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卫生突发事件背景下高职院校“线上课堂”质量保障的几点思考
2020-12-09颉丽娜
摘 要:文章从重大卫生突发事件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线上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线上课堂”质量保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线上课堂”;质量保障;思考
2020年突发的重大卫生突发事件,导致高等学校适当推迟春季学期开学时间,教育部鼓励各类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做到“停课不停学”。线上网络教学以自由、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学习环境,它能为各类不同的学习者提供較好的的平台。但重大卫生突发事件到来突然,本次线上教学的情况和以往不同,在重大卫生突发事件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线上网络教学中存在着各种问题。
一、在重大卫生突发事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与传统课堂教学分工不明
线上网络教学不只是在教学的时候把课本教材变成数字版本在网上发布,它是一种时间、地点不受限制的灵活的学习模式。事实上,我国很多网络课程的内容空洞,质量不佳,有的网络课程甚至只有简单的PPT,有的只是将课堂上讲的内容直播到网上,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内涵进行延伸和补充。
(二)普遍缺少新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高校的网络教学中,一般没有相应的论坛、聊天室等互动空间。就算有互动空间,用途仅仅只是发布、回收作业,缺少对学习任务、存在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精心设计。
许多高职院校的网络课件就是把老师的教案电子化后传输给学生,这只能说是借助了互联网工具进行了课堂教学。直播课堂节约了人力资源,老师不可能同时监控课堂的几十个学生,也无法兼顾这么多学生的反应,往往只有枯燥的文字课件和老师的头像,甚至有些老师为了省事,都不出镜,授课效果可想而知。
(三)没有建立很好的共享机制
目前的网络课程在共享性上还做得不够,一些教学平台的网络共享课范围是有限的。这也有赖各学校的共同支持和参与。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网络教学时,每一门课程都是重新开发的课程。高校网络教育开设的都是专业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很多学校很多此类课程基本是相同的,应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形成跨区域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
(四)教师与学习者情感交流缺失
网络课堂空间的远离也使得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缺乏情感的直接交流,师生双方对教学效果都缺乏直观的把握。而且这种若即若离的交互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养成。
这些问题的产生,源自在线教学得以展开的两个潜在的前提性假设:一是依托于平台软硬件的物质基础;二是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性的价值基础。前者目前已经达到一定的条件,且作为客观存在,是可以逐步改进的,因此这里主要考虑后者。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前者为基础,但在实际运用中,网络技术的既有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是在线教学的弱势得以凸显。后者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甚至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另一个主体即教师的自主性。
(五)学习情境设计匮乏,学生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
网络课程中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学生在学习时,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被动去发表老师要求发表的讨论,尤其是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不能采用在这方面更具优势的协作学习。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着设置起始时间的作用,教学效果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观能性比较差,所以教学效果并不好,甚至出现视频在放,学生不看的情况。根据有关学生反映说,一方面这些视频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与兴趣,另一方面仅仅看视频,形式比较呆板,并不灵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仅缺乏交流,而且做笔记思考的力度也不够,“看完视频如过眼云烟,内容理解的和记得的都不多,结果是印象不深刻,理解不透彻”。
即使可以通过平台讨论,学生的参与度也并不高。学生的提问,教师也不能及时回复,而一个问题不懂就会导致一连串的问题不懂,这样学习效果就降低了。因此在在线学习过程中看相关视频,对学生而言只是完成任务的消极行为,他们的积极性没法调动起来。
(六)评价与反馈形式单一
课堂评价与反馈手段大多采用教学软件后台大数据统计的方法,而对该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堂质量保障及监控指标的设计是否全面及科学关注较少。网络教学双向交流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学习者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主要表现为:
第一,评价方式不先进、不丰富。传统的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的,评价的内容以课本书面知识为主,评价结果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为单一的评价主体,而不是对教学资源、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一整套的评价,同时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第三,对评价过程监控体系设计不科学,特别是对课程评估、学生参与、任务完成的监控力度不够,造成网络教学考试的管理混乱。
二、保障“线上课堂”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深入思考,设计线上教学方案
网络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设计三段式的任务导向教学方案,课前推送教学资料,与行业需求、考证需求结合标记知识点,并给予预习任务;根据预习情况制定课中内化内容,在线课堂中以直播讲解、答疑讨论、投票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互动,剖析重难点;课后给予个性化任务,布置复习习题与拓展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避免授课时大量直播占用网络资源,同时也可根据自学情况设计讲解内容和互动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推动教学活动实施,而不是一味灌输,提高教学效率。
(二)协同合作,充实丰富教学资源
由于重大卫生突发事件的隔离需要,线上教学完全由学生自主在家完成,形式自由,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容易保证自学效果,更加不可能只依靠电子教材和PPT在线上给予知识输出。因此可以采取多种渠道来丰富线上资源。
充分利用国家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内有课件、视频、动画、思维导图等丰富教学资源,通过部分资源下载、部分资源链接的形式建设线上课程,吸引学生注意力。
团队建设特色线上资源。青年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针对我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建设教学资源。例如有学生所在地反映网络情况不佳,或是家庭没有宽带网络,仅靠流量难以完成直播学习,我们就将教学内容录制成速课放到教学平台;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反映出一些学生理解不清楚的知识点,编制专门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复习,强化重难点。
学生参与建设教学资源。最了解学生的是他们自己,把与学生的互动答疑内容分享到教学平台,有类似问题的同学可以参考。同时逐渐吸纳部分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学生,在课前课后按照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到线上教学资源中去,使资源最大程度贴合学生的需求。
(三)分析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监控体系
重视教学平台的反馈数据,包括课前登陆访问情况,预习任务点完成情况,课堂活动参与率,课中讨论互动情况,课后复习题正确率与完成率等,这些数据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的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遇到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
(四)一课一案,重视线上及线下教学的过渡结合
任课教师应坚持精细化与科学化相统一、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到“一课一案”,分三步实施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摸清底细、找出问题、查漏补缺。
首先,做好线上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教师要开展线上学习效果检测活动,梳理线上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每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否掌握,帮助学生找出学习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其次,对全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个性化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采用集中突破和课前补充的方式查漏补缺。不建议复课后老师对线上教学的内容从头重讲。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专门备课,利用少量课时实行重点突破;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回看线上教学视频,自主复习、个别指导等办法进行逐步解决,对与前面内容连贯性强的新课内容,可在新课之前,课上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前后知识点复习梳理,让学生在知识学习链接上实行无缝对接。而前期的线上教学必须和以后的线下教学“完美对接”,才能保证学习效果和接下来的活动安排。
本次重大卫生突发事件情况特殊,没有现成的线上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所有教学活动都需在线上完成。首先须明确的是,线上教学不等同于直播课堂,并不是完全将课堂教学通过直播传递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活動。因此重大卫生突发事件背景下高职院校线上网络课堂教学需要精心的设计方案来保障网络课堂的教学质量问题,真正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冬梅.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商务会计实务》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01).
[2] 袁慧,柳叶.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超星学习通应用为例[J].林区教学,2020(03).
[3] 张静.新技术改变高职课堂设计与创新——评《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9(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甘肃省规划办疫情专项立项课题“基于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线上课堂质量保障及监控实践研究”(编号:GS[2020]GHBYQ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颉丽娜(1981- ),女,甘肃天水人,硕士,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