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融合视角下的产业融合创新

2020-12-09贾卫峰陈子凤楼旭明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技术

贾卫峰,王 朔,陈子凤,楼旭明

(西安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1)

融合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进而导致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形成独特、的、不可复制、不可超越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融合式创新的发生。尤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更是通过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驱动的方式,使得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进而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这种融合式创新对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和绩效均会产生重大影响。产业融合式创新发生的前提是产业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以市场融合为导向,按照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的路径来完成产业融合创新过程,最终结果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或新产业的产生。

当前我国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面临瓶颈,亟需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围绕核心信息技术驱动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式创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智能制造、优质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在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产业组织和产业体系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变化。研究融合式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转型战略、路径和支撑体系的目标是建设制造强国,途径是实现核心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关于产业融合式创新的研究从内涵、动因、测度拓展到融合效应、模式和体系的构建方面。本文从技术融合入手,梳理现有产业融合创新及其融合创新体系的相关研究,并阐述融合式创新的本质特征。

1 产业融合的技术内涵特征及作用机制

现有学者的研究从技术融合的视角,主要关注互联网信息技术向工业、服务业全面嵌入,以及制造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对传统产品生产流程的破坏等方面。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早的融合表现为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从本质上来说是发生在各个产业边界处的更高一级的技术进步,是通过革命性的技术进步进一步扩散和外溢、相互渗透以至于融合形成的一种技术创新[1]。共性技术是产业间技术融合的基础条件,技术融合又是发生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产业的技术应用到另一个产业时,能够改变该产业产品和价值创造的本质,就标志着技术融合的产生[2]。对技术融合的判定条件可以设定为,如果产业间技术一体化的实施改变了某一产业的投入、产出、需求等生产内涵,那么产业间便发生了技术融合[3]。例如,在对电信、广播、电视及出版等产业的融合案例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技术能够促使不同信息产品进行统一的数字化编码,因而,数字化技术促使了产业融合的发生[4]。

技术融合能够发生在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在内的诸多领域,技术融合能够改变这些原先独立的产业或市场边界,并最终形成新的竞争环境[5]。技术融合也会导致新产业的出现,比如,3D智能打印产业就是3D打印技术与物联网技术之间的融合[6]。技术融合也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跨产业的竞争协同关系进而提升产业绩效。企业不仅需要关注本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更要关注和整合不同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由此看来,技术融合必然导致产业融合,出现产业链的解构和重组[7]。信息技术融合存在替代和不断学习的过程。通用技术是信息技术融合的技术基础,它能够导致不同产业原本无关的企业产生相互依赖性[8]。在信息化时代,产业融合的特征表现为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之间广泛的渗透和融合。在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技术创新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导致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且使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融合现象的产生[9]。

融合的测度主要包括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2个层次,目前学术界对融合度的测量方法不统一。判断产业融合的一个比较流行的准则是通过对现有的国际产业标准分类(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SIC)和国际专利分类(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的变化对产业融合迹象是否发生进行识别。若SIC代码产生重叠或者SIC代码与IPC代码相互引用就意味着产业间发生了融合[10]。此外,也可以通过大学数据库里专利数据的跨产业变化来识别技术融合模式。未发生产业融合的专利活动通常具有路径依赖特点。如果技术专利突破原产业范畴时便意味着出现了技术融合[11]。通常采用3种方法识别产业融合,一是以科学论文反映科学融合或技术知识库融合的趋势,二是以专利分析反映不同产业部门的技术领域和企业在某个时点上互相介入的程度,三是利用合作项目的分析、新闻发布或商业媒体对产业融合进行评价[12]。例如,可以根据ICT产业的特点,用投入产出法来揭示ICT产业部门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方式,以此来阐明ICT产业的演化并测度ICT产业的融合程度[13]。企业的技术融合度会正向影响企业的整体创新,并对企业的趋同创新产生负面影响。可以运用专利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企业层面的技术融合能力[14]。目前,对地区间的不同产业融合状况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例如,文献[15]对江苏、湖北和陕西省以及全国的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情况进行测度,发现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的融合性并不显著且前者的发展对后者存在过度依赖现象。文献[16]采用专利系数法对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技术融合进行测算时发现,二者之间的技术融合呈中等融合水平,并利用灰色关联系数法分析出该融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学者们尝试着从数据源、动态性及普适性等方面对原有的技术融合的测度方法进行改进,关于技术融合的测度方法日益增多。例如,文献[17]在对整个社会技术融合趋势的预测中,通过运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得到关于技术融合趋势的关联规则,然后基于差异思想的兴趣度模型来验证规则的有效性,并在关联规则基础上利用信息熵去评估企业核心技术领域分布及技术融合变化情况。以往通过专利信息来识别技术融合是一种事后评估,从维基百科超链接中捕获的技术联系可以为技术融合的未来前景提供线索,可以使用链接预测方法搜寻未来可能发生的融合技术[18]。在考察由技术驱动的产业融合时,可以使用覆盖所有技术领域的大规模专利数据,综合运用专利共分类分析、中心性和经纪人分析以及链接预测分析方法去度量,进而分析驱动产业融合的核心技术领域的演化过程[19]。文献[20]采用技术领域融合力分析指数和社群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专利数据库对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产业技术融合的动态演化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三大产业的技术融合具有明显的“偏好链接”特征,形成少数具有超强架构型融合力和局域型融合力的技术领域。早期的技术融合多表现为一系列分散式、小规模的多技术领域交叉渗透,随后阶段则表现为明星技术领域社群的快速生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20]。

2 产业融合的动因、效应及模式

较早的研究把产业融合的原因归结于技术进步和管制的放松,认为产业融合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加强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不仅信息通信业、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的产业融合在加速进行中,在工业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21]。产业融合创新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的产生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是在产业系统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特点等前提条件下,由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只有满足这些因素,才能发生产业融合[22]。另外,市场需求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市场需求的变化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导致企业不断转型与升级。需求驱动型融合会进一步影响管制的放松,使原来独立发展的产业得以凭借技术和经营的优势互相介入,其结果会导致企业间竞争进一步激化[23]。

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产业融合也可能是技术和商业模式互动作用的结果。商业模式的功能是将技术投入转变成经济产出,商业模式的创新能有效地减少技术市场的不确定性效应。技术创新或技术的创新性使用均有可能导致技术融合的产生,但并不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当技术溢出到一家企业时,如果该企业能够设计出可行的商业模式,那么技术融合就可能演化为产业融合[24]。例如,韩国信息产业与5个核心传统产业融合的情况就表明,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提升韩国传统产业的竞争力[25]。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新兴战略产业,一直受到各国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创新投入与技术含量较高,除了充当知识流动的促进者,同时也是知识溢出的源泉,其他行业的创新主体可以通过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与ICT产业融合,获得来自ICT产业的知识溢出[26]。在对不同产业之间融合模式的研究中,文献[27]认为可以把产业分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进而分析传统产业与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以及新兴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融合模式及其价值变化过程,并以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形成发展为例来诠释产业融合后的产业核心环节价值变动情况。

从产业融合创新的形成路径及模式来看,产业融合创新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产业构成要素的扩散与整合的过程。从产业融合创新产生到实现过程是一个对旧系统的替代过程,在产业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技术融合、制度融合、市场融合、产业系统的开放性、模块化分工的演进以及融合型产品功能的完善及价格的降低等因素对产业融合创新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技术替代外,产业融合创新中还存在着技术整合过程。产业融合包括产业间的渗透、交叉和重组3种形式[28],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由3个连续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为不同产业分立阶段,此时两个不同的产业存在着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即产业之间存在着各自的边界。第二阶段为不同产业由分立趋向融合阶段,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逐渐消除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得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第3阶段为产业融合阶段,原先分立的产业以所拥有相似或相同的技术为基础,为消费者提供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出现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融合形成[29]。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直接驱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正是由于我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趋势,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激励技术创新,又要促进产业融合,更要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作用[30]。

3 产业融合创新的体系及演进方式

产业融合创新并不是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简单扩散,而是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植入工业化进程的过程,是对原有技术和产业的全面再造。产业融合经历了同一生产流程中的技术融合,一般通用制造技术在不同产业的融合,以数字融合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对不同产业的融合3个发展进程,本质上是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的系统整合,目的是导致新的产业衍生或原有产业内部结构的根本性跃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是产业融合创新的核心因素[31]。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的融合需要形成超越一般市场交换的社会关系,通过信息交换和知识分享以提高价值链的整体效率。信息传输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来源于这两个产业均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信息传输产业更多地表现为知识资本的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更侧重于人力资本的外部化服务功能。弗里德曼提出的创新的扩散理论认为,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外部溢出,能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知识技术和创新行为的共享,并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在技术层面的融合[32]。

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将是未来装备制造业突破自主创新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在对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策略的相关研究中,文献[33]利用投入产出法对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后发现,要加快我国产业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融合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重组,逐步深化有利于信息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产业政策,使得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推动融合对制造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对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并且这种提升作用在空间上主要通过直接效应表现出来。利用创新效应、制度效应、配置效应和协同效应等4种机制可以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34]。

从产业融合创新体系演化路径来看,由于共性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产业融合创新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出现。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方法及其分析框架越来越不适于揭示新型产业形态的变化特征。首先,需要采用产业进化的观点对产业的概念进行创造性解构。新产业体系的划分标准应该能够体现产品价值构成的变化。例如,文献[35]跟据产品价值构成的变化,提出了分别以精神产品、服务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生产为主的创意产业、服务产业、物质产业和生态产业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其次,产业融合体系表现为开放性、创新性、集聚性和融合性,其核心、动力和组织载体分别为产业融合、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产业融合是一种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深度融合而成的新型产业体系,表现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生长[36]。最后,产业的全球化配置强化了国家间、区域间经济的联结和互融,弱化了各经济体产业的体系化。构建我国的产业融合创新体系需要通过创新驱动、信息技术渗透和融合、结构优化升级和组织形态创新等路径,综合突破或解决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大的产业国际竞争压力、日益深化的信息技术产业融合等问题,实现产业增长效应和提质效应的统一[37]。

4 结语

本文从产业融合的内涵出发,梳理了产业融合的类型与方式、产业融合的识别、产业融合的发生机制以及产业融合与产业演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技术融合创新,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多产业的融合式创新。目前,学者们关于产业融合创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相关研究不断深入,逐渐趋于成熟,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一,融合式创新是在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不断进行交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被大部分产业技术创新主体共同接受,相对稳定的创新行为模式及技术规范共识。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融合发展规律,并逐步认识到核心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在产业融合式创新中的重要性,开始尝试对其概念、内涵及规律特征等方面进行界定和描述,但尚未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第二,在产业融合创新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已尝试从技术、产品和市场导向等不同方面,对产业融合创新的动因、过程及模式进行探讨,但研究成果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且相关研究没有区分不同融合模式在产业融合式创新过程中的差异性作用,导致对产业融合创新过程中的内在规律缺乏认识,难以为融合式创新驱动我国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理论指导。今后需要对融合式创新特征和规律及其在产业融合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展开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技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菜
信息技术2.0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信息技术2.0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