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与特色文化塑造

2020-12-09周易

参花(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乡村保护

摘要:如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村传统建筑甚至一些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仍然呈现出比较糟糕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乡村传统建筑为了经济的发展而被迫面临着被拆除或者损坏的风险,使乡村逐渐失去了文化的映射点,也慢慢丢掉了其独特的乡村特色。这不仅是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受到乡村居民对乡村传统建筑态度的影响。虽然现阶段对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正在逐渐兴起,但真正展开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并传承与发展其特色文化这一过程,在实践上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围绕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文化塑造进行分析,探索在现在的社会和城市发展背景下,如何留住乡村传统建筑、保留乡村文化、留下特殊的乡土情,并实现乡村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乡村 传统建筑 保护 文化塑造

随着我国社会对传统建筑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文化特色的塑造也成为新时期重要的战略目标。对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文化塑造,意味着可以留住乡村传统文化的根脉,留住一片土地上特殊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传统建筑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消失在当地居民的印象里,只留下一些剪影。探索对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文化塑造,就是要留住这珍贵的回忆,留住这特殊的文化,并能够与现代乡村建设完美融合。

一、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方法

探索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方法,离不开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也离不开对乡村传统建筑现状的研究。结合我国各地乡村传统建筑现存的事实情况和改造经验可以发现,对于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需要找到能够将乡村传统建筑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最佳方案,使乡村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得以保留的同时,不丧失其建筑利用的本质功能。

(一)保护基础的探究

对乡村传统建筑保护方法的分析,离不开对乡村传统建筑保护现状的研究。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乡村传统建筑大部分已经没落。有的还基本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形态,但已经无人居住。有的变成了残垣废墟,甚至已经被夷为平地,消失在当地乡村居民的印象里。乡村传统建筑普遍趋于消失,或者在消失的边缘。这一方面是受到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这些传统建筑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拆除,使其“主动”消失;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乡村传统建筑保护意识的不足,当地缺乏完善的保护措施以及统一的保护标准,导致在年久失修的情况下“被动”消失。这些因素导致乡村传统建筑逐渐消亡。

(二)保护原则的确定

结合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现状,可以从保护原则的确定、保护标准的统一等角度构思如何形成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体系,从而使得现存的乡村传统建筑先得到基础的保护,再进行合理的改造。

1.協调性保护原则。现阶段,对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原则主要是坚持协调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将已有乡村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协调性保护原则,指的是在对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过程中,坚持修整与新建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呈现出完整乡村传统建筑的效果。同时,要让乡村居民自发地参与到乡村传统建筑保护活动中来,通过就地取材的原则,对乡村传统旧建筑进行初步的保护和改造方案设计,使其经过修整和补充,尽可能恢复其原本的样貌,体现当时的文化内涵。

2.科学性保护原则,指的是对乡村传统建筑传统风貌和现代使用需求的兼顾,合理控制对乡村传统建筑保护和改造的资源利用,通过更加人性化和现代化的设计,使乡村传统建筑的利用功能得到满足,从而成为新型现代化的乡村传统建筑。

3.合理性保护原则,指的是考虑到乡村传统建筑中存在一些无法弥补的规划漏洞,即使依靠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恢复,也仍然会出现无法充分利用的情况。因此,应把握保护和改造的成本,提高乡村传统建筑保护和改造的经济性,最大化地体现原本的文化风貌,使得乡村传统建筑能够更加节能和环保。

(三)保护标准的统一

对乡村传统建筑保护标准的统一,意味着对现存的乡村传统建筑的留存、补足和新建等内容的权衡和考量,对已经成为废墟的乡村传统建筑要如何保护以及已经消失在乡村居民视野中的乡村传统建筑如何保护等。

1.对于现在仍然存在的乡村传统建筑,留存较多的部分要全面保护,对建筑中存在一些颜色消失、结构不稳定或者墙壁漏洞等情况进行修整,使乡村传统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例如,部分地区探索将古建筑开发成民俗博物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保护方式。

2.对已经成为废墟的乡村传统建筑,在保护上可以利用乡村居民的回忆或者其他一些资料等,尽可能地还原乡村传统建筑外在结构。并通过新建的办法,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设印象中的“乡村传统建筑”,保留乡村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和外在风貌,利用现代化的建筑手段以及内在构造,呈现出乡村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保护效果,以最大化地体现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实现“乡村传统建筑”的新型保护。

3.对那些已经消失在乡村居民视野里和印象中的乡村传统建筑,则只能依靠文献考察或者老人回忆的形式,尽可能给出乡村传统建筑的设计图纸,并利用3D打印技术或者AI技术等构建乡村传统建筑的模型。此后,通过存放在当地博物馆或者县史馆的方式,使其不至于消失在历史中,彻底被乡民、被世人所遗忘。

二、乡村传统建筑的文化塑造

在实践中,在保护乡村传统建筑的同时,也要保留乡村的建筑特色文化,在充分考虑到乡村传统建筑当地的特色和发展规划基础上,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体现地区文化特点。要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特点,通过使乡村传统建筑具备现代气息的智能化改造,赋予其新生活的使用功能,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文化的碰撞,使乡村传统建筑在文化层面与实用层面,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一)特色风格与传统文化的保留

对于乡村传统建筑的改造设计,首先要坚持的就是协调性原则,将乡村传统建筑所体现的特色文化和民族特点保留下来,真正留住乡村传统建筑的根。乡村传统建筑往往在乡村居民的眼中承载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表现了当地的特殊风情以及地域文化,这也就给乡村传统建筑增添了新的内涵。

由此,在进行乡村传统建筑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特色文化保留下来,通过对当地的乡村建筑特点、建筑风格、建筑文化元素等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以及精炼,从而在保留并修整现有乡村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打造体系化的乡村特色建筑文化的建筑群。这将为当地乡村带来新的发展时机,并使乡村传统特色的建筑群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化身为当地乡村文化的代名词,成为抒发乡愁的文化场所,进而推动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进程。

(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

通过乡村传统建筑的再设计形成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重点在于将乡村传统建筑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发扬,并在充分结合当地乡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重新修建或者修复乡村传统建筑。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当地发展现状,使乡村传统建筑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具体而言,在改造设计乡村传统建筑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乡村传统建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地形地势等进行综合分析,并考虑到区域在当前发展阶段下所表现的文化特色,此后在进行乡村传统建筑的改造时,注重保持建筑风格和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使得乡村建筑形成统一的、展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建筑整体。

其次,在改造设计乡村传统建筑时,要坚持有所侧重。对乡村传统建筑一些无法复原或者无法找到的建筑材料用现代建材替代,不拘泥于完全相同的建筑内容,从而提高乡村建筑的寿命,使其能够再次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同时,还需要让每一座乡村传统建筑都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及风格,并具备文化功能与实用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乡村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实现乡村传统建筑功能的完善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现。

(三)传统建筑与现代文化的有效衔接

事实上,乡村傳统建筑保护意识薄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当地乡村居民认为乡村传统建筑已经基本脱离了实际的生活,其基本的功能无法得到实现,进而也就使得乡村传统建筑作为孤立的群体而缺乏保护的主动性。面对这种情况,在乡村传统建筑的改造设计中,一定要坚持乡村传统建筑与现代文化的有效衔接,在坚持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则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建筑工艺对乡村传统建筑增添新的现代功能或者节能化设计等,并在风格塑造上增添现代文化因素,在满足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同时,进行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融合。

一方面,要进行现代化的功能改善,使乡村传统建筑的修复真正具备实用性,而不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要在以原本建筑风格为主的基础上,将现代设计融入其中,在风格设计上,既要保证二者的衔接,也要保证不破坏乡村传统建筑本来的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分析乡村传统建筑保护与改造的设计方案,主要是从当前我国的乡村传统建筑保护基础出发,结合保护原则和保护标准的确定,充分保留乡村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体现地域风格,从而实现乡村传统建筑的现代化设计改造。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特色文化塑造会由于地区不同、建筑风格不同,而产生相差较大的保护和改造设计方案,只有走入当地、结合实际,才能真正给出保护乡村传统建筑的最佳方案,才能留下乡村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陈理.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以湖南省株洲市朱亭镇民居改造博物馆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10).

[2]汪航.江汉平原传统建筑的改造与再生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7.

[3]王兴彬.探究传统建筑的可持续性保护改造研究理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3).

[4]薛浩然,马云林.传统建筑的可持续性保护改造研究理论初探[J].价值工程,2015,34(24).

(作者简介:周易,女,硕士研究生,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乡村保护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