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桂春:给东莞图书馆写“情书”

2020-12-09林字树

东西南北 2020年17期
关键词:鞋厂厂里东莞

林字树

他是54岁的湖北籍农民工,一直像“蜂鸟”一样悬浮在家乡湖北和打工地东莞之间,来回游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他认为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

6月底,在东莞打工的湖北人吴桂春打算回老家,临走前他去东莞图书馆退读者证,当时写下一则留言,“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

这则留言被拍下,从微信朋友圈传到豆瓣,传到微博,为人知晓。那两天时间里,他作为一个爱读书的外来民工登报登电视台,甚至因此有了一份新工作,留在了东莞。

吴桂春一直像“蜂鸟”一样悬浮在家乡湖北和打工地东莞之间,来回游荡。因家境贫寒,他辍学后务农,到县城摆早点摊,后来在机关单位的食堂找到一份后厨工作。1992年,单位改制公司,两年后吴桂春下岗。打了一段时间零工,就在一个冬天随着打工潮来到东莞,至今有17年。

12年前他开始到东莞图书馆看书,下班或工厂休息时就去。图书馆从早九点开到晚九点,他常常吃饱早饭然后在那里待一整天。

吴桂春看书很慢,十几年看了百来本书,但除了生活与工作赋予他的农民工身份,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讀者。

以下来自吴桂春的自述。

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6月底,我到东莞来的时候是打算回老家的,不准备回去也不会留那个言。3月我就向一个湖南同事打听了,他们湖南疫情不重,不受歧视。我们一直到四月五月去东莞,厂里还不要湖北人。3月初东莞鞋厂纷纷开工,没开两天,照样没单,照样放假。我给同事打电话,“哎呀开了十来天又没单了,放假啦,放假啦。”他们有些回乡,有些改行送外卖、做保安。所以四月我们那边解封了我也没有急着来。焦虑啊,但也不能怎么办,只能等待时机,又没有长翅膀飞得来。就是飞得来了,人家这边不好还是没工打。

我在东莞打工17年,今年是第6次回家过年。在家里不能出门,又没有电视看,有时到别人家去看一看,但不能天天到别人家去看。老家的房子给哥哥妹妹了,我没有房子,每次吃饭就是看自家什么堂哥什么兄弟什么长辈子辈,管他哪一家熟了我就吃哪一家,吃百家饭嘛。吃在别人家吃,睡也在别人家睡。九几年的时候就没有田了。我家几块田在公路边,后来被卖掉,只剩下一些荒田可以种。那就算了,出来在鞋厂打工还好点。

6月24日上午十点我到东莞,在鞋厂那一带转了几圈,平时这里到处都是招工的,那天连招临时工的都没有。十一点左右,我到图书馆去打算把读者证退掉。在东莞打工,平常没事做的时候我去图书馆。很不舍得啊,你没看到东莞图书馆有多厉害,一百多万册的书在里面。退证的时候,我和另一个来图书馆办证的读者聊了十几分钟历史,后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让我给图书馆写点留言。我花了几分钟想,要怎么才能既不啰嗦又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想好后我就写了: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

把自己比成自然,你就不后悔

读者证原本有100块钱押金,拿回后我就想,看来是要走了,也好做点路费。那天晴天,天气很好,和第一天来图书馆的时候一样。

我第一次去有点紧张,看到大门口有保安,怕他们要什么证件,或者要缴费,抱着这种担心的心态走进去时,他们什么都没问。图书馆里很安静,再一看,我的妈啊,这么多书,一层二层三层都是书,还包括四层,书柜上面标的有宗教、文学、医学,反正该有的都有,你不知道的也有。我就跟着那些来看书的人一起往里面走,找自己喜欢看的书。

是在2008年夏天的时候,我听人说图书馆书多,有空调——对于农民工来说,有空调的地方确实是一种享受,东莞热,我们厂里和家里常年只有电扇。每次走到那边真的就是享受感,一方面有空调凉快,最重要的还是碰到好看的书收获很大。

到过春节的时候,我没有回家过年,这里的图书馆过春节也放几天假,闭馆,所以我就办了证借了几本书,等到我把书看完了馆也开了。

反正放个把月的假,回去呢又是多花钱,在这里呢也没有什么爱好,再说东莞这边的习惯不太一样,连拜年都不兴的。所以过年好像很平常,就是放了假,人少了一点,和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就是想看什么书赶紧看,把这一个月打发掉回到厂里。

我喜欢看一些历史书,清朝、明朝,里面有提到古人的内容,一点都看不懂,不懂就干脆把它放下来,从秦汉开始,从东周列国看到秦汉再一直一直往后看,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也都看过。从刘邦、项羽一直到民国的演义都写过,写得很好。把前面看完再看后面就感觉很通了。读完一本读下一本,一整套一整套地读,越读越有滋味啊,有的还要看两遍三遍。现在再去的话要带笔记本了,这样理解更透彻。其实很多字我都看不懂,就带一个小本子记下来,回去查《新华字典》。上古中古时期的历史书看不懂的字多,看一点就觉得很累,有时候靠在椅子上就睡着了。

我不是一个从小喜欢看书的人,读到七年级的时候就不读书了。那会儿看到县城省城的高中生上山下乡,回到乡里来,农村的读一个高中有什么用呢,还不是耕田。我自己跟父母讲,不要再浪费那个钱了,如果我现在不看这么多书的话,看到别人有点文化我还有点羡慕,现在读了这些书已经不后悔了。那么多故事,其实说的都是最基本的,教人明白道理,教人怎么做人。

《中国当代小说大全》里写到我们的历史,改革开放啦包产到户啦。看到那种年代还是叹息,伤心,哎,以前的城乡区别太大,也不注重人才,太可惜了。但是呢,好像一棵树一样,一棵树不能每一根枝桠都是那么茂盛,有好的有坏的,靠东南边的叶子总是茂盛,谁叫你生在没有阳光的那一边。把自己比成自然,你就不后悔。

没什么可以给的,就尽量多省钱

退了读者证,我一整个下午都在南城转,鞋厂的工作不行了,想找点零工。一个下午都没有进展,好多店关着,贴出转让通知。我想后天就回家吧,今年54岁了,不好找工作。

2003年我随着打工潮一个人到东莞来,先到湖北人很多的桥头镇,在老乡的宿舍住了三天。每天出去找工作,那时候厂少人多,招工苛刻,超过25岁都不要的。当时我都快40岁了,怪自己年龄大,可也没办法。离了婚,但儿子还在读书需要钱,实在找不到工作回家去,可能比现在还要惨一些。后来到了南城这边的小鞋厂做杂工。小鞋厂不稳定,有时候一年要换好几个。

换过了几家厂,也搬过几次家,都是最便宜的那种,一百多块钱房租,什么也没有。我跟住的地方那些邻居也不熟,不聊天。以前还有个朋友,江西人,是个退伍军人,每个月休息的时候他都会买好菜让我去他那里一起喝酒,每个月都是这样。三年前他去世了。没有什么孤独不孤独,自己认了命,有班就好好上班,下了班就去图书馆看书,看完了回来就睡觉。

2003年刚刚到这里来,要查暂住证。那个时候厂里下班之后赶紧收拾了东西回到住的地方去,哪里还敢乱出去。现在有得玩。有時候我建议工友们去图书馆,他们都不去,说好不容易有点休息时间,要么去打麻将斗地主,要么到处去玩。我不去他们玩的地方,条件不同,有的两口子加两个小孩子在这里赚钱,当然有钱去花。我用剩下的钱全给儿子,他高中、大学成绩很好,我在外面打工很少见他,没什么可以给的,就尽量多省钱。

去年他正好到这边办事,来看了看我。可是我这里住的什么都不方便,那几天也是白天他玩他的,我上我的班,晚上一起吃饭。我们一直是那样,不太亲,有时候电话打通了也没有太多家常,我们都不太擅长表达。不过现在不同了,他去年毕业后赚钱了,今年三月四月都有寄钱给我用。有时候我看书看到有关亲情的故事,真的看得流眼泪,父子啊母女啊,因为一些原因失散多年,各有各的苦难经历,最后团聚,那样确实很感人。我喜欢在东莞,这里气候好。我一个大男人,东莞这个地方比较热,一年四季只需要穿一两件衣服,穿多了洗衣服特别麻烦。平常在鞋厂打工一个短袖两个短裤,白天就是三件衣服,用水一浸第二天揉两下就好了。如果回去的话冬季洗澡一换一大盆衣服,谁想洗,就凭这点洗衣服的事我都不想回家。但是也没有把东莞住的地方当家,顺其自然吧,打工能打到什么时候就打到什么时候,不能再打了就回老家。

书能明理,是给自己的

退证那天找了一天没找到工作,第二天继续去找。走到南城银丰路附近的时候,一个记者打电话来说要采访我。到了下午,人社局(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来电话了。

人社局给我打了三次电话,第一次还有点意外,第二次问我对职业有什么想法,我说可以去做保安,可以干力气活,只是想离图书馆近一点。晚上八点,第三次来电话,跟我说匹配到了一个,到附近物业做绿化。面试了之后就入职了,大公司的宿舍有空调,又有电视。公司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还是住宿舍,三个人一间的。下了班,我想往后的话可以找人聊聊天,热闹一点。

我在图书馆看书,没有想过靠它改变什么。也不完全是要去弥补小时候没读书的遗憾,只不过是打工在外有这么个条件,图书馆又有空调很舒服。厂里不比公务员,有活的时候往死里加班,没事做的时候放个把星期的假。这样去兼零职很难找,万一刚找到一个零职厂里又有单子来,就不好。所以就顺其自然,有单的时候就加班,没单的时候就休息。不必要去兼零职,赚了钱还是辛苦,该休息还是休息,多赚了两个钱也发不了财,何必那么累呢。想通了的话,在厂里打工的心态其实跟农民种田是一样的,谁知道今年有没有洪水,谁知道今年下不下雨,收成要看一年,不看一日两日。

像今年,最大的损失可能不是农民,16年考大学的那批人找工作也很难。这是我说的一个人的命运,刚好被他撞到了,谁知道呢。对于命运应该想通,顺从,是天意。《三国演义》里面刘备二顾茅庐碰到崔州平,崔州平说,历史更迭是有规律的,人再强也没用的,“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你不认命又能怎么样,比诸葛亮还行吗?想不通就是烦恼。我只是看了几本书,也不是有很高的文凭。记者们问我看书的快乐和满足在于什么地方,我也说不清,也没有思考过这件事情。我一直觉得看书是件实用性不那么强的事,平时在图书馆只是自己慢慢看,也没有和人讨论,也没什么看得特别激动的时候。只不过看的时候想里面的道理,越想越觉得深奥,越想看更多。所以我说“书能明理”,看书就是明白一些道理,是给自己的。

现在再看这件事呢,虽然一开始觉得突然,但也像历史故事一样背后有必然性。有个记者采访的时候问我,当这个网红是什么感觉?我说网红就是一阵风,还得靠劳动。

(林子健荐自GQ报道)

猜你喜欢

鞋厂厂里东莞
东莞,东莞
莞香
外贸鞋卖3.5元一双
基因工程菌有什么本领?
倪进明
2018年广东东莞荔枝收成看好
俄媒:火灾造成7名中国人死亡的鞋厂房东已被软禁
情侣偷鞋被抓:为筹钱办“体面婚礼”
生意太差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