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的那些事儿

2020-12-09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陆羽神农饮茶

茶是一壶清新香润的玉液琼浆,似从那九天而来,化为甘露安抚人心。泉水中舞动的嫩芽,舒展着碧绿多姿的身躯,翠玉的精灵在沸水中轻舞,散发着它与生俱来的自然芳香。轻轻呷上一口,那抹清香在齿间流淌,在舌中吞吐着甘醇的香味。它不似酒那般醇厚浓烈,也不似咖啡那般苦涩浓香,而是一种带有传统韵味和历经沧桑变迁的古老纯香。

【追本溯源】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原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笔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烹茶说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从外观可以看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将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经典茶书

《茶经》

[唐]陆羽

目录: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系统阐述了茶文化。他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陆羽: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名人茶事

王安石与茶

王安石与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虽然政见相左,友情却十分深厚,而且都是爱茶之人。苏轼在种茶、烹茶上造诣极深,而王安石在鉴水、品饮上略胜一筹。

王安石老年患了痰火之症,虽然每每病发时服药,却难以除根。皇帝爱惜这位老臣,让太医院的御医帮他诊断。太医详细问诊了一番,没有开药,却让王安石常饮阳羡茶,并嘱咐他须用长江瞿塘峡的水来煎烹。王安石虽然觉得纳闷,但他也是嗜茶之人,就照做了。

茶好买,但日取瞿塘峡的水却有点难办。一次,王安石得知苏轼将赴黄洲,途中会路过三峡,就慎重相托于苏轼说:“介甫十年寒窗,染成痰火之症,须得阳羡茶以中峡水烹服方能缓解。子瞻回归时,烦于瞿塘中峡舀一瓮水带回,不胜感激。”苏轼自然爽快地答应了。

几个月后,苏轼返程,因为旅途过于劳累,船经过瞿塘中峡时打了一会儿瞌睡,等一觉醒来,船已到了下峡,想起老友的数次嘱咐,赶紧在下峡舀了一瓮水。

待苏轼将水送到王府时,王安石大喜,来不及道谢就亲自取水而烹茶,邀苏轼一起细细品饮。王屏声静气品了第一口,忽然眉头微凝,问苏轼;“此水取自何处?”苏轼答:“瞿塘峡。”王又问:“可是中峡?”苏轼有点心虚,但还是强答道:“正是中峡。”

王安石摇头道:“非也,非也!此乃下峡之水。”苏轼大惊道:“三峡之水上下相连,介甫兄何以辨之,何以知此水为下峡之水?”王安石笑道:“《水经补论》上说,上峡水性太急,味浓,下峡之水太缓,味淡。唯中峡之水缓急相半,浓淡相宜,如名医所云,‘逆流回阑之水,性道倒上,故发吐痰之药用之。故中峡之水,具去痰疗疾之功。此水,茶色迟起而味淡,故知为下峡之水。”

苏轼听了王安石的话,既惭愧,又满心折服,连声谢罪致歉。

苏轼的“茶联”

苏东坡平素不讲究衣着,一日,他穿一件普通的长衫,到一个寺院里。寺院的住持大和尚并不认识他,仅说了一句:“坐。”招呼侍者:“茶。”东坡没有理他,集中精力欣赏寺内的字画去了,住持和尚见此位来客举止不凡,不由得肃然起敬,忙又道:“请坐!”忙吩咐侍者:“敬茶!”那住持和尚请教客人的姓名,得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满脸堆起笑容,恭请客人:“请上坐!”连呼侍者:“敬香茶。”当和尚请他写一对联时,东坡触景生情,挥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猜你喜欢

陆羽神农饮茶
陆羽品茶
每周至少喝3次茶更长寿
我和神农过一天
神农尝百草
不捧场的好朋友
成人每天饮多少茶叶最合适?
不灭的蓝火
入夏
神农尝百草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