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探究

2020-12-09侯志茹岳世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

侯志茹 岳世聪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发挥乡村本身的资源禀赋优势——特别是乡村地区独有的自然、文化资源。通过挖掘乡村本身特有的资源优势,赋予乡村自然、文化资源新的内涵,从而找到乡村发展的增长极,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与新需求下,“文旅融合”这一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文旅融合,是一种在“旅游”与“文化”产业之间进行整合与互动,以此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其精神灵魂便在于地区特色文化(曹诗图,2002)[2]。这使得文旅融合不同于属性单一的文化旅游,其在强调“文化”对“旅游”的附加价值之外,还强调“旅游”对“文化”的拓展与传承(史玉丁,2016)[3]。具体表现为文化内涵发掘与旅游品位的提升(杨志纯,2019)[4]、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品开发(白凯,2019)[5]、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金武刚,赵娜,2019;李国新,李阳,2019)[6-7]、文旅产业的融合(杨军,2018;李臻,2019)[8-9]等方面,从而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多维发展。

不仅如此,文旅融合对于提升乡村地区核心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经济效应、文化效应、社会效应、引领效应、波及效应”[10]的结合,促进乡村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桂拉旦,唐唯,2016)[11]。这也使得文旅融合这一新兴产业模式完美顺应了乡村振兴这一大战略、大趋势,为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机遇。

西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壮美秀丽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而具备特有的资源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西藏独有的自然与人文优势,将西藏典型的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凭借“旅游+文化”的产业特色,对乡村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使其与西藏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色与民俗风光完美契合,并助力西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一、西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西藏地区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拥有世所罕有的自然景观与浓厚的民族文化与乡土风情,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除此之外,近年来,西藏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西藏地区发展文旅融合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不论是天公赐予,还是人为推动,这些都成为西藏地区发展文旅融合的显著优势。

(一)独特的地理区位塑造西藏特色民族文化

首先,西藏地区独有的自然环境塑造了西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为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该区域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有全中国最大的湖泊面积、最多的湖泊数量以及丰富的湖泊种类;有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西藏特有的雄伟壮阔的地理地貌与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塑造了西藏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格,有的地区民风粗犷,有的地区内敛细腻,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都成为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独特的自然景观塑造了独特的西藏文化,独特的西藏文化又促进地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为西藏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先天的自然优势。

其次,我国西藏地区与多国多省接壤,成为多文化交流的先天桥梁。西藏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而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42 千米。这样特殊的地理区位有助于多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

尽管西藏文化以其封闭性和完整性著称,但西藏文化仍是以藏族为主,融合了纳西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都有赖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这种由特色地理区位形成的特色民俗文化,提升了西藏旅游业的品牌影响力与吸引力;多国多省接壤的地理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便捷了游客的往来,促进了西藏文化的输出与文化旅游的推广。

(二)丰富的民族文化奠定西藏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西藏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西藏古老的历史中诞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 月1 日零时,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91.83%,其中藏族人口约占90.48%,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西藏悠久的历史与雄奇的青藏高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藏族风俗与特色文化:河谷农业、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青稞、酥油、风干牛肉等特色农牧产品;雪顿节、沐浴节等独具特色的节日;猕猴变人的历史传说;神山圣湖、嘛尼经幡、寺院神庙等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生活;藏医藏药、天文历算、语言文学、藏式建筑、雕塑唐卡、藏族歌舞、《格萨尔王传》说唱等传统的文化艺术,无不彰显着西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藏文化,为西藏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西藏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是明显的,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官网数据,2020年雪顿节期间,仅拉萨市便接待国内外游客358.69万人次,同比增长3.38%,旅游总收入12.62亿元,同比增长4.12%。诸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舞台剧通过现代谋体,将西藏传统历史与现代互联网形式相结合,展现新西藏文化魅力,形成文化旅游业新动能,有效增强了“冬游西藏”的品牌影响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看。藏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将西藏特色民族文化浸融于旅游产业之中,成为西藏文旅融合发展新的风向标。

(三)完善的基础设施打通文旅融合“交通”壁垒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西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瓶颈制约问题得到极大缓解,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党的十九大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贯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思想,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99%的建制村实现通公路,全区公路里程增加到9 万千米,高等级公路增加到660 千米;乡镇邮政网点实现全覆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

2020年西藏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西藏农网改造正加快推进,主电网覆盖66个县(区);1288 条农村公路、湘河水利枢纽加快建设;“三大民生”项目、拉日高等级公路控制性工程、“3+1”机场科学试验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实施5G试点;川藏铁路规划全面启动。2020年8月,为了进一步促进西藏地区的旅游产业恢复,铁路局将于拉萨至日喀则、西宁加开数班临时旅客列车,以满足当前国内日渐攀升的赴藏旅游需求。

基础设施条件的全面改善,为西藏地区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航空、公路、铁路网建设的不断完善,使得旅客赴藏“自驾游”“自助游”更为便捷,景区与景区之间连接更为紧密;景区周边越来越多民宿、酒店的建立,使得西藏旅游景区的游客承载力不断提升;先进通信设备和网络在青藏高原的建设,解决了游客通信方面的后顾之忧;互联网设备的普及,让独特的藏文化迈入世界游客的眼帘。西藏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升了西藏景区旅游资源的质量水平,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强了西藏同外部地区的文化联系,实现西藏文旅融合从单方面的“引客入藏”到多维度的区域文化交流、文化输出的转变,为西藏文旅融合事业迈上新台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精准的产业政策扶持助力西藏文旅产业双向融合

西藏自治区政府为西藏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2020年西藏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西藏自治区政府旨在将西藏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打造“地球第三极”旅游品牌,利用文旅产业融合,实现西藏贫困村脱贫致富。

为了推进西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西藏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推进景区“五通四有”工程建设,降低游客进藏成本,提升进藏便利性;二是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支持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乡村演出队建设;三是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命名第一批西藏自治区非遗特色县、乡、村,加快推进西藏自然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电艺术中心建设与城乡区域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在文旅产业建设方面,支持办好西藏文化产业园区,拓展“文创西藏”品牌建设,深化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之窗。发展文创产业,培育“旅游+”新业态。多项文化与旅游产业扶持政策的发布与落实,为西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引导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西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

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文化遗产,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宝地。西藏自治区坚持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积极挖掘西藏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促进西藏文化和旅游资源互动融合,形成了一套别具一格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西藏文旅融合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一)文艺演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节庆旅游

作为历史悠久的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节庆文化资源,节庆活动与节庆旅游便成为西藏文旅融合的一大亮点。为了更好地将西藏独有的节庆文化赋予旅游属性,西藏在原有西藏节庆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将古老的西藏节庆变为富有现代气息的大节庆,从而实现文化内涵的不断延伸和旅游价值的不断递增。例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西藏传统节日——雪顿节,原为宗教节日,但目前是西藏最隆重、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节日之一。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近年来为了突出雪顿节的文化意义,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其旅游价值,增加了更多面向世界游客的民族服饰展演与藏文化宣传,将文艺演出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成为西藏节庆旅游的成功范例。

除此之外,吐蕃文化旅游节、洛谐文化旅游节、桃花节、那曲赛马节、望果节、八思巴文化节、仲确节、哲古草原牧人节、康巴文化艺术节、象雄文化旅游节等一批精品旅游节的举办,初步形成了西藏全域化的节庆旅游体系。将西藏传统的节庆文化与现代旅游市场相结合,既传播了藏族传统民俗文化,又挖掘了文化内核下的经济价值,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与共同发展。节庆旅游的推广,也为发挥西藏乡村特色,提升西藏乡村游客吸引力,推动西藏乡村旅游,进而实现西藏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机遇。

(二)文化创意和旅游生产的融合:创意园区

西藏地区文旅产业依托本土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藏文化,其业态创新也紧随时代潮流,发展出多个独具特色的创意园区。如慈觉林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香雄梅朵创意旅游园区、鲁朗小镇旅游创客中心等。这些园区将文化与自然相结合,聚集了一批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的创客群体,创客群体的聚集也带来了创意的碰撞,这些创意又吸引着更多游客慕名而至。文化产业的兴盛,带动了自身及周边旅游产业的提升,可以说,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已经成为西藏文旅融合的新窗口。

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在未来的定位是,将其建设成为藏文化的世界总部基地、藏文化旅游产品标准输出地、藏文化创意发祥地、高端休闲度假地、市民休闲理想地。从其定位来看,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将成为西藏文旅融合的龙头产品之一。围绕着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将形成一个新兴的文化旅游消费圈。同时,对于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周边的村镇来说,也将在创意园的带动下,促进乡村更广泛的就业创业,实现乡村经济效益的提升与城镇化的转型。

(三)特色文化的商品价值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藏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历史与民俗的结合中诞生了众多世代相承的珍贵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优美的弦子舞、技巧高超的热巴舞、大气磅礴的日喀则羌姆、极具藏族风情的藏戏,以及源远流长的西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拉萨甲米水磨坊、藏族造纸工艺以及珍贵的藏医药学等。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诗歌、舞蹈、手工、绘画、医药等各方面,种类丰富且弥足珍贵。

西藏深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推广传承”的道理,将各类非遗项目同旅游产业相结合。将西藏非遗融入节庆旅游、创意园区、田园乡间,挖掘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商业价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与消费需求,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西藏旅游、消费,不仅提振了西藏乡村经济,促进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西藏文化品牌形象的树立与推广,成为西藏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绝佳范例,最终“以文旅保文化,以文旅促乡村”,为实现西藏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旅游商品的文化含义升级:西藏文创产品

西藏以“文化挖掘,文化创意,文化产品设计”为重点,将传统旅游商品同西藏民俗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着力打造并推出了一批富含西藏特色文化的文创产品,包括形象各异的藏戏面具、厚重古朴的藏式家具、铜制的小型佛像、银质的嘎乌盒、精美的唐卡绘画,以及各类藏族服饰、藏香、泥塑、经板雕刻等,琳琅满目。

西藏当地旅游商品文化升级,成就显著。越来越多创意独特的西藏民俗文化衍生品和文创产品被开发挖掘,并与当地旅游市场相结合,使西藏传统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得到了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应、文化效应、社会效应越发明显。文化含义的升级使得西藏旅游产品的商业价值得到开发,同时民俗文化获得新的传播路径。另外,西藏自治区还通过积极推广西藏文创产品,参与各类文创产品博览会,实现“文创西藏”产品在全中国、全世界范围内的展示、推广和交流,使得“文创西藏”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了西藏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文创产品,将西藏推广出去,将西藏乡村推广出去,增强西藏乡村的游客吸引力,进而使西藏旅游商品的文化升级成为西藏乡村旅游品牌升级,成为实现西藏乡村振兴的可靠动力。

三、西藏文旅融合发展案例:曲水县

曲水县属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地处西藏腹地、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属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曲水县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还诞生了大量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近年来曲水县通过大力推广文旅融合模式,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果,于2018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昂首前进。

(一)曲水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曲水,藏语古称“吉麦”,是过去连接拉萨与山南、日喀则等地的交通枢纽。古时,曲水为吐蕃十二小邦中的“吉菇江额”小邦的领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氛围,其中尤以曲水手工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等最为突出,是良好的旅游资源。

1.手工文化

曲水县拥有极具西藏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文化,其中曲水古壁画、藏式“六弦琴制作”等都体现出曲水独特的藏文化气息。曲水壁画描绘的主要是宗教题材,包括神灵和其他一些精灵以及宗教故事等,在寺院、私人住宅、工棚、驿站以及各类客店都可以看到,寺院殿堂的天花板更是经常画壁画的地方。此外,曲水藏式“六弦琴制作”亦源远流长,其在音质、音色和音量上的优越性,使得六弦琴成为当地人民载歌载舞的常用乐器。从这些别具风格的手工艺品中,可以看到曲水县特色手工文化艺术。

2.饮食文化

曲水县拥有极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其突出代表为俊巴村的鱼宴与奴村的酒曲。俊巴村位于曲水县曲水镇茶巴郎村境内,是西藏地区唯一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村庄。俊巴渔村鱼宴起源于村落形成后,其鱼宴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同时俊巴附近沿拉萨河及雅鲁藏布江沿岸水域辽阔,渔产丰富(如白鱼、花鱼、尖嘴鱼、胡子鱼等)。当地渔民根据渔产丰富的特点把鱼烹饪成十几道美味菜肴,如清炖鱼、红烧鱼、麻辣鱼、生鱼酱等,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生物灰岩配方:基浆30m3(密度1.80g·cm-3)+2%中粗雷特超强堵漏剂+2%细雷特超强堵漏剂+2%雷特随钻堵漏剂+2%中酸溶性桥塞堵漏剂+2%细酸溶性桥塞堵漏剂+果壳类材料,总浓度18%。

奴村酒曲也是曲水当地的特色饮食。由于当地属于山地,一方面缺乏水资源,另一方面耕地稀少,当地村民无法通过种田、放牧来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所以酒曲的制作技艺便慢慢流传于此地。当地根据特殊制作工艺酿造的青稞酒酒曲,香甜可口,健康卫生,远销各地,其制作工艺也成为曲水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歌舞文化

藏族特色歌舞文化,也是曲水县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俊巴村原生态牛皮船舞,便是曲水县当地的特色藏族舞蹈。长久以来,由于西藏地区交通闭塞,牛皮船不但用来捕鱼,也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其中曲水县俊巴村是规模最大也最为典型的地区。当地村民长久以来多以打鱼为业,当渔民们打鱼归来后,为了休闲娱乐,便表演牛皮船舞。舞蹈由“述道白”“仲孜”“挑哈达”,以及唱《祝福歌》四段组成,由边唱边跳的“阿热”和身背牛皮船并击船发出声响为节奏跳舞的船夫合作形成,具有灵活多变、顿地为节的特点,整个舞蹈铿锵有力,粗犷朴实,成为了曲水县藏族歌舞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曲水县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党的十九大以后,曲水县为实现“脱贫摘帽”,立足区位优势,依托民俗文化、农业观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辖区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大力推进才纳乡万亩园区旅游观光产业、南木乡小康村示范点、桃花村旅游休闲等项目的建设。打造曲水县“旅游+文化”新模式,实现城乡旅游、农业文化深入融合,助推全县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了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的共同发展。

1.文旅融合提升曲水县生态建设

曲水县通过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曲水县打造的才纳乡万亩园区旅游观光产业建设项目,主打西藏生态文化旅游观光,是集林木良种繁育、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科普宣教、生态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在建项目。其中包含建设品种展示区2000 平方米、接待中心4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3000平方米、垃圾桶100 个、厕所4 间及相关配套附属设施,规模宏大,基础设施齐全,生态建设完备。由于曲水县地处多河交界处,拥有壮美瑰丽的自然景观,将辖区内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同生态文化体验相融合,打造曲水县绿色文化旅游新园区,是西藏生态文化与旅游资源相融合的成功范例,也是曲水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重大成果。

2.文旅融合促进曲水县文化传承

文旅融合对曲水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曲水县有悠久的历史和特色民族文化,诞生了众多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俊巴村原生态牛皮船舞、协荣仲孜、雄色绝鲁、罗萨美朵染色技艺、南木“骨伤疗法”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独特,充满了曲水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曲水将当地民族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模式:如打造以赏花、赛马、赛牦牛为主的油菜花节,开展俊巴渔村区级非遗俊巴皮具制作技艺培训工作,与拉萨布达拉旅游产业集团合作打造“拉萨乃仓”旅游餐饮为一体的民宿项目。曲水通过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不仅促进了曲水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实现了西藏文化的挖掘与推广。文旅融合,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模式、新道路、新希望。

3.文旅融合助力曲水县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将曲水县乡村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提振了本地乡村产业经济,助力曲水县“脱贫摘帽”与乡村振兴的实现。曲水县通过建设南木乡小康村示范点,主打民俗文化旅游,使该村成为西藏民俗特色文化同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的典范。南木乡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的民族文化,其依托当地民俗文化、农业观光、特色产品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投资500 万元建设旅游相关设施,并使当地90%以上居民都参与其中。通过“旅游+民俗文化”的形式,拓展游客旅游体验,使西藏文化与旅游资源相融合,使当地村民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挖掘乡村商业价值,进而带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此外,曲水县还打造了集形象展示、特色旅游商品展销、文化交流、餐饮与住宿服务以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中心——桃花村旅游休闲项目。通过将特色桃花自然景观、西藏文创商品、民俗文化展示相结合,打造集生态、购物、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基地。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购物、实现旅游创收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当地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由此可见,曲水县融合西藏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乡村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文旅融合模式,对于发展乡村产业经济、提升本地村民可支配收入、实现西藏乡村振兴,具有极为显著的推动作用。

四、促进西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由西藏曲水县的文旅融合发展情况不难看出,在西藏地区文旅融合进程中,当地特色文旅资源是基础,西藏民族文化则是其精髓,也是当地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据西藏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其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加强地区文旅产业合作

尽管当前西藏地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专业的产业发展规划与地区间的产业交流平台,西藏文旅产业在融合过程中不规范、低效率以及恶性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加之,基于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藏文化既具有一定的规模性、独特性,也仍存在严重的雷同性,地区间同质化问题较突出。在西藏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多处地区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态势中,地区与地区之间在文旅产业的联系与合作方面较为松散,文旅产业发展成果多集中于某几个城市或地区,不利于西藏整体文旅产业的长期发展。

在今后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政府对西藏文旅融合发展的指导职责,增加政府对整个西藏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与政策引导。积极打造西藏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优化资金配置,牵引企业合作,强化公共服务建设,为西藏文旅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与资源环境。其次,为了缓解西藏文旅产业同质化问题,要加强西藏地区各市县之间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发挥西藏文旅产业整体优势。同时,西藏各市县政府应该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在各地既有文化产业基础上,形成规模性的文化旅游产业群,并通过政府的协调帮助开发具有规模性、本地特色性的文化旅游产品,避免同区域内的恶性竞争。

(二)提升市场效率,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

目前西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建设,仍然以政府导向为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仍然没有完全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藏文旅产业市场效率的提升,文旅产业的发展潜力尚未完全挖掘。因此,西藏地区文旅融合不能单一依靠政府,还应鼓励完善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市场参与主体。一是鼓励各类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本参与到西藏文旅融合建设当中,优化市场投资结构;二是开放市场准入机制,在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鼓励并扶持中小企业进入西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立文化旅游观光区;三是充分结合当地民众,将文化旅游业发展同当地民众的利益相结合、与民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地区乡村振兴相结合,充分发动西藏民众广泛参与文旅融合的开发进程。协调好政府、企业、民众之间的关系,为西藏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整合现有资源,重视西藏文旅品牌建设

企业品牌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与文化精神,现代企业多通过打造自身品牌形象进行产品推广。西藏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长期以来缺乏独特的文旅品牌建设,各个地区各自为战,“有特色文化,没有特色品牌”成为西藏文旅建设中一直以来的一个痛点,这也成为制约西藏文旅产业推广的栅栏。

因此,西藏的文旅融合事业也应注重西藏文旅品牌建设,依托各区域内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品牌建设理论,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包装。如通过在非西藏地区举行文化旅游节、西藏文化商品外出展览等形式,提升西藏文旅品牌知名度,提升西藏的文化品牌价值,进而使本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四)传承西藏民俗文化,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西藏拥有享誉世界的特色民俗文化,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相当数量的西藏民俗文化(语言、服饰、舞蹈、建筑等)面临失传危机。缺少了地区特色文化的支撑,西藏文旅融合也便失去了最重要的根基,众多西藏特色民俗文化亟待拯救。西藏地区拥有300 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若要使西藏文旅融合事业长久发展,更应加强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引进人才等方式加强对西藏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与记录。在西藏特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辅以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如藏戏、雪顿节表演中的服饰、当地特色手工制品、“农家乐”式旅游产品等。通过对西藏特色旅游商品的进一步开发与推广,建设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之窗,促进西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

总之,未来西藏地区的文旅融合,既要依靠政府的整体协调与宏观调控,也要发挥多元市场主体的参与,通过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强化西藏文旅品牌效应。西藏地区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动融合,不仅促进了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打实的经济利益,在推动西藏地区产业创收、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