姻亲临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乡情戚谊:从《吉安清水刘氏八修族谱》中的商人传记谈起
临川四梦(乡音版)
一个满族家庭的生存理性
亲属关系、平等与阶序
临川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