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钻代坑在矿山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2020-12-09李品杰
李品杰
(铜陵有色铜山铜矿分公司,安徽 铜陵 244000)
1 矿体基本情况
铜山铜矿床为一层控矽卡岩型铜、铁、硫综合矿床。
前山南4#矿体位于矿段的6~24线,上部矿体赋存在侵入岩体的上接触带中,其上为栖霞组大理岩,整体形态为不规则的透镜状~囊状,膨胀收缩、分枝和尖灭再现均很显著,分3个主分支矿体,3个次分支矿体;下部矿体赋存在五通组顶部和黄龙船山组地层中,整体形态为似层状,为一连续矿体。上部受接触带、捕虏体产状及形态控制,下部受层位控制。矿体总体走向北东55°~65°,倾向南南东,倾角变化较大,在30°~60°之间,走向长约700米,厚度12~15米。
2 地质资料分析
铜山铜矿于2014年开始回采前山南4#矿体-613m中段1#采场,经过近一年的开采,该中段一步骤回采采场基本开采结束。1#采场位于10#1线与11#勘探线之间,其西部矿体较为肥大,矿体较厚,而东部矿体据中段开拓、基建勘探及回采时采场二次圈定的地质资料,矿体较薄,从10#1线向东至7线呈逐渐尖灭的趋势。
在-568m水平,矿体厚度由10#1线与11#勘探线之间30m左右,自10#1线向东急剧变为5m左右,走向由近东西向变为北东南西向,9#1线以东又变为近东西向。矿石类型为含铜黄铁矿、含铜磁铁矿、含铜石英砂岩(少量)。矿体顶板为栖霞组大理岩,底板为五通组石英砂岩。
在-613m水平,矿体厚度:10#1线10m左右,9线6m左右,10#1线向东亦有逐渐变薄并逐步尖灭的趋势,10#1线以东矿体走向亦为近东西向,与10#1线以西基本一样,没有大的变化。矿石类型、矿体顶底板围岩与-568m水平相同。
基于对-568m、-613m二水平10#1线以东地质资料分析,二水平10#1线以东矿体矿石类型一致,顶底板围岩相同,为何厚度、走向变化如此之大,二水平之间,且矿体在9#1线处的巷道中,有反倾的现象,推测矿体在-568m~613m之间,倾向上有膨胀的可能。
3 以钻代坑,灵活使用坑内钻控制矿体
利用坑内钻,辅以相应的探矿沿脉。在-568m、-613m二中段水平上使用矿内沿脉控制矿体,在-568m、-613m二中段之间使用钻孔代替探矿天井、探矿沿脉、探矿穿脉对矿体加以控制。
7#1~1 0#1之间探矿,设计钻孔926m,探矿巷道1246m(标米);共完成钻探924.24m,探矿巷道1163 m(标米)。使用924.24m钻孔,代替了二个探矿天井,工程量90m,探矿沿脉150m。天井单价1600元/米,沿脉单价5000元/米,钻孔单价600元/米,使用以钻代坑,节约费用34万元。
升级铜矿石量238461吨,金属量2394吨,平均品位1.004%,单铁矿石量2582吨,金属量1106吨,平均品位42.82%。
4 资源利用情况
根据探矿成果,在4#矿体10线~10#1线,-568m~-613m之间布置E1、E2二个采场,设计采用大孔采矿方法。利用-568m底板沿脉及1#采场联络道,在各采场顶部布置凿岩硐室或凿岩巷道,施工大孔。利用-613m10#1线穿脉及以东探矿沿脉,布置出矿进路,环形布置出矿巷道,通过沿走向布置的出矿巷道与下一回采单元相互沟通,形成回风条件。一期设计回采铜矿石量69655吨,铜金属量528吨,平均品位0.759%。10线以东矿体回采方案正在设计之中。有效地缓解了矿山资源紧张的局面。
5 结论
(1)钻探与坑探相结合,以坑内钻这主,辅以适当的坑探,加密勘探网度,提高地质控制程度,为采矿设计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2)坑内钻成本较低,提高勘探程度,尽量使用以坑内钻。
(3)地质技术人员要勤跑现场,及时编录,及时分析地质资料,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系统,灵活利用坑内钻加密探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