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地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思考

2020-12-09朱颖妮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9期
关键词:资助辅导员育人

摘 要:资助育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育人的实质就是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进行精神上激励、能力上锻炼、实践中培养,帮助大学生提高品德认知和增强自信、自强、自立的理念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主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深入实施,绝对贫困逐渐减少的时代背景下,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转变工作理念,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地方高校;资助育人;实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做好资助工作,使资助育人,精准资助落实、落细,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将育人理念贯穿落实到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积极探索资助育人新途径和新方法,推进学生资助工作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1]。大学归根到底是在做培养人的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促进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文章选取了渭南师范学院学生中35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渭南师范学院資助育人工作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自身资助工作经验并与学工部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以及相关辅导员进行交流探讨。根据调研结果,对新时期地方高校如何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资助工作基本情况

渭南师范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经济资助、成长辅助”,牢牢把握“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程序落实资助政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为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2019年,共有5 975人获得国家助学金,625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20人获得“应善良助学金”,10人获得“经叔平教育基金助学金”,50人获得“福慧奖学金”,31人获得“圆贫困学子大学梦”助学金,68人获得征兵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2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6人获得校长奖学金,3 208人获得校级一、二、三等奖学金,全年奖助金额累计2 633.7万元。

二、地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认定环节缺乏科学评价

开展好大学生资助育人的首要前提是精确界定受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有37.35% 的学生认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学校应严格落实资助政策,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学生的个人申请和实际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认真审核。目前高校开展贫困认定工作通常是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陕西省2019年变为《陕西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暨国家教育资助申请表》),结合受助学生家庭所在村、街道出具的贫困证明,然后通过班级学生民主评议、辅导员及学院评议小组审核,最后确定受助学生名单。这种认定方式是目前的普遍做法,但也容易使有的学生诚信缺失,为了获取无偿资助或高额资助,提供虚假材料或是夸大家庭困难程度,产生“装贫困、争贫困”的现象。另外由辅导员、班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贫困评议小组有可能会因为对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有限,在评议过程中或以日常关系为评价依据掺杂个人主观判断,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二)资助与育人相“脱节”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深入,各高校资助工作在无偿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等资助内容、资助形式、资助档次等方面均逐渐作出了不同程度调整,以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服务,满足贫困大学生日益多元化、隐形化、升级化的资助需求,提高其“获得感”[3]。但这些都是政府、高校及社会力量单方面投入,不需要受助学生付出任何劳动或经济回报,极容易造成学生“不劳而获”的惰性心理。再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经历曲折及面对的实际困难较多,较易出现孤僻、脆弱、偏激、敏感、自尊心强等性格特征,若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造成三观倾斜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4]。

(三)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素质不达标

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是教育扶贫,但此项工作难度大且环境复杂,且相关工作人员配置不足。各高校资助工作基本都是由辅导员按完成任务对待,个别辅导员甚至交给班干部,自身都没有参与,因此,导致工作质量偏低,且地方高校中还存在资助工作人员流动大,经常更换工作人员,导致资助育人队伍一直对实际工作情况不甚了解。

三、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管理机制

一是精准认定受助学生。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高校学工部门通过搭建以学生学籍为基础的资助管理系统,与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户籍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对接,结合高校资助工作实际和学生生源地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为精准认定提供身份信息认定基础,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情况的发生。其次,必须加强对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的运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建立数据库,跟踪管理,定期采集分析,利用数据的变化情况广泛听取老师、同学的评价来确定学生经济状况,从而进行精准资助。再次,坚持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学生家庭活动。积极利用寒暑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既能给学生带去慰问,又可以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客观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确保资助信息真实性,如有问题可以对学校的认定结果及时进行修正[5]。渭南师范学院在近几年的寒暑假走访慰问中做的相当不错,使学生、家庭、学校之间的联系明显紧密了,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是完善资助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机制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保障,这能为科学地进行资助工作带来强大助力。高校相关部门可以将资助管理工作设置为重点工作,要提高业务水平,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的规范性、科学化。日常工作中应该对学生实际资金运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相应的追责体制,并利用微信、匿名信件、媒体专栏等方式,积极开展监督举报活动,保证学生将资助金真正运用到学习中。

(二)完善心理资助体系中多元资助主体地位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进行经济方面的资助,还要重视心理健康工作,本质在于育人,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同时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带给学生的是生活的艰难困苦和学业的难以为继,这些带给他们的往往是自卑、焦虑、挫败、迷茫、失望和痛苦。因此,在开展资助工作时,我们不仅要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还要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当前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助工作,参与主体以辅导员为主,但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日常工作较为繁杂,不能及时实现心理资助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心理资助效果则无法按照预期实现。面对这些现实情况,高校应以结对帮扶的形式,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的主体作用,开展以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业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帮一带”朋辈互助活动,实现为学生主动服务的理念。同时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辅、个别访谈等渠道,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在帮扶过程中,心理压力较大或情绪极为低落的学生,可以及时进行帮扶及过程追踪。通过以上这些从而将心理资助融入高校资助工作体系,帮助学生真正认识、悦纳自己和其家庭现状,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资助育人体系中

有学者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从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品德、掌握必备劳动知识技能等方面,赋予大学生全面发展以新动能”[6]。

首先,劳动教育有助于受资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强化“诚实劳动”的劳动品德。劳动教育过程中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既能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和物质帮助,也能促使大学生在获取和支配财富的问题上更为理性和理智,更为尊重和崇尚劳动,进而形成正确的大学生的道德观,使其正确认识诚实劳动获取财富的价值选择,摈弃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价值认同。

其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深化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积极倡导家庭经济困难受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支教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养老院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其在劳动中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认识到国家的资助并非天经地义,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角色及心智转变,用劳动表达对资助人、对社会的感恩之情,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四)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高校资助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7], 而辅导员的资助工作理念、政策掌握的程度、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资助工作的成效。高校加强资助队伍建设,健全资助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工作人员确立“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打造“专家型、学者型、教育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使资助工作者能用心感悟资助、用力做好资助、为资助育人工作增添新的活力。根据工作实践建议各高校要从选配、培养、管理和激励四个维度入手,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考核体系当中,完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实现资助工作队伍优化,确保资助育人工作高效率开展、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 习近平教育战略思想探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6):13.

[2] 张智.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J]. 思想教育研究,2017(5):7-10.

[3] 陶功胜,程玉梅. 资助育人实效性多方评价机制构建探究[J]. 凯里学院学报,2019,37(2):101-104.

[4] 田立新,念金波,郭芳伶,等. 新时代“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J]. 高校辅导员,2018(6):51-54.

[5] 杨晓慧. 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6(9):22-25.

[6] 刘向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 中国高等研究,2018(11).

[7] 范玉朋,谢红霞. 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1):73-75.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地方高校受资助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SKYM14)。

作者简介:朱颖妮(1980- ),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资助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