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视阈下青年学生网络思政引领与媒介素养提升

2020-12-09赖韦珍孟凡双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9期
关键词:媒介思政素养

赖韦珍 孟凡双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青年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他们个人的“三观”尚未发展成熟,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而听信或改变个人认知。如何加强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是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

一、当前青年学生互联网使用及网络思政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网民中职业为学生的超过2亿,而从调查中得知职业为学生的网民媒介能力自评中:使用微博、使用微信QQ、能够获取网络新闻信息等能力较强,而网页设计、运用公众号等能力十分孱弱,青年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仅停留在相对肤浅的层面[1]。

(一)青年学生依赖、沉迷网络,而缺乏对互联网的理性使用

青年学生有相对充足且灵活的时间活跃于互联网上,而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却缺乏理性,互联网“双刃剑”负面的一面在青年学生中开始更多的呈现出来,大多数的青年学生使用利用互联网络浏览推送信息、明星体育等花边新闻,玩游戏、短视频浏览更是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使用互联网做增强个人技能、增加个人知识储备、深入利用互联网的等少之又少。从使用互联网态度上讲,大学生青年学生多数情况下是“主动式”使用,在很少的情况下是“被动式”使用,而“被动式”使用互联网在青年学生中更多的是“正向”使用。

在自媒体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信息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们的日常交流与沟通更多的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受互联网信息的影响及接受信息内容的不同,“沟通鸿沟”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小,形成了线上线下以个人兴趣为中心的“圈层”朋友结构,他们是受众,同时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他们又会影响别人对外输出个人认知,成为信息传播者。兴趣的差别、个人的喜好,让其信息输入有了特别的方式,而面对“三观”尚未成型的他们,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教育、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增强媒介认知素养和评估素养显的十分必要。

(二)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网络思政效果不明显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高度耦合发展,当前,以新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媒介生态已进入Web3.0时代,并初步体现Web4.0特征。青年学生的网络选择已基本转向以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介载体,并进一步向抖音、快手等移动短视频媒介矩阵转移。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的信息将是根据大数据处理后的,与个人喜好相关的、网络后台推送的信息,看到的将不再是随机的、硬植入式的信息。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思政的发展需要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变化,更需要符合大家的喜好。而当前网络思政的发展形式相对单一,很难通过大数据推送到个人,使其影响力不大,网络思政育人效果不明显[2]。

(三)非主流思想、多元主义,网络盛行,青年学生媒介素养较低

青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叛逆心理、求异心理,使得他们好奇于互联网上各类非主流思想与多元主义,新媒体的盛行则符合了那些有所图谋的功利主义者,投其所好,他们依托新媒体平台,通过非常手段宣扬“多元主义”、“拜金主义”等等侵蚀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然而对于信息的真伪、价值辨别能力低,使得青年学生们对于推送信息照單全收,缺乏对信息的甄别,造成了青年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盲目信从,促使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难重重。

二、青年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从媒介素养角度出发:媒介认知素养、媒介评估素养、媒介应用素养,构成了媒介素养的金字塔式框架,大多数青年学生仅仅处于媒介素养的媒介认知阶段,甚至在此阶段都无法全面从互联网上获取,准确和完整的信息,至于真伪、价值和安全评估,大多数青年学生更是无从谈起。

(一)缺乏对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系统性教育

面对青年学生媒介素养最低层次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我们存在较大缺失。媒介素养引入我国较晚,而在这方面我们尚且没有相对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对此也缺乏专业性指导。青年学生网民基数庞大,他们是互联网上面最活跃的一部分群体,同时他们又是最容易偏离正确轨道的群体,而对于这部分群体在媒介素养的教育上却极其缺乏[3]。

(二)媒介接触途径多样,但自控能力差

当代青年学生生活在互联网、移动媒介高速发达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任何类型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而从当前青年学生的媒介使用来看,他们是主动的,虽然首要目标是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但在获取信息过程中主动的选择那些娱乐型媒介,而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则在过程中产生了不良的习惯。

(三)对互联网络认识不清晰,缺乏理性认识

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几乎融入了各行各业,电商、微博、自媒体等的发展,给部分青年学生造成互联网可以完成一切,互联网才是根本的假象,他们错误的认为互联网可以完成他想要的一切,而忽视了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具体的内容和服务才是本质这一根本特性。使得青年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将互联网视为了未来的全部。

三、网络思政构建与媒介素养提升

(一)融媒介素养提升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媒介素养提升是对青年学生整个人文素养的一种提升,在这个层面,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是可行的。在思政教育中我们可以深挖课程潜在的德育元素,巧妙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做好教学设计,寻找内容融入的突破口。其次,我们可以同时开设媒介素养的相关公选课,主要向青年学生讲解大众媒体的基本知识,并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大众媒介的基本技能,同时让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明确互联网技术,对于互联网有一个更科学理性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最后,将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以及媒介选择、利用、制作技能,特别是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等内容渗透其中,分层次、分阶段地安排教育,使之成为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4]。

(二)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是将媒介素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主体力量,在当前国内尚无完备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对于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在探索中,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探索和学习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我们可以了解传播学、新闻学、信息技术学等根据当前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理论依据,进一步形成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同时多多汲取国外已有的媒介素养理论,将其使用在我们的教书育人环节之中,我们还可以积极的与前沿媒介企业或专业机构相互合作,通过项目等形式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的探究,最终形成属于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理念[5]。

(三)打造优秀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

隨着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的课堂教育,网络思政教育基地的搭建非常有必要,当前我们网络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影响相比是极为有限的,更是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的网络思政教育往往无法吸引学生关注而处于尴尬境地,因此我们在打造网络思政阵地时更应该注意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将广大学生吸引在阵地周围,首先,我们应该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利用好数字教育资源,为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教育服务。其次,我们可以利用软文、公众号、微视频等新媒体将国家政策法规、科学理念融入其中,从而指导学生成长。最后,我们积极发动学生通过互联网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园品牌网络文化阵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网络阵地建设方面积极创新,主动探索阵地、培育阵地、发展阵地[6]。

(四)增强高校内部的监控力度与管理制度

加强校园网络监控,以监控为手段以引导为目的,通过对校园网络监控,进一步明确当前青年学生在互联网的活动情况、喜好憎恶,从而让我们能够更明确、更具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可以借此肃清校园网内不良信息的传播,将外界不良信息、虚假信息予以屏蔽。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有相关的配套制度保证,既要确保学生正常使用互联网的隐私权得到应有保护,又要维护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互联网环境[7]。

四、结语

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如何增加对信息的准确完整性认知、增强对信息的评估能力以及互联网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加强青年学生使用网络的必然要求,使用网络、理性分析信息、应用网络才是一个青年学生应有“新时代网民”特征。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04.

[2] 吴昊.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构成[J].新闻世界,2020(7):90-93.

[3] 陈子姝.媒介融合趋势下受众媒介素养的多维考察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20(13):8-9.

[4] 何付霞,朱丹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J]. 机械职业教育,2020(7):41-44.

[5] 殷好好,严宏伟.媒介素养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7),58-60.

[6] 张君博.构建网络思政工作新格局[OL].人民论坛,2018-12-04.

[7] 李明,昝鑫.新时期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3):66-67.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强校工程”科研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类),“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多路径研究”(2018GWQNCX061)。

作者简介:赖韦珍(1987.07- ),女,广东普宁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媒介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