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力并举,助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

2020-12-09姚维

参花(上) 2020年12期

摘要: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于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目标,需要各方配合,多管齐下,要做到在共谋供给上合力,在保障供给上给力,在推动供给上加力,在促进供给上聚力,在完善供给上添力。

关键词:五力并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精准供给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建服务型政府,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需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则是实现有的放矢,从常规服务上达到目标、内容和效益等更高提升的新举措,对于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际意义讲,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将更接地气,更迎合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具价值。如何实现这一惠民目标,五力并举,多举措下,必将助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

一、各级主管部门重视,统一认识,在共谋供给上合力

1.重视显责任,敢担当才有作为。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各级主管部门,从市、县到镇、街、村,在具体的实施中都有关联,都有相应的职责,缺少中间的任何一环,都不能顺利实现精准供给的目标,这里各级领导的作用不容忽视,虽是老生常谈,却具有实际意义。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基础上的一次升华,其要求更高,任务更重,特别是农村群众对其期望值更大,它更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所以,各级领导要特别重视,要将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各级相关部门领导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中,要正视自己的位置和责任,重视就要付诸行动,敢担当不推诿,真正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而有所作为。

2.认识是态度,做实事方创业绩。各级领导如果没有从更高意义上去认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深远意义,而去奢谈重视是不现实的,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并不只是为农村群众提供文化娱乐生活,它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联结着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项具体而扎实的工作。而其“精准”二字更是蕴含着内容、形式及服务对象等丰富内容的相关要求。统一认识,就是要看到这项惠民工程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又要认识到自己及所在部门在实施这项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及应担当的职责,认识统一,态度端正,工作也就有了方向,更有了工作的无穷动力,从而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在共同谋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中形成合力。

二、政府主导,职责分明,在保障供给上给力

1.主导是方向,登高呼引领目标。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的性质决定着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政府起着首要的作用,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提供者,处于主导地位。主导作用的意义,首先体现在保障供给上,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从主要层面看,也就是政府买单,为农村群众提供大众欢迎的高品位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主导作用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中正确方向的把握上,这起着引领的作用,必须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再次,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相关组织及人事安排的调控上,以确保有一批德才兼备、事业性强的人在这项工作中出谋出力。

2.职责系使命,勇实践敢担风险。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牵涉到的工作方方面面,政府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至关重要。职责分明,是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的灵活体现,而保障供给的规范、持续和稳定,是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的重中之重。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在繁杂的工作面前,政府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要有清醒的认识。职责分明,正是在理性把握上的正确实施,做该做的工作,担必要的风险,职责分明,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更好地行使职能,勇担责任。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中,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供给的保障上,解除后顾之忧,让政府每一位分管同志,在具体工作中勇于实践,务实创业,甘于奉献,将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好,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中真正给力。

三、创新模式,广开渠道,在推动供给上加力

1.创新求发展,广开思路前景开阔。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关键是确保供给的畅通,而供给的畅通直接体现在财政的保障上。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决定了当地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中所担负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具体供给的模式上,也就是政府壟断型供给模式,这是一种开始时普遍施行的模式,然而,各地经济的差异,以及农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多样需求,显示着政府垄断型供给模式的局限性。要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顺利实施,必须创新服务供给模式,除了政府的单一供给模式外,广开思路,寻求多元的供给模式,从全局上切实考虑农民的需求及地区差异,创新服务供给模式,达到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法的目的。

2.保障添活力,多渠道开源集资。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其最大意义在于打破政府垄断型供给模式,在政府供给模式的基础上,寻求灵活多元的供给模式,如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由市场来调节服务的供需关系,以及社会自愿供给模式,由社会各方力量自愿赞助来实现精准供给的目标,拓宽多元的供给模式,才能在保障上活力四射。拓宽多元的供给模式,就是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中的资金问题,除了政府以外,要多渠道开源集资,积极创造条件,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为商业性供给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真正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社会化,将非政府的社会化主体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过程中来,为有效助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加力。

四、城乡联动,资源共享,在促进供给上聚力

1.联动振声势,聚众力共赢可图。为有效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必须城乡联动,相互配合。相对而言,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要优于农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先决条件,无论在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地方。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交融发展已成趋势,城市和农村不是相互割裂的板块,而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形成城乡互动融合的发展态势。城乡联动,气势壮人,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造势助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联动力量的聚集,不但保证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有效实施,更促进了城乡间公共文化服务的繁荣发展,达到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利益共赢的理想局面。

2.共享彰利益,集资源同创事业。实现城乡联动,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的效益,共享也就彰显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利益,特别是更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实施。实现资源共享,就是要集城乡的优势资源,城市和乡村虽然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但城市和乡村都具备自身的优势资源,而这些资源不是互相排斥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可以形成互补,在集优势资源共享下,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联动,资源共享,实现了一个保障供给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供给,减少供给损失,提高供给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促进供给上聚力,必将书写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篇章。

五、丰富内容,服务需求,在完善供给上添力

1.内容接地气,精气神凸现主题。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从精准的要求出发,内容是个重要方面,它既要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又要紧扣乡土特色,所以,内容接地气是最通俗实际的反映。内容接地气,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反映当地的民風民俗,从中展现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抒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豪迈气概和独特气质,以及热爱家乡憧憬美好未来的神采。特别要着力表现农民的精气神,以此彰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不凡主题。内容接地气、有精气神反映的是农民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内容就是要立足于农民日常的生活,农民的休闲娱乐,他们的所思所求和所盼。接地气的意义在于,最平常无奇的,往往蕴含着最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目标所在。

2.服务紧扣需求,动静美提升价值。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其精准意义就在于精准识别农民的需求,强调精准高效的服务意识,实现服务精准供给。在施行服务中,既要考虑到一般的大众,也要考虑到农村的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在满足大众文娱欣赏的同时,要顾全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的参与欲望和表演需求。提高精准供给质量,就是要吸引农村的各种文艺人才,发挥他们的各自特长,加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队伍中来,给他们以表现亮相的机会,更要兼顾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各自之美,拓展各自的表现空间,在文艺演出的同时,要有书法、美术、摄影等展览及内容丰富且又时尚务实的讲座,真正让精准供给紧扣需求,既不求虚名,更不是奢望,真正在农村群众的满意中提升价值。

综上所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五力”并举,多管齐下,从实际出发,致力于务实有效的工作,减少供给损失,提高供给质量,造福农村广大群众。

参考文献:

[1]田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8,12(24):110-111.

[2]顾金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09,32(05):171-175.

[3]常铁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06(06):31-36.

[4]袁忠,袁婷婷.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4(06):28-32.

(作者简介:姚维,女,本科,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人民政府,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