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用走向言语思维

2020-12-09徐德湖

师道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语义言语语言

徐德湖

几十年语文生涯,历经坎坷;所犯过错,不可量计。内心之困惑,思虑之堵塞,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穷则思变,过而能改,然则不免焦思苦想,吟咏叹息。三十多年求索,读写行思,虽酷暑穷冬,亦未尝稍有懈怠。行途之迷离、之曲折、之阻隔,难以言尽。所幸者,多聆听乡贤前辈教导,又得众教授名家点拨,加之经典名作阅读,谆谆之言犹在耳际,灼灼之见启人心智,故似有茅塞顿开之感,豁然开朗之悟。而今躬身以自省,溯本以求源,只期在开往昔所未知,行往昔所不能。

一、体悟言语与思维的关系

1. 教学困惑:高耗低效。上世纪末,我们注重知识教学,语法知识可谓全面,文体常识也一应俱全;新世纪初,强调语感教学,重视体验感悟;新课改以来,又突出语用教学。虽然改革成果明显,可仍不尽人意。学生读过许多内容精深、文字精美、艺术精湛的文章,可不少学生读写能力并未达标。他们背诵古典诗歌百首以上,写作中却很少引用;识记过大量词汇,作文却词汇贫乏。如王荣生教授所言,一个比喻,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还是学不透。语文教学之艰难,令人困惑。

2. 价值追求:求真至真。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感悟,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求真。语文教学需要探究语文课程的真实、真知、真理,探索语文课程的本质,追索语文教育的真谛。做为语文教师当广闻博览,日有所学,日有所教,日有所思,日有所得,日日有更新,日日有进步;当术业有专攻,追求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和理论修养,努力实践与反思,获取真体验、真感悟、真道理,将书本知识、他人经验,提炼融合为自己的真知灼见和教学艺术。2015年我曾对自己语用教学经验作过概括:言语交流系人类生存所需,说与听、写与读,皆语言文字运用。汉语言文字之中,蕴含民族之知识智慧、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文化。语言之局限、世界之复杂、人生之差异,乃言语痛苦之根,亦言语艺术之源。语文教学之根本为语用,读写乃其独当之任。读即语言运用之理解,写即运用语言之表达;读即言语智慧之汲取,写即言语智慧之发挥;读即言语生命之滋养,写即言语生命之张扬。读与写理当相辅而相成,同生而共长。可我的语用教学,主要还停留在言语结果的研究,未能自觉深入言语生成的心理探索。

3. 全新概念:言语思维。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张秋玲教授,在《中学语文教学》第3期发表《言语思维: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这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言语思维”,这个本应该属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2018年张教授又在《课程·教材·教法》第1期,发表《语文课程核心价值审辩》。作者认为,言语思维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对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认知,迫切需要由语用发展至言语思维。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历经、经验与困惑,使我觉得心头一亮,语文教学确实应该由语用走向言语思维。于是我抓紧阅读相关论著十几部,努力探索、体悟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我逐渐了解,言语与思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具有完全不同的发生源,不同步在一条重合线上发展,且二者发展的前后、快慢、程度也沒有任何关联性,在漫长的岁月里总是按照不同的路径各自发展。维果茨基把言语与思维的关系形象地描述成两个相交的圆,而这个相交、重合的部分就是言语思维。言语思维是人的心理机能,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思维寻找契合心意的语言,生成一定语境下可供阅读的言语形式。正是言语思维把人们由言不尽意的苦恼,摆渡到意以言尽的理想境界。

这曾使我想起很多中国古典诗话方面的故事。如传说宋代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曾颇费踌躇。他在经营“绿”这个意象时,起先想到“过”“入”“满”等十几个词语,都不如意;直至寻到“绿”字,才觉得境界全出。因为“到”“入”等词,相比于“绿”,都显得有些抽象,因而感觉言不尽意。而“绿”字,既富于色彩和形象,且化静为动,仿佛春风把江南大地染成新绿,而一派生机,从而真切传达出春回江南之大美景象。这说明当诗人的具象思维只有与“绿”融合时,心意才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来。这就是言语思维的过程,传达出来的心意就是言语思维的内容。

还有唐代诗人贾岛创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也曾为究竟用“推”,还是“敲”,而苦苦沉吟。后得韩愈指点,确定为“敲”。为什么呢?“推”,一次性动作,显得急切、粗鲁;“敲”,多次动作,显得舒缓、优雅。“推”,声音嘶哑;“敲”,声音圆润,有节奏感。“推”,侧重表现动作,缺乏想象空间;“敲”,侧重传达声音,不仅留有期待,还更能衬托夜之宁静。“推敲”的过程,是比较思维的过程。“敲”是思维的结果,它创造出了安静、闲适、自在的意境,契合了诗人追求的审美心意,才最终完成了表达。它经历了由“意”到“象”到“词”的反复推敲的言语思维过程。

这表明,思想与词语确实并不具有天赋的直接联系,它们的联系是在思想与词语发展的进程中发生、改变和发展的。语言并不像镜子一样简单地反映思想的结构,也不像穿件衣服一样穿到思想身上去,而是一个运动着的过程。而在思想走向语言,语言走向思想的过程中,彼此都可能发生改变。当思维提取不到适宜的语言,思想就难以传达。正如维果茨基所说:“我忘记了我想说的词,无形的思想也将返回阴影的殿堂。”所以朱光潜说,“思想就是使用语言”。作为动词的思想,是指思想行为,也就是思维活动;而作为名词的思想,是思想行为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思维的内容。思维不能凭空进行,需要依傍语言;思维寻找到契合心意的语言,把思想行为转化为思想结果,才能实现思想。可见言语思维是最核心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需要由语用走向言语思维。

二、追求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那么,思维又是如何寻找语言,生成一定语境下可供阅读的言语形式的呢?这显然还需要探究言语生成心理机制,向着言语思维的更深处漫溯。

1. 理论阅读:寻找真谛。为了寻找言语思维的教学真谛,深化语用教学研究,我一如既往,不舍昼夜地阅读专著三十多部,包括语用学、语篇学、语体学、文体学、语境学、语义学、修辞学等。系统的阅读,不断充实着我的理论基础,深化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如语境学告诉我们,写作就是创建语境。词句的含义是语境赋予的,是由上下文建构的。朱自清《背影》的最后一段,品读“晶莹的泪光”的内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语境关联与推理展开品读,关联一、二两句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父亲的老境颓唐,学生品到了伤感;关联三、四两句“自然情不能自已”“自然要发之于外”,学生品到了同情和理解;关联第五句“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学生从“我的不好”,品到了后悔,从两个“惦记”品到了感激;关联第六句父亲所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的身体状况,品到了愧疚、担忧;关联最后一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学生品到深切的思念。学生由此读出了“晶莹的泪光”中,蕴含着的丰富、复杂的情感。

2. 视界敞开:思维路径。在这个过程中,《神经语言学》(王德春等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版)和《高等写作学引论》和《高等写作学思维训练教程》(马正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使我获得了视界敞开。《神经语言学》认为,一个语句的生成,需要经历“言语表述动机—语义初迹—内部语言—外部语言”这些阶段。“语义初迹”就是表达动机、表达之“意”下的某种意思网络,它是包含潜在语义及其关系的,非线性的多维语义图景。“内部语言”是在语义初迹基础上语词化的语义流。这是一种为自己的,自明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谓语化、简略化的语法和语义结构。维果茨基研究内部语言的语义特征,发现它的一个词的意思比意义动态性更强更宽广,往往能表达全部的思想和感受。这是别人无法理解的“成语”。外部语言是为他人的,感人、明人、服人的语言。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对内部语言的语义进行语境化扩展,生成可供阅读的外部语言,以实现交际意图的过程,这也就是言语思维的过程。其表达出来的思想的结果,也必然是言语思维的内容,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思想内容。

因为外部语言是由内部语言的语义扩展生成,所以内部语言的语义就必然保留在外部语言之中,成为外部语言的基本语义,或者说句旨、段旨、篇旨。因而言语生成中,言语主体总是围绕语句、段落、篇章的基本语义,选择与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等,相同、相近、相似的文章因素,如文章材料、结构单元、语句、词汇等,进行谋篇、结构、造语,就像绘画渲染一样重复强化,以增强言语表达的感染力、说服力、说明力。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作者要传达的基本意义是,钱塘湖早春生机勃发,令人喜爱。诗人先写孤山寺北至贾亭西一带,冰雪消融,春水泱泱,倒映云天。然后择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叠加组合,渲染强化。最后又将空间拓展到湖东沙堤,绿杨成阴。如此以少总多,更显整个西湖早春生意盎然,饱含喜爱之情。

3. 打造课例:课堂实证。我的理论阅读,是为了燃亮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又是为了着力摸索言语思维规律,及其教学策略。经过反复磨炼,我打造一系列整篇教学的成功课例。通过对这些课例的再研究,我们初步提炼了言语思维的教学策略,如因文悟道,还原言语思维内容;因道解文,还原言语思维过程;品析思路,感受言语思维方法;揣摩比较,理解言语思维原理;品读形式,渗透言语思维规律等。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我问学生,元方最自然、简洁的回答,可以是怎样的?“不在”;哪原文中元方话语多余的回答,有什么意图呢?学生经过思考醒悟过来,这样的回答,还解释了父亲“舍去”理由,并包含了对友人不守信用的委婉批评。杨绛《老王》的开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我坐”,看似冗余,能否删去呢?学生发现,这样写有意突出了“我”和老王,身份不同,地位有别。通过诸如此类的言语现象、言语形式的品读,学生可以学会自觉品析话语冗余信息中的言外之意,从而习得这种言语思维规律。

三、描绘理想与未来的图画

1. 刷新视野:思维路径。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说:“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这句话触发了我深深的思索。想清楚才能写清楚,会想才会写。会想,要学会思维方法;会写,要学会语用方法。语用方法见之于显性的言语形式,是言语形式上如何“用”;语用的思维方法则是隐性的心理过程。那么语用过程中到底又是如何“想”的呢?

根据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和《高等写作学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基本语义的行文展开,有着多种多样的、不同層级的复杂的思维路径,这样文本便成了语用和思维的二重结构。文本展开总是通过各种思维路径,对主旨的渲染和强化。这就再次刷新了我的理论视野,进一步激活了我的实践经验。比如文学创作中离不开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联想思维。联想又大致分为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追忆联想、因果联想、递进联想、连锁联想、推测联想。其中的相似联想,又可分为他相似联想和自相似联想。他相似联想,又可分为物与人的相似联想,如托物言志;古与今的相似联想,如借古讽今;人与人的相似联想,如鲁迅《故乡》闰土与杨二嫂,作者通过他们破产的相似性,揭示了中国社会衰败的广泛性;还有事与事的相似,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家事与国事的相似。而自相似又可分为精神自相似,如人物行为细节与其性格的相似;环境自相似,如契诃夫《变色龙》市场广场及其商店和饭馆的环境与沙俄社会民生凋敝的环境相似等。教学中要通过显性的言语形式和言语规律,还原隐性的言语思维过程,才能更贴近言语生成的实际。

语句、语段、篇章的展开,各有其思维路径。如比喻句、拟人句、通感句、类比句,都要运用相似联想,这既是思维方法,也是思维路径。再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文章的第一部分的几个语段,为了渲染强化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黑暗和悲惨,列举德、俄、法、英等多国强占中国领土,运用了铺陈展开的思维路径。再从全文角度看,这是运用逻辑化背景分析展开的思维路径,目的是衬托邓稼先对民族自立的重大贡献。不同体裁的文章基本语义的展开,又有各自特点的思维路径。如抒情文行文思维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某种独特的感情、艺术感觉、艺术意境的重复与渲染。其主要思维路径,如选择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或景物(意象)展开;抓住某种独特的感觉、气息、韵律展开;抓住某种具有张力性的情绪展开。等等。如教学《蒹葭》,先引导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蒹葭、霜露、秋水等营造的氛围,感受全诗萧索、凄清气息;再从空间上想象主人公在蒹葭丛中,漫长、艰险、曲折的道路上,“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复追寻,伊人却总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体会其追寻的艰难,感受全诗可望而不可即的张力情绪;接着品读白露“为霜”“未■”“未已”,感受时间的漫长;在此基础上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其惆怅、失落而又执着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重章叠句以及双声、叠韵词语,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回旋荡漾的忧伤韵律,缠绵不绝的惆怅情绪,从而深入诗歌意境,并其理解重复渲染的表达作用。

2. 二重阅读:语用语维。在不断深入的研究过程中,我学会了自觉增加思维角度,努力揣摩作者的思维路径,从语用和思维的二重结构解读文本。比如叶圣陶《苏州园林》的写作思路,我们一般都是让学生理解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的结构,即先总说“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总体特征,接着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分别展开说明;然后再从角落、门窗、色彩等次要方面补充说明。如果能同时带着学生从思维路径分析,就可以将文本看得更加透彻。首先是自相似的立意思维路径,就是从上述的苏州园林每个局部看,都是完美的图画;再看苏州的各处园林,也都有这个特点。于是通过自相似综合,概括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使浏览者无论从那个点上看,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文章立意,它是文章的基本语义,是文章成长的基因。再探讨基本语义扩展的思维路径,即作者从苏州园林空间构成的组成部分,具体分析说明,不断重复渲染总体特征,让读者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从而信服作者的观点,并获得审美享受。这种空间构成分析,当然这也可以是文本局部展开的思维路径,如“假山池沼的配合”,其空间构成成分,主要包括假山、竹子花木、池沼、河道、桥梁等。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展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这一局部基本语义。在这样的研讨过程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习得文章立意,行文展开的思维路径,并在仿写中内化为言语思维图式。

3. 模型建构:读写一体。如何才能让言語思维教学研究,形成具有实操性,可以推而广之的成果,实现从语用走向言语思维?这需要建构基于发展言语思维的读写模型。比如建构“异中求同”的散文阅读模型,阅读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引导学生从空间构成的不同的景、物、人、事中,发现共同点,那就是都“使人动情”,从而把握散文的情感线索,感悟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景角度多变,但不变的是:仰望、俯视,近看、远眺,处处都是美;四时、朝暮时时都有美,动景、静景样样都是美。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作者神聚于美,而从不同角度重复渲染的笔法。读写模型建构的主要内容是,抓住基本语义,揣摩文本思路,描绘思维导图,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组织群文阅读,注重读写隐显结合,提炼言语思维规律,揣摩言语思维原理等,从文本中习得立意、谋篇、构段、造语等各种言语生成的思维路径,拓展、丰富学生的言语思维图式,实现读写一体,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青阳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语义言语语言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