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2020-12-09罗先强

关键词:阻塞性呼吸机呼吸衰竭

罗先强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中医院重症医学科,贵州 遵义 564600)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属临床发病率极高的全身炎症性疾病,主要特点为不可逆气流受限,极易引发呼吸衰竭,具有较高的致死率[1]。临床抢救呼吸衰竭患者主要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期间上机时间长,极易引发呼吸机依赖、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序贯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于2017年9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例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8例,研究组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为38~74岁,平均年龄为(65.24±9.2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龄为37~72岁,平均年龄为(65.18±9.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具有统计学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全部16例患者入院后行祛痰、平喘、抗感染治疗,行有创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依据患者耐受程度、血气分析结果、通气状态,调整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等指标。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对照组患者采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压力支持通气(PSV)数值为5~7 cmH2O,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频率为5次/min,持续稳定时间达4 h可拔管撤机。

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将气管内插管拔出,切换为双水平口鼻面罩气道正压通气,拍背辅助患者咳痰,调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为15~60 mmHg、动脉氧分压为60~90 mmHg,呼吸频率不超过28次/min,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增加呼吸末正压3~5 cmH2O,将吸气压逐步降低至10 cmH2O,无创辅助正压通气可在患者呼吸稳定后撤除,为避免患者肺部感染,给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

1.3 评价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等临床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使用%表示,检验方法为x2检验,住院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使用“x±s”表示,检验方法为t检验,数据分析比较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2.0,P<0.05表明统计学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 结 果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为(1/8)12.5%,对照组为(5/8)62.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指标比较,研究组分别为14.76±5.54、7.22±3.04、13.62±8.15,对照组分别为25.76±7.74、25.28±10.17、25.28±10.17,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引发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患者需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该疗法可维持患者机体正常通气,呼吸道引流效果良好,主要缺陷为创伤面积大,易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感染[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序贯通气综合了有创和无创通气的优势,在患者病情危重阶段,利用机械有创通气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病情稳定后调整为无创通气,在治疗期间准确把握序贯切换时间点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3]。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表明患者气道痰液引流、肺部感染等症状显著改善,治疗的重点为通气功能不佳及呼吸肌疲劳,及时采用无创通气可显著缓解患者呼吸肌疲劳,降低呼吸肌相关肺炎及感染发生率,有助于缩短通气时间。

综上所述,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阻塞性呼吸机呼吸衰竭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