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历史贡献

2020-12-09王芳

奋斗 2020年20期
关键词:松江公约黑龙江

王芳

1950年6月,朝鲜半岛内战爆发。美国纠集“联合国军”公然进行武装干涉,新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出兵支援的请求,同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随即,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黑龙江地区邻近朝鲜,是重要的战略后方。松江、黑龙江两省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广泛动员各阶层人民群众全力投入到抗美援朝运动之中。参军支前、开展爱国增产竞赛、捐献飞机大炮、订立爱国公约、优属抚恤、组织赴朝慰问团、抚育朝鲜战灾儿童,两省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怕牺牲,克服困难,忘我劳动,无私奉献,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前方有力支援,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指战员的士气,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开展宣传教育,踊跃参军支前,为前线提供大量兵员与战勤保障

(一)开展爱国教育,激发抗美援朝热情。中共松江、黑龙江两省省委在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迅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并分别组成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向美国的侵略行径发出强烈警告。1950年5月和12月,松江省、黑龙江省分别有333.6万人和421.95万人参加和平签名。两省委于1950年11月分别发出《关于加强干部、群众时事教育的通知》,要求党政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抗美援朝分会利用广播、报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时事宣传教育活动。两省人民深深地认识到唇亡则齿寒,只有抗美援朝,才能保家卫国,提高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增强了反对美国侵略的决心和信心。两省各阶层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全力投入到抗美援朝运动中来。

(二)踊跃参军参战,为前线输送大量优质兵员。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松江、黑龙江两省掀起参军参战的热潮,各级组织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在深入进行时事宣传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动员工作。一时间,广大城乡出现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景象。两省第一期共征兵37175人,超额完成11175人;到1951年4月,两省第二期共征兵7092人,超额完成1992人。为了保证兵员质量,1950年11月12日,按照东北军区指示,兩省分别在各地组织10个整训团。经过短期军政训练后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有力地补充了前线兵员。

(三)组织各种战勤服务队奔赴前线,保证前线作战需要。在掀起参军参战热潮的同时,松江、黑龙江两省掀起了踊跃支前热潮。广大农民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大批城市各界人员组成战勤服务队、汽车队、医疗队等,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从1950年11月-1953年7月,两省先后派出战勤担架民工9.63万人,运输营民工4.04万人,汽车司机、技术工人、中西餐厨师、医务人员、朝鲜语翻译等1.11万人,共计14.78万人。广大战勤人员在赴朝参战期间,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机智果敢、英勇顽强,出色地完成了各种战勤任务,涌现许多动人的英雄事迹,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总部的高度赞扬。仅黑龙江省志愿担架队在1950年11月赴朝后的一年中,获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赠给的锦旗就有214面,涌现出功臣模范1882人。他们中有在炮火下奋勇抢救伤员的讷河县民工段树林,有被誉为“铁的消防队员”的海伦县民工陶向林,有怀抱定时炸弹排除爆炸危险的海伦县民工唐国君等。他们英勇无畏的行动,有力地为抗美援朝前线作战提供了胜利保障。

二、募集救济品、组织慰问团,为志愿军送去物资补给和精神鼓励

松江、黑龙江两省发扬关怀慰问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传统,积极响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号召,掀起了慰问志愿军的热潮。除了募集慰问品、慰问金、写慰问信等方式,还组织各种慰问团,深入到朝鲜,通过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慰问志愿军。黑龙江省仅1950年10月24日-11月8日期间,慰问品肥猪8000头、毛巾8万条;松江省1951年慰问品折合人民币34.4亿元(旧币)。为了解决志愿军冬季作战饮食遇到的困难,两省动员农民广泛开展晾晒干菜、劳军活动。在城市发动机关、学校的干部和职工赶制炒面,仅哈尔滨市就加工出150多万公斤炒面及时运往朝鲜战场。此外,两省每逢节日还组织各界人士为驻地陆军医院和后方医院伤病员、荣军院校的军人演出文艺节目、赠送慰问品。劳军慰问活动,更加激发了前线人员的战斗意志和伤病员重返前线英勇杀敌的决心。

三、订立爱国公约,积极开展捐献、优属抚恤活动,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于1951年6月1日向全国人民发出订立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做好优属抚恤工作的三大号召。松江省、黑龙江省立即响应,提出了“更多增加生产,推行爱国公约,展开捐献活动,做好优抚工作,大力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争取抗美援朝早日胜利”的口号。

(一)开展订立爱国公约运动。松江、黑龙江两省省委在爱国公约运动中采取宣传、动员、教育的方法,引导广大群众按照每个单位、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自愿订立。1951年7月,松江省29个市、县有6.17万个小型单位订立了爱国公约,参加订约的人数达331.9万人,占全省人口60%。同年9月,黑龙江省2.7万多个互助组订立了爱国公约,松江省5万多个互助组订立了爱国公约。工人在订立爱国公约后,以积极的劳动态度,不断提高技术,为国家积累财富;农民订立爱国公约后,保证丰产计划的完成;学生订立爱国公约后,努力学习文化,积极锻炼身体。订立爱国主义公约运动的开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了各行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二)开展捐献飞机大炮活动。在订立爱国公约的过程中,松江、黑龙江两省还以高度的爱国热情,掀起了捐献飞机大炮运动的热潮。同时,两省人民还积极开展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等运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工人加紧生产,捐献工资;农民发展副业,捐献粮食;工商界人士改善经营,节约消费,纷纷捐款。到1952年底,两省城乡各界人民捐献折合人民币2243.3亿元(旧币),可购买战斗机149架,超额完成捐献计划。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開展优属抚恤活动。为做好优属抚恤工作,松江、黑龙江两省均成立了优抚委员会组织领导优抚工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掀起优属抚恤热潮。在农村,普遍实行包耕、助耕、代耕、包粮等办法,提高烈、军属生活水平;在城市积极贯彻“组织生产、介绍就业、物质补助”方针,保证烈,军属就业,生活得到了改善。每逢年节、“八一”等重大节日,各地都举行热烈隆重的慰问烈、军属活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纷纷给烈、军属挂光荣灯,送光荣匾,钉光荣牌,送慰问品,提高烈、军属的政治地位。松江省1952年共有烈、军属及战勤人员家属11.86万户,土地29.88万垧。除他们自己种的以外,接受包耕或助耕的有7.56万户,占总户数63.78%左右;包耕与助耕的土地12.9万余垧,占其耕地数43.17%;代耕地的施肥率平均65%以上,比一般群众的土地高出15%,比1951年增加了20%。从而使烈、军属家庭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城市,贯彻“组织生产、介绍职业为主,物质补助为辅”的方针,使他们走上了生产就业、改善生活的道路。松江省仅1951年,20个市、县、区的烈、军属及战勤人员家属7.2万人中,已参加生产的有2.1万人、有职业的619人。此外,对无劳动能力及生活困难的烈、军属给予及时的适当补助。1952年,共发出61.8万公斤粮食,救济3331户贫困户,解决了生活困难的烈、军属生活问题。此外,两省还成立了荣军医院和疗养院,承担荣病军人的接收安置和医疗康复工作。1952年,两省教养(疗养)院和医院共接收新的休养员2333人;两省还分别在铁路沿线建立了24处招待站,保证过往部队和伤病员的饮食供应,1951年底,两省共招待过往部队、伤病员和战勤民工96.8万人次。

四、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抚育朝鲜战灾儿童,增进中朝两国人民友谊

朝鲜战争爆发后,许多朝鲜儿童失去父母和亲人,成为战灾孤儿。经中朝两国政府协议,由中国政府接收抚养朝鲜战灾儿童。松江、黑龙江两省自1952年10月-1953年7月,共接收安置朝鲜战灾儿童8807人,教职员及家属1137人。并先后在双城、五常、拉林等15个县(市)建立了17所朝鲜儿童学院,安置在黑龙江地区的朝鲜战灾儿童。这些战灾儿童受到当地政府的亲切关怀,在粮、油、肉、菜等供应上给予优惠照顾,同时还修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配备教员,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生活与学习条件,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文化品德和职业教育,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经过两三年的抚育,年龄较大的朝鲜儿童从1954年开始陆续回国走上工作岗位,到1958年,全部返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松江、黑龙江两省为增进中朝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虽已过去70年,但在战火中铸就的抗美援朝精神将穿越时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不断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档案馆)

责任编辑/徐朝

猜你喜欢

松江公约黑龙江
图书借阅公约
松江区人大代表摄影作品选登
“天桥”(环球360°)
羡慕等
赋役故事
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
铅笔长高了
骑马到松江
黑龙江出版集团
同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