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添彩
2020-12-09谭明翠
谭明翠
(中共巫山县委党校,重庆市 404700)
志愿服务,爱心行动,文明之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的改善,观念的转变,更多人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也需要志愿者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1 志愿服务的传统文化底蕴
志愿服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绵延而不断,对世人充满吸引力,是有其基因密码的。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等精神自古以来就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我们的祖先们在做人做事时都是很注重积德行善的,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守望相助”等,这些教导思想都与今天的志愿精神一脉相通。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的积德行善行为被以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来表达,如义务垦荒队。利用自己的时间、体力、技术等,不计报酬帮助他人的精神得到提倡。1963年3月,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其实就是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表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发扬志愿精神和弘扬雷锋精神在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世博会,等。数万志愿者服务其中,大规模的志愿者参与,社会榜样示范效应明显,做志愿者成为时尚。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意识到志愿服务的巨大力量,这也使得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志愿元年”。
2 志愿服务的的价值分析
首先是让被需要的人得到帮助。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不再只是要求吃饱、穿暖、有房住,而是要过上美好的生活,美好是一种享受,与之相适应的就是人们的需求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人们都愿意将挣来的钱买时间、买教育、买健康。个人想要却没有,而志愿者正好有,两者就达到需要和被需要的平衡,具备相应要求的志愿着恰好可以用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为需要的人服务,满足他人的需要。
其次,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涵养文明风尚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直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希望社会更加文明、和谐、自由、平等,个人更加敬业、诚信、友善,这正好与奉献和友爱的志愿理念、善良和诚信的志愿者素养、平等和正义的志愿服务原则相契合。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动机,系于爱心和善意。因为心怀良善,无论大小,每一个举动,都可以打动人心。志愿者通过爱心奉献,身体力行进行示范帮助,给他人带来感动,同时又感召一批人,得到帮助的人自觉去帮助别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文明友爱的同心圆越画越大。使志愿服务成为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人际间又关爱、有理解、有沟通,从而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营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环境。
再次,奉献服务能使志愿者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实现个人价值。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自己具备的能力能散播给更多的人,给他人带来快乐,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在从事高尚的事业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价值。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一代,独生之女一代,生活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以个人为中心的成长环境,不利于个人融入和适应社会,正好可以利用志愿服务这一平台,增长见识、增强本领、修身立德,打牢根基,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成长和进步,更好找到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让人生道路走得更正、走得更远。总之志愿服务可以实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结合。
3 让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新冠疫情发生后,武汉招募志愿者数万人,尽管冒着生命危险,志愿者们仍然前赴后继,说明志愿服务力量是巨大的。把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的凝聚到乡村振兴中来,将形成磅礴的力量。
普遍性互助的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些要求中,每一个方面的要求内涵都很丰富,涉及的面都是多个方面的,其中一些内容是基础的要求,专业技术性不强,但村民们并没有做好,这就需要志愿者们通过爱心服务对村民进行引导。比如生态宜居需要改变脏乱差的现状、乡风文明需要改掉的一些陈规陋习、对老人的赡养、邻里互助、矛盾纠纷化解等等,自家人都没有意识到或做得不好,因志愿者进行的是无偿服务,通过示范、讲述,更易于被接受,收到良好效果。
专业性服务的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要求中有些方面专业性技术性强,并不是村民能力范围内能做好的,这就需要有知识、专业、专长的志愿者去服务奉献村民。比如乡村振兴需要在农村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就会涉及到相关政策、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合法权益的保护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有所成的知识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去为村民宣传相关政策、技术、知识等,与行政措施相辅相成。服务者在服务过程中也从他人中获得力量,借机提高自身能力,结交到不同类型的朋友,让志愿者本身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