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20-12-09邱静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9期

邱静

摘 要:留守青少年是指介于8岁~14岁之间的青少年,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导致只能跟随家中老人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文章阐述了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体现,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成因,并且提出了有效地解决措施,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以期吸引更多地爱心人士关注留守青少年,寻找有效对策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其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品格。

关键词: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

近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从而产生了大批的打工群体与留守青少年,其中青少年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其心理与生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表明,部分人员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在实际发展中,日渐突出了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上的高度关注,全国媒体曾多次报道关于留守青少年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体现与分析

(一)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体现

(1)缺乏自信心。根据调查表明,留守青少年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与父母的相处时间聚少离多,有50%以上的家庭,一年里父母与子女相处时间仅有一个月左右,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父母没有达到监护人应尽的义务。同时,留守青少年长期处于特殊环境中,缺乏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以至于大部分的隔代教育往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长此以往,青少年就会缺乏自信心,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变成情感冷漠的人。不管是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自信心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刺激人体感官,提高综合能力,一旦缺乏自信心,将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各种能力的发展[1]。

(2)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在其意识观念里,更加追求与自尊,以及良好的自我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青少年的部分想法与行为难以被接受,在屡遭挫折的境遇下,导致产生较为偏激的想法,也可称之为逆反心理,以下列举出具体表现情况:第一,举止粗暴、态度强硬。部分留守青少年过于敏感,容易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而恶言相向,甚至是暴跳如雷,例如,在某学校发生过学生因为不满老师的处罚,而用刀将其刺杀,造成了十分恶劣影响。第二,偏激心理。在研究中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爱钻牛角尖,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生活中的人或物,存在较为偏激的心理,甚至对他人善意的劝谏置之不理,喜欢与人抬杠,就算是自己无理也依然理直气壮,总是认为对方有错。第三,好奇心理。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怀与教育,没有专人进行正确引导,面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添加上一层神秘色彩,例如,部分青少年喜欢模仿电影里反派或黑帮的角色,若是不及时加以引导,最终难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3)厌学心理

虽然农民通过外出务工,提高了家里的经济条件,让子女过上了吃饱穿暖的生活,但是却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部分留守青少年拉帮结派,经常与人打架斗殴,甚至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或者流连网吧夜不归宿,与社会闲散人员交往密切,在学校里不思上进,整天精神萎靡和神志恍惚,增加了教学难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堪忧,只有18%学生积极上进,而70%学生得过且过,甚至12%学生自暴自弃。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5%留守青少年表明自己有过逃课和逃学等行为,由此可见,厌学心理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不但经常迟到,缺课、旷课,在课堂上缺乏上进心,对学习毫无兴趣,而且更有甚者,与教师作对乐此不疲,打乱课堂记录,影响其余学生学习。

(二)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1)不同年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特点,从大体上说,青少年年龄越大,其心理健康状况越明显。在心理健康表现方面,小学生可能会出现害羞、内向、孤立、自卑等心理,对非留守儿童十分羡慕,对父母往往抱有怨气,对视频或打电话等沟通方式较为抵触。而对于青少年而言,关注点有所改变,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容易产生暴躁或敌对心理,更加注重于提高自我能力,对父母也多了一层理解。由于正处于升学阶段,因此难免会增加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以及学习方面的焦虑。

(2)不同性别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具有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某些心理症状上,女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比男生更为明显,而男生则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理性看待自己的不同,理解父母不在自己身边的苦衷,并且与亲戚朋友之间和谐相处,适应周边的生活环境,然而从某种程度上,往往隐藏着孤独倾向与冲动倾向。对于女生而言,则情绪较为敏感,更加注意周围人的目光,在看待问题时容易受感性的影响,产生人际焦虑与学习焦虑的情绪[2]。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青少年正是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阶段,父母的早期教育至关重要,可以满足心理与生理的需求,完善自爱、自信、自立等品格的发展,更加信任周围的人或物。然而,对于留守青少年而言,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导致在生活中缺乏良好的榜樣,难以学习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谈不上对未来的教育产生积极作用。此外,部分留守青少年采用放任型或专制型的培养方式,甚至是二者结合,目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于外出打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教育子女时,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仅仅是简单的言语交流,缺少正能量的支持与鼓励,一般采用物质上的惩罚或奖励,导致留守青少年缺乏安全感,以及良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容易产生冲动任性与孤僻冷漠等心理上的焦虑情绪。

(二)学校因素

在学校管理方面,尚且有待提高。在部分农村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方向更加倾向于同质化,容易忽视留守青少年的特殊性,一旦学习中出现问题,通常采用训斥或批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部分学校为了降低管理风险,一般都是直接联系家长,然而留守青少年属于特殊群体,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就算监护人在身边,也难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其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此外,部分学校文化课程压力较重,受师资力量不足的限制,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其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以至于忽视了成绩较差的留守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对其行为习惯或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偏差缺乏重视。在此基础上,由于部分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辅导教室,导致即使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难以及时获得有效引导。

(三)社会因素

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尚且存在不均衡之处,例如,文化教育发展、城乡二元制、地区经济发展等,以至于农村大量的劳动力离开家乡,到发达城市打工,然而,想要融入务工的城市具有较大的难度,其获得的工资除了满足生存需要,还要面对养育子女与赡养父母的高额消费,故而大部分农民很难在城市扎根生活,只能将子女留在原籍地,从而增加了留守青少年的数量。其次,在学校的教育资源方面,体现了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难以就读城市中较好的学校,然而,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不仅缺乏相关的图书资源,而且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最后,社会资源较为短缺,例如缺乏课外辅导班、新媒体信息传播、体育场馆设施、文化论坛等,以及系统的教育文化环境,极大程度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

三、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家庭方面

首先,父母需要重视子女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外出务工农民的观念里,子女在家里只要有人看管即可,只重视了物质需求,而忽视了精神需求,虽然初衷是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想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却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需要经常沟通交流,不能将教育责任都推卸给监护人,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其次,当父母外出打工时,可以通过打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子女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并且需要注意通话的时间、内容、频率等多个方面,尽量延长通话时间,增加通话次数,通话内容需要包含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注意倾听其内心需求,鼓励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压力与动力,给予积极鼓励。最后,若是有条件时,父母尽量选择离家较近的地点打工,以自身为榜样,为子女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及时纠正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学校方面

学校需要密切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重视全面发展,使其感受到温暖与呵护。以下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可以实行人性化的寄宿制,为留守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通过与老师与同学的相处,逐渐增加安全感与自信心,从而减少孤独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指引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排解其心理上的困扰,培养健康的人格。第三,学校可以与家庭之间进行合作,让父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社会方面

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力度,实现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为农民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解决子女入学等难题。社会需要强化支持体系的建设,集中妇联、工会、共青团、民政等部门的力量,确保工作机制的全面化,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使其在教师与同学的关心爱护下,感受到丰富的校园生活。此外,可以鼓励志愿者对留守青少年进行指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四、结语

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角度,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正确引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形成健康的人格与品质。同时,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改革,从根源上,减少留守青少年的数量,优化农村劳动力家庭结构。

参考文献

[1] 令扶国.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考试周刊,2019(30):26.

[2] 张雅茹,张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1):75-76.

[3] 刘雪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新一代:理论版,2019(2):53-53.

[4] 赵廷彦,路小静.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9(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