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2020-12-09朱隆金
摘 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选择直接关希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我内化吸收,并做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德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大学生要自觉遵守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爱国”体现了一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光是要爱祖国、爱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还要努力学习,实现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敬业”要求我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大学生要勤奋刻苦的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实践中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学会创新。“诚信”是人立身之本的的道德规范,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要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学术诚信,不作弊、不抄袭别人学术研究上的成果,努力提升个人品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友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准则,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自我,在与他人交往中相互尊重、友善相处。
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祖国的栋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意义深远。
(一)是促进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必然需要
大学生承担着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与未来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的集中体现。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要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做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实践中积极践行,引导他们理智判断社会上的各种思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国家和民族才能迸发出前进的动力和活力。
(二)是世界多元文化下对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诉求
当前世界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代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大学生身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难免会受到思想和行为上的影响,尽而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打开了经济、市场开放的大门,另一方面,也打开了思想观念的大门,使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造成价值观多元化。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首先表现在西方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言论,企图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2]。此外,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论向学生宣传灌输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的思想、价值观,使得学生淡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引起学生思想的混乱和冲突。其次,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迷惑和困扰。网络一方面向我们传递着正能量,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存在的低俗、虚假的不良信息内容,会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判断。现代大学生深受网络“微文化”的影响,在这种信息传递环境下,如果学生缺乏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在面对不良信息时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或思想。
(三)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青年学生人格、个性发展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是思想上的易变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化很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3]。有的大学生在价值观认识、选择能力不强,容易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价值观选择上的错误,还会出现对核心价值观的动摇、不认可。因此在面对新事物、新思想,要学会用理性思维分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衡量、判断,做出合理的选择。其次,大学生接受的知识多来源于课本知识、老师的传授,所学习领悟的东西大多为间接经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这样容易造成知易行难、言行不一的现象。
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新时代,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大学生正处在青年阶段,价值观的养成和践行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高校课内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课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在课堂上系统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水平,而且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例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水平;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加强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有助于认清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看望北京大学师生时说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的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4]。”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提高个人素养,還要加强自身的价值观修养。
(二)充分發挥课外的主阵地作用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学生每天最能够直接接触到的环境是校园环境,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不容忽视。要在校园文化环境中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气氛,就要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校园文化载体开展线上线下传播宣传教育。同时,要发挥学校建筑大楼、校园景观等文化基础设施的潜移默化作用。其次,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文化活动能够更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社团活动是大学生体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以社团活动为依托,参加进社区、企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鼓励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七一建军节等重要的活动中,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革命烈士的遗址、纪念馆等缅怀革命先烈的教学体验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倾听革命先烈的历史故事,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此外,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宣讲实践活动,让有兴趣、有意愿表达自己的学生结合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在班级、学院、乃至社区进行宣讲。让学生在宣讲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实质。大学生还可以在参加专业实习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最后,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关爱残疾人,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等困难弱势群体的服务过程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并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幸福。
3.正确运用网络平台的宣传监督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有用的信息。网络对学生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十分重视关于网络的问题。一方面,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善于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识,要不断拓宽理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管理和监督,时刻关注学生的网络言论动态,及时发现并管控网络上宣传的错误言论,防止不法分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渗透。同时,要净化学生的网络言论空间,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对高校的网络舆论进行动态监管,及时有效地获取网络言论信息,避免造成严重的网络舆论事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上的言论信息,确保大学生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部分家长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品德修养以及价值观的教育。现状很多“90”后,“00”后的大学生被父母溺爱,害怕孩子的人身安全等问题不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他们缺少社会经历,社会和家庭责任感不强,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家长要转变思想观念,在实际生活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才能在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教育的自我强化作用
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最新理论成果,学习新思想,紧跟时代步伐,用理论武装头脑,时刻关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大学生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多参加学校的社团、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提升个人修养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在日常行为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勤俭节约、诚实笃信、勤学苦练、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良好风气,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体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 王冰雪,艾霭.论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7(03):159.
[3] 郑克卿等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路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4]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朱隆金(1996.04- ),女,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